卸任銀行行長後,張健華以學者身份談理財破淨與助貸數據監管難題

4月15日-17日,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在京召開。本次論壇上,卸任華夏銀行行長不久、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發展與監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身份亮相的張健華吸引了許多媒體目光。

張健華任華夏銀行行長期間(2017年1月至今年2月),銀行業整體處於強化零售業務發展、大力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的階段。繼3月底在一場在線講堂上談了大資管背景下的家庭財富管理後,在本次論壇的演講中,張健華談了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數據收集使用等問題。

論壇期間,張健華還接受了新京報貝殼財經等媒體採訪。對於助貸業務中,助貸機構數據引流是否安全合法,貸款風控由誰負責等問題,他建議明確更多監管細則;談到近期理財大面積破淨,他表示與市場行情波動有關,銀行也需要進一步提高權益投資能力。

卸任銀行行長後,張健華以學者身份談理財破淨與助貸數據監管難題
張健華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發表演講,主辦方供圖

數據引流是否安全合法,貸款風控由誰負責?建議明確助貸業務數據監管更多細則

在主題演講中,張健華提出,金融機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趨勢就是以數據為基礎,以科技為支撐的。

不過目前我國金融行業數據應用還存在許多痛點,張健華也帶來他的思考:一是傳統金融數據服務商如何合規展業;二是哪些替代數據納入徵信,是否有明確範圍,以及如何有效激勵科技公司共享數據;三是在《個人信息保護法》項下,徵信機構實踐中數據蒐集如何獲得客户的授權,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哪些範圍的公共數據可以直接提供給金融機構,徵信機構數量少,如何滿足銀行數字化發展需求。

基於上述背景,我國助貸業務一度快速發展。在張健華看來,此類合作如果把規則定清楚了,其實會有一個互利共贏的結果,但不事先管理好風險就會出問題。

他對媒體舉例稱,比如助貸合作中第一步是“數據共享”或者叫“數據引流”,這裏就涉及數據的保護問題,是否滿足安全、可靠、合理合法等要求。監管部門有一個要求,這種合作中的數據要進徵信,而做徵信需要有牌照。

然而從目前來看,我國個人徵信牌照僅批了三張,現狀是央行有個龐大的徵信體系,但只能覆蓋線下傳統銀行的徵信信息,大量線上交易、特別是沒有銀行信貸記錄的用户,就是“信用白户”。張健華表示,如果有一個數字徵信渠道,就能將這些“信用白户”的數字足跡變成資產,用户還可憑藉這個資產獲取一些金融服務,這本身是件好事。

他還提到,除了數據安全性和數據管理問題,助貸模式中,數據貸款風控由誰負責也需要明確。大中型銀行基本可以自建風控模型,但很多小銀行沒這個能力,需要明確小銀行是必須全鏈條開發自建一套風控系統,還是可以採購市場上的成熟軟件,採購又算不算風險外包?“這些都要關注的,把這些問題都解決好了,金融科技的應用對於金融業發展才能有一個正向助推,如果解決不好可能會受一些影響。”張健華稱。

近期理財大面積破淨與市場行情波動有關,銀行也需要進一步提高投研能力

資管新規過渡期已於去年底結束,張健華在3月底在線講堂上談到如何抓住大資管時代的財富管理紅利。本次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表示,資管新規經過了近三年時間,從出台就對整個資管行業影響非常大。但對行業的影響不能叫顛覆性的,而是基礎性的,它真正規範了我國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行為標準。

從每個行業來看,張健華總結道:“銀行理財在資管產品中市場份額是最大的,規模上受到資管新規的衝擊也一度是最大的,但是恢復得也比較快,到目前幾乎恢復到資管新規之前的規模了。目前難以恢復的是以信託業為代表的過往通道類業務佔比較高的行業,未來如何發展需要有一個新思路。而較早就開始淨值化管理的公募基金,可以説相對受益,其研發能力、投資能力、清算系統等都是比較成熟的。”

當前銀行理財仍是財富管理行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不過近期理財出現大面積破淨潮,反映出什麼問題?

張健華對此表示,原因之一是銀行理財產品在淨值化轉型後,很多跟股市這種權益類投資掛鈎,波動就相對更大。同時也反映出銀行投研能力整體有限,現在多數銀行做權益類投資還是通過購買基金類產品的方式,真正自己去投二級市場難度很大。

“其實原來銀行系的非標業務是優勢,那些業務往往是跟銀行的信貸客户掛鈎,很多信貸客户也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銀行能夠通過信貸綁定甚至約束客户。”張健華稱,現在不允許做這種非標類業務後,在純粹的標準化的產品市場上,銀行就沒有優勢了,所以銀行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投研能力建設。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編輯 宋鈺婷
校對 趙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84 字。

轉載請註明: 卸任銀行行長後,張健華以學者身份談理財破淨與助貸數據監管難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