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截圖。
過去近80年裏,紐約全長僅500多米、寬度僅11米的華爾街一直是全球金融中心。
不過,這條世界上最著名的金融大街如今一派蕭條景象。
英國《衞報》網站日前刊發了一篇報道,描繪了華爾街的現狀:大街上寫着“出租”字樣的招牌隨處可見;即使是進入聖誕假期,門店也少有人光顧;租賃活動相比一年前下降了近80%,比10月份下降了55%。
這個降幅高於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時期。《衞報》報道用“這裏沒有人了”為標題,概括了華爾街今天的面貌。
華爾街已無大型銀行
實際上,華爾街在最近25年來已出現了三次金融機構撤離的高潮。
第一次是在1995年-2000年間,華爾街之王摩根士丹利和美國四大銀行之一摩根大通先後將總部撤出了華爾街,不過都沒有離開紐約。
第二次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後,華爾街再次出現了撤離潮。
其中代表性金融機構就是2007年-2008年引爆了美國次貸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雷曼兄弟公司。
第三次撤離潮從美國疫情暴發後開始。
投行巨頭高盛集團在2009年就已將總部從華爾街搬到了西街曼哈頓廣場附近,日前,美媒報道高盛集團考慮在佛羅里達州建立資產管理基地,這是要將主要業務搬離紐約的節奏。
對沖基金巨頭埃利奧特管理公司也宣佈將把總部從華爾街搬遷至西棕櫚灘。
而對華爾街最新的一擊來自德意志銀行。12月14日,德銀髮布公告稱,由於受疫情影響,為了節約運營成本,其負責北美業務的曼哈頓辦公室將搬離華爾街。這個辦公室目前有將近2000名員工在華爾街辦公。
德意志銀行是最後一個堅守在華爾街的大型銀行。德銀的撤離,標誌着華爾街徹底失去了銀行業中心的地位。
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現在只能靠兩家證交所撐場面
今年華爾街出現的撤離潮與前兩次不同。前兩次撤離潮主要是出於節約華爾街昂貴租金的考慮。
金融機構從華爾街所在的曼哈頓下城搬到曼哈頓中城,通常租金能便宜一半,而且辦公場地更大。
而今年主要是被疫情嚇着了。
華爾街從今年3月開始連續出現新冠病毒確診病例,隨後各金融機構不得不推行分散化辦公、遠程辦公。
起初這只是臨時性的應對措施,實行了幾個月後,金融機構的高管們發現,並沒有對業務造成多大影響。
分散化辦公不僅能夠防止疫情傳播,還可以節約租金。
到目前為止,華爾街只有11%的員工回到了辦公場所。
許多公司已決定把不同業務分類,在一些業務部門實行永久性的在家辦公政策。
這種趨勢本來可能讓華爾街的金字招牌永久褪色。
幸好,華爾街還有兩家證券交易所撐場面。紐約證券交易所有2400家上市公司,納斯達克則有4400只股票掛牌。
兩家證交所之所以能待在華爾街,是因為疫情沒有影響其繁榮。
此外,證券交易是流量密集的交易,對帶寬有非常高的要求,還有的證券交易不允許遠程交易。所以,華爾街的金字招牌目前還能發光。
資料視頻。今年3月份,美投行CFO因新冠肺炎去世 系首位死於疫情的華爾街高管。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不止華爾街企業在遷移
實際上,華爾街“沒有人了”不是孤例。
今年以來,美國的財富版圖明顯出現了重繪的跡象。
像西部加州硅谷的許多科技公司還在搬離。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大都把南部的佛州、得州當作了新目標地。
從過去的財富聚集地搬走,自然是因為加州和紐約租金太貴,生活成本太高,讓企業僱主和僱員都倍感壓力。
此外,加州和紐約均屬美國疫情傳播最嚴重的地方,增加了人們的不安全感。
雖然佛州、得州的疫情也相當嚴重,佛州還被媒體詬病州政府有意控制疫情數據,沒有反映疫情的真實情況,但佛州、得州等地實行的免交州收入税、聯邦收入税、個税等輕税政策,部分對沖了人們對於疫情的恐慌。
企業離開原先的產業帶、舒適區,不是沒有成本的。這本質上反映出了美國部分經濟實體的防守收縮態勢。
華爾街或許不會因此迅速衰落,但顯然,今天的華爾街再也不是過去那個華爾街了。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陳靜 校對:陳荻雁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