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的多期《長投人生》中,上銀基金小編已經明確,以養老為目標的投資,是典型的“長週期資產配置”。有些投資者一看“長週期”,就以為是選一個適合的產品,長期持有就夠了,但卻忽略了“資產配置”——一件“難而正確”的事。
資產配置,為什麼“難”?
很多人一看到“資產配置”,就覺得這件事太專業了,離自己太遙遠了。但其實在生活中,許多人已經做到了基本的“資產配置”,比如在生活中,同時持有現金、投資股票、基金、配置保險,還去購買了房產,這都是進行“資產配置”的行為。
把自己的資產簡單分配給不同的投資標的,其實並不難。那為什麼我們説“資產配置”很“難”呢?上銀基金小編認為,是因為將風險收益特徵不同的資產科學合理地搭配起來,最終實現符合每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目標,是非常難的!資產配置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含兩個動作,一是要做,二是要調整,投資者需要做足功課。
養老投資期限動輒10年、20年、30年,這麼長的時間跨度,資產配置的方案是需要調整和變化的。而且,不同的年齡適用的資產配置方案是不一樣的。譬如説接近退休,50 多歲、接近60歲時才開始考慮這件事,風險承受度就非常低,做規劃的時間比較短,那麼資產配置就需要更保守一些。但如果是20多歲、30歲開始給自己做養老規劃,從長的人生週期來看,青年時期的風險承受能力可能更高一些,適用的資產配置方案也可以更加積極。
每個人生階段應該設立什麼樣的投資目標?適合配置什麼樣的資產?各類資產有什麼特徵和風險?應該配置何種比例?哪些投資標的是較為優質的?……這些,都是長期資產配置中的難點。
資產配置,為什麼“正確”?
我們通常説“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持有單一資產波動性較大,失誤的機會很高,資產配置利用不同資產之間的走勢差異,可以降低整體風險,降低投資組合波動率。大類資產配置是管理長期資金、力爭收益、控制風險的重中之重。
1986年,美國學者Brinson、Hood、Beebower三人在《金融分析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組合績效的決定》的文章。
他們對美國91只大型退休基金1974年至1983年的季度投資收益進行歸因分析後發現,大類資產配置決定了91.5%的投資收益,個券選擇決定了4.6%的投資收益,其他因素決定了2.1%的投資收益,擇時只決定了1.8%的投資收益。
也就是説,資產配置對於投資收益的貢獻,要遠遠大於時機選擇和具體股票的選擇。
Ibbotson和Kaplan在2000年使用94只美國平衡型共同基金10年的月度收益率數據和58只養老基金5年的季度數據,進一步證實了Brinson等學者結果的可靠性:資產配置策略可以解釋一個投資組合90%的跨時間波動收益,而只有10%的收益與投資標的和市場時機選擇以及其他因素有關。
小銀基金小編覺得養老投資是一場用長錢進行的長跑,資產配置需要兼顧收益和風險。對於20、30多歲的投資者來説,養老金是一筆幾十年後才會用到的錢,這期間不僅面臨通貨膨脹風險,而且隨着人均壽命不斷延長,養老所需資金越來越多。如果年輕時將大部分養老金投資於收益率太低的資產,最終未必能攢夠養老錢。而如果配置過高比例的高風險資產,又很有可能在遭遇市場大跌時損害本金。
因此,養老投資需要權衡各類資產的收益與風險,構建一個適合自己退休養老目標的資產配置方案。
作為普通人,如何配置自己的養老資產呢?
當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養老第三支柱建設,個人可以投資各類符合規定的養老金融產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資金準備。公募基金為服務廣大投資者,帶來了“養老目標基金”這一解決方案。養老目標基金採用較為成熟的資產配置策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力求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養老投資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