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復星醫藥樣本:國際化佈局與研發創新交匯 蓄勢待發 | 聚焦國內醫藥生物產業重要公司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財經

  作者:閆炎

  編者按:當前,我們進入後新冠疫情時代。在全球產業鏈變革和經濟增速調整的大背景下,國內醫藥生物產業迎來新一輪結構性變局:疫情尚未結束、醫療衞生需求多元化、醫改深入、科研提速、資本追捧等特點交織,而重要企業的引領和承載作用凸顯。秉承“與好行業、好公司一起成長”的長期價值,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推出“聚焦國內醫藥生物產業重要公司:深刻變革 專業發展”主題策劃,一起探索“重要”背後的力量與堅持,責任與挑戰。

  藥企如何做大做強?

  答案有多個。和很多更側重內生增長的行業不同的是,縱觀國際大型藥企,投資與併購是其重要的整合和發展手段。當然,這也同時考驗企業的經營、管理、資本能力,因此,國內走上這一階段的,大多是具備一定規模的頭部企業。復星醫藥正是這一前瞻性佈局的代表性企業之一。

  復星醫藥成立於1994年,1998年在上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至今已有20多年。統計顯示,1998年~2019年,復星醫藥總營收從3.40億元增長至285.85億元,大約翻了84倍,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從0.64億元增長至33.22億元,大約翻了52倍。截至2020年6月8日收盤,復星醫藥A股總市值793億元,在A股醫藥上市公司中排在第10位。

  上市帶來的資本回報和發展先發優勢很明顯,而更具長遠效應的,是其產業佈局的蓄勢待發。

  橫向擴張:深度聚焦 全產業鏈佈局

  復星醫藥深度聚焦主業、醫藥全產業鏈佈局已很清晰。

  復星醫藥業務以製藥為核心,同時覆蓋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醫療服務、醫藥分銷與零售。其中,製藥業務覆蓋抗腫瘤、抗感染、代謝及消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血液系統等多個疾病領域,主要控股子公司包括藥友製藥、萬邦醫藥、桂林南藥、奧鴻藥業、Gland Pharma、復宏漢霖等;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業務主要涵蓋醫療美容器械、外科手術機器人與耗材(代理)、呼吸醫學產品、手術/輸血器械與耗材、牙科產品器械及耗材達、各類診斷及第三方檢測服務產品等;醫療服務業務以珠三角大灣區、長三角、淮海經濟區為醫療服務重點區域,專科和綜合醫院相結合,主要包括禪城醫院等醫療機構;醫藥分銷與零售業務則通過參股國藥控股間接參與。復星醫藥通過對各板塊內部及各板塊間的資源整合,實現集團內部通融,提升運營效率,推進業務發展。

  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復星製藥業務實現營業收入 217.66億元,同比增長16.51%;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7.36億元,同比增長2.66%,考慮“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代理業務轉入合資公司直觀復星等因素,同口徑增長 28.52%;醫療服務業務實現收入30.40億元,同比增長18.61%。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縱深發展:“創新 國際化”突破升級

  復星醫藥通過創新及國際化進行突破和升級。不過,不同於完全封閉式的自主研發,以及從原料藥到製劑的價值鏈升級,或以仿製藥撬開國際市場大門並逐步深入的國際化接軌方式,復星醫藥通過外延併購及多元化的合資合作方式,致力於創新提速及國際化彎道超車。

  外延併購,創新及國際化發展的加速器。

  復星醫藥近年通過併購優質海外資產,夯實業務佈局,豐富研發管線,快速打開國際市場。其中,2013年收購以色列醫療美容器械商Alma Lasers,2017年斥資10.91億美元收購印度領先的注射劑仿製藥品生產製造企業Gland Pharma 74%股權,進入印度市場,同年,以7300萬美元收購西非法語區第三大藥品分銷公司Tridem Pharma,進入非洲市場。

  Gland Pharma是印度第一家獲得美國FDA批准的注射劑藥品生產製造企業,並已獲得全球多個大法規市場的GMP認證。其中,2019年15個仿製藥產品獲得美國 FDA上市批准。Gland Pharma的研發能力、國際化藥品註冊申報能力以及印度市場特有的仿製藥政策及成本優勢,幫助復星醫藥進一步打開了歐美市場。

  Gland Pharma在豐富復星醫藥研發管線和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為復星醫藥做出了良好的利潤貢獻。據年報披露,2019年Gland Pharma實現收入25.07 億元,同比增長 31.05%,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52.2%。

  事實上,縱觀國際大型製藥企業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外延併購是醫藥巨頭們實現規模擴張、拓寬研發管線、鞏固核心技術優勢的常見做法。如輝瑞680億美元併購惠氏,實現從化學藥向生物製藥領域的轉型拓展,吉利德119億美元收購Kite Pharma獲得國際領先的CAR-T技術等。

  合資合作,開放式創新,多元化接軌國際。

  新藥的研發模式是多樣化的,不僅包括自主研發,還包括合作研發、專利授權等多種方式。後者的優勢是,可以加快研發進展,提高研發成功率。復星醫藥即採用多元化的研發模式,並且成果正逐步顯現。

  據年報及公司公告披露,復星醫藥與吉利德旗下Kite公司成立合營公司復星凱特,並從Kite公司引進的益基利侖賽注射液(擬定)新藥註冊申請已於3月獲國家藥監局受理,並被納入優先審評審批,有望成為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復星醫藥首個引進小分子創新藥阿伐曲泊帕片已在國內獲批上市。此外,復星醫藥與全球細胞療法領先者 ReNeuron合作,引進針對腦卒中後殘疾及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細胞治療產品,獲 MimiVax 授權,獨家臨牀開發和商業化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產品 SurVaxM。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疫情突發,復星醫藥與德國mRNA領先企業BioNTech迅速達成合作,基於其mRNA技術平台開發新冠疫苗,並獲得該疫苗在中國獨家開發和商業化的權利。

  通過合資合作的開放式研發模式,復星醫藥多個創新產品在國內實現突破,並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提升了公司的國際影響力。與此同時,復星醫藥也注重培育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

  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復星醫藥研發投入總額34.63 億元,同比增長 38.15%,佔總營收的比為12.12%,其中製藥板塊研發投入達31.3億,佔比製藥板塊收入的14.38%。上述總研發投入中,費用化投入為 20.41 億元,同比增長 37.97%。

  復星醫藥在年報中對公司研發投入的會計處理做出了説明,其表示,開發階段的支出,滿足無形資產相關確認條件的才允許資本化,其餘則全部費用化處理。

  統計顯示,以費用化研發投入計,2012年以來複星醫藥該項支出逐年增長,累計超過70億元,研發費用佔總營收的比整體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其中,2019年公司研發費用在整個A股醫藥生物行業中排在第2位。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另據2019年年報披露,截至報告期末,復星醫藥研發人員近 2200 人,約佔公司在職員工總數的7%。公司在研創新藥、仿製藥、生物類似藥及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項目 264 項,報告期內,公司製藥板塊專利申請136 項。生物類似藥方面,除了已上市的國內首款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漢利康)外,子公司復宏漢霖注射用曲妥珠單抗、阿達木單抗注射液2 個單克隆抗體生物類似藥已於中國境內獲得新藥上市申請受理並均已納入優先審評程序,其中注射用曲妥珠單抗已獲歐盟治療用生物製品GMP認證。

  目前,在核心的製藥業務領域,復星醫藥建立了“4 3”研發平台,即小分子創新藥平台、高價值仿製藥平台、生物藥平台、細胞治療平台,以及許可引進、深度孵化、風險投資三大體系,進一步深化研發佈局。

  蓄勢待發:新產品進入收穫期 將步入發展快車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依託全產業鏈佈局及創新研發和國際化發展優勢,復星醫藥充分參與到疫情防控的各個環節中,表現出了大企業的責任與擔當。面對初期防護用品短缺的情況,復星醫藥第一時間聯合復星國際從全球調配醫用物資,並多批次送至武漢、黃岡等抗疫一線。與此同時,醫學診斷板塊緊急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的研發及生產供應,2020年3月,由復星長征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取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並獲得歐盟CE認證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EUA)。製藥和器械板塊對疫情防控所需的藥品、呼吸機及救護車等醫療設備迅速儲備供應,醫療服務板塊,旗下禪醫、武漢濟和醫院被列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復星醫療各成員醫院共有500多位醫護人員參與到了本次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其中超240位醫護人員戰鬥在湖北省抗疫一線;在武漢一線治癒515名病人,病人死亡率0,醫護人員感染率0。

  一季度,受疫情影響,A股80多家醫藥生物企業歸母淨利同比下滑超過50%。復星醫藥營收和利潤也受到影響,Q1實現營業總收入58.81億元,同比下降12.62%,實現歸母淨利5.77億元,同比下降18.97%。

  復星醫藥總裁兼CEO吳以芳在6月3日舉辦的“2020年復星論壇暨復星投資者開放日活動”中表示,疫情對公司的影響是短期的,整體而言,復星醫藥2019年平穩增長,2020年將進一步鞏固發展成果並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未來2-3年,隨着更多新產品的上市,公司發展將步入快車道。

  着眼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政策等外部環境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具有創新優勢的企業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不過,同時需要認識到的是,儘管中國醫藥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在技術方面不斷突破,但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研發創新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復星醫藥作為國內藥企中國際化程度最深的公司之一,能否如期交上令投資者滿意的成績單?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