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黃嘉祥
4月12日,A股市場迎來一場大反攻,超3800只個股飄紅,97只個股漲停。不過,A股反攻未能持續,4月13日,三大指數震盪走低。
此前,證監會、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三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支持上市公司健康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提出12條務實舉措支持上市公司發展,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通知特別提出,鼓勵大股東、董監高長期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在本公司股票出現大幅下跌時積極通過增持股票的方式穩定股價。
當晚,公牛集團(603195.SH)、金晶科技(600586.SH)、承德露露(000848.SZ)、翔宇醫療(688626.SH)、中望軟件(688083.SH)、偉思醫療(688580.SH)、百潤股份(002568.SZ)、羅普特(688619.SH)、立訊精密(002475.SZ)等多家上市公司發佈回購公告。
A股回購熱潮襲來。Wind數據顯示,2022年1月截至4月12日,超過400家上市公司已實施回購,合計回購數超23億股,合計回購金額達266億元。60家上市公司的回購總金額超過1億元。頗有重演2018年A股上市公司“回購潮”的跡象。
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證監會等三部門在當前特殊節點發布該通知,釋放了兩個信號:一是希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上市公司質量提高,市場才有良好運行基礎;二是希望穩定市場,鼓勵上市公司回購股份,以提振市場信心。
“多方面原因導致股市下跌,要採取多方面措施,最根本是要上市公司改善業績。”桂浩明説,當前市場處在磨底階段,“政策底有了,市場底位不一定會馬上到。”
力挺A股
三大部門聯合發佈通知指出,鼓勵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用於股權激勵及員工持股計劃;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為穩定股價進行回購;依法支持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優先股、債券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實施股份回購等。
這一幕可比2018年。當年,監管部門出台多項利好政策力挺。2018年10月26日回購新規落地;11月9日,證監會、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三大部委聯合發佈《關於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進一步細化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的監管要求,基本明確“護盤式”回購標準,對金融類上市公司回購“鬆綁”,給回購後實施再融資開出“優惠”。
新規發佈後兩個月,A股發佈回購預案的上市公司數量激增,催生回購潮。
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785家A股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占上市公司總數22%,回購總額達534.25億元,同比增加575%。美的集團(000333.SZ)成為2018年回購王,實施回購金額約40億元。共有639家民營控股上市公司實施回購,佔比超八成。
此次通知亦強調,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不設置任何附加條件和隱形門檻,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支持民營企業依法上市融資、併購重組,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民營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通知還要求,國資委按便利企業原則,對於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現金分紅給予積極指導支持,引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成為推動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表率。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東要做積極的、負責任的股東,積極增持價值低估的上市公司股票,支持上市公司實施股份回購、現金分紅。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國資委給予進一步支持後,預計國企上市公司會很快拿出實際行動。股份回購、現金分紅和兼併重組是國企上市公司穩定資本市場的三大主要舉措,本次國資委明確引導支持方向後,預計上述舉措將在後續得到更充分運用。
上市公司“花式”大手筆回購
時隔4年,A股回購潮重演。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2日,年內已有超過400家上市公司實施回購計劃,合計回購金額達到266億元。回購熱潮還在持續。在通知發佈的4月11日,便有9家上市公司發佈回購公告。
4月12日至4月13日,三安光電(600703.SH)、小熊電器(002959.SZ)、大名城(600094.SH)、星期六(002291.SZ)、海爾智家(600690.SH)、創世紀(300083.SZ)、法本信息(300925.SZ)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繼發佈回購公告。三安光電擬5億-8億元回購股份,星期六擬斥資1.5億至3億元回購股份,大多公司回購的股份將計劃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
美的集團此輪擬回購金額25億元-50億元,目前已耗資5.79億元回購,但無緣回購王。中國平安(601318.SH)此前公告,擬使用不低於50億元且不超過100億元回購,截至今年3月底,已耗資38.99億元回購。
對回購原因,多家上市公司認為當前股價已不能體現公司價值。承德露露表示,鑑於近期二級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可,擬採用回購股份註銷減少註冊資本的形式,推動公司股票市場價格向公司內在價值的合理迴歸。
金晶科技則直言,鑑於公司當前股價未能體現出公司的長期價值和良好的資產質量,影響公司市場形象。多家上市公司稱,回購股份是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高度認可。
武漢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一般選擇在在三種情況進行回購股份,一是公司有大量的閒置資金,二是計劃要做股權激勵計劃或員工持股計劃,三是公司認為目前的股價嚴重偏低,進行回購有利於提升股價。
從回購資金來源來看,除了用自有資金之外,使用超募資金回購、“發債式”回購,成為今年A股上市公司回購潮的一大特點。
洛陽鉬業和華創陽安採取了發行公司債的方式回購,山鷹國際、南方傳媒則採取“自有資金+發行公司債”方式實施回購。當虹科技、聖湘生物、光峯科技、震有科技、中望軟件等科創板上市公司,則使用超募資金回購公司股份。
此外,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也出手增持。3月以來,共有56家公司披露股東或董監高增持計劃公告。10多家上市公司增持金額上限達1億元。
其中,果鏈龍頭立訊精密實際控制人之一、副董事長王來勝擬增持金額不低於2億元、不超過4億元;金花股份(600080.SH)實際控制人邢博越,擬增持不低於865萬股且不超過173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2.32%-4.63%;易成新能(300080.SZ)控股股東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擬增持金額不低於1億元、不超過3億元;翔宇醫療(688626.SH)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總經理何永正,擬合計增持金額不低於1000萬元、不超過2000萬元。
“大股東和董監管增持意在向市場傳遞信心,釋放長期看好公司發展的信號。”桂浩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