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業的上市浪潮中又添一員:8月13日,北京第四範式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這也是繼曠視之後,又一家衝刺港股上市的國內AI獨角獸企業。
招股書顯示,第四範式提供以平台為中心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使企業實現人工智能快速規模化轉型落地,發掘數據隱含規律並全面提升企業的決策能力。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先知平台及應用產品產生的收入和應用開發及其他服務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曠視、依圖、雲知聲等人工智能企業先後申報上市,但上市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曠視港股IPO失敗後,轉戰科創板,雲知聲和依圖則終止了科創板IPO。對於這些AI企業上市遇阻的原因,各方眾説紛紜,但據業內人士觀察,AI企業普遍面臨的虧損狀態以及未來商業變現的不確定性或是關鍵因素之一。
三年半時間累計虧損逾30億元 能否打破盈利“魔咒”
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聯盟發佈的報告顯示,當前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中國AI產業鏈中90%以上的企業也處在虧損階段。根據此前曠視、依圖科技、雲從科技披露的招股書,儘管計算口徑不同,但上述公司在報告期近三年時間裏的虧損金額均處於幾十億元區間範圍內。
對於AI企業的“通病”,第四範式也不能免俗。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該公司年內分別虧損3.72億元、7.18億元、7.5億元。2021年上半年期內,其虧損為11.87億元,相比上年同期的3.88億元,虧損擴大305.93%。照此計算,近三年半時間裏第四範式累計虧損30.72億元。
該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虧損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產生:“1、用作開發並提升我們解決方案及技術能力方面的研發開支;2、用作增加品牌知名度及擴大用户羣的銷售及營銷開支;3、一般及行政開支,主要歸因於向僱員支付的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4、與授予投資者若干優先權有關的贖回負債利息開支。由於其仍然處於商業化的相對初期階段,一直專注於持續優化我們的解決方案及擴大我們的客户羣。”
而研發支出則是第四範式虧損的最主要原因。根據招股書,第四範式所有支出中,研發支出佔比最大:2018年至2020年、2021上半年,其研發費用分別為1.93億元、4.16億元、5.66億元、5.78億元,佔同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51.2%、90.6%、60.0%及73.4%。
毛利率方面,第四範式整體毛利率從2018年的42.7%增至2019年的43.5%,並於2020年進一步增至45.6%,在AI行業處於平均水平。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瀏覽多家AI企業的招股書發現,高額的研發費用是AI企業的基本特徵,如曠視2017至2019年的研發費用也呈現逐年走高趨勢。對此,有熟悉人工智能行業的人士告訴記者,AI企業的研發和業務開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於該行業擁有巨大的市場前景,因此投資者對於這類企業在研發上的高投入較為寬容,但目前AI應用的落地仍在探索期,大部分企業的營收無法覆蓋研發成本,僅靠投資機構持續輸血並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必須上市獲取更多的資金。
第四範式在招股書中表示,“我們經營的行業受到快速技術變革的影響,在技術創新方面一直快速發展。我們需要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包括財務資源)以引領技術進步,從而使我們的解決方案保持市場創新力及競爭力。因此,我們預計我們的研發費用將持續增加(以絕對金額計)。我們過去曾產生虧損,且可能無法實現或隨後維持盈利,而此部分乃由於在研發作出的重大投資。”
營收逐年翻番 抱緊五大行“大腿”
另一方面,第四範式的營收增長速度並不慢。招股書顯示,該公司2018年至2020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8億元、4.60億元、9.42億元,每年均至少翻倍增長。2019年及2020年,其全年營收同比增幅分別為259.7%、105.0%。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第四範式在2021年上半年的虧損,遠超過去3年每一年的全年虧損金額,但其在2021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也達到了7.88 億元,幾乎與2020全年的收入持平。
招股書顯示,第四範式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於先知平台及應用產品產生的收入和應用開發及其他服務收入兩大塊,而這兩塊業務在收入貢獻度上逐漸拉平。
事實上,與先知平台有關的收入,可以概括為幫企業進行人工智能轉型,並提供技術支持收取的服務費用,如永輝彩食鮮CTO喬新亮曾在6月23日的第四範式年度峯會上表示第四範式“就是我們公司的AI部門”。
第四範式在招股書中表示,先知平台及應用產品的收入在2018年至2020年、2021上半年分別為523萬元、2.54億元、6.19億元、3.76億元,同期營收佔比分別為4.1%、55.3%、65.7%、47.7%。而應用開發及其他服務,是幫助客户在先知平台上開發定製化的人工智能應用,這部分收入在2018年至2020年、2021上半年分別為1.23萬元、2.05億元、3.23億元、4.12億元,同期營收佔比分別為95.9%、44.7%、34.3%、52.3%。
相比其他AI企業,第四範式的亮點之一為,其是第一家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五大國有銀行共同投資的創業公司,而上一次被三家國有大行聯合投資的還要追溯到中國銀聯。
第四範式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戴文淵曾表示,其在2017年下半年開始與中國工商銀行等幾家銀行深入接觸,“最開始選擇金融行業,是因為傳統金融行業的數據數量、質量是最高的,轉型升級的需求也非常迫切,而且金融業市場規模大,是非寡頭壟斷的同質化競爭的市場,是實體經濟的血液,服務於各行各業,通過金融行業第四範式可以接觸更多行業。如果只侷限於行業垂直領域,第四範式是很難做到AI規模化落地的。”
2018年,五大國有銀行參與了“第四範式”的B+輪、C輪融資。2020年4月,中信銀行參與其C+輪融資,估值約20億美元。
但金融並非第四範式進入的唯一賽道,據瞭解,該公司目前還進入了零售、製造、能源與電力、電信及醫療保健等行業。
AI能否讓企業“質變”?
據瞭解,第四範式成立於2014年9月,是一家致力於通過AI產品幫助各行各業的企業進行智能升級的AI創業企業。其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戴文淵曾於2005年斬獲被稱為計算機界“奧林匹克”的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世界冠軍,並在此後分別在百度、華為任職。
2014年,戴文淵辭職後與導師、國際AI界華人學者楊強以及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投資合夥人吳茗等人成立了第四範式。目前,戴文淵與僱員激勵平台等共同控制已發行股本總額約41.18%。
從融資歷史看,第四範式備受資本市場關注。2020年4月2日,第四範式宣佈完成C+輪融資,C輪兩次融資總額達2.3億美元,新戰略股東包括思科、中信銀行、聯想,財務資方為松禾資本、基石資本。
第四範式表示,此次公開募股,募集資金所得淨額將圍繞其人工智能平台展開,具體包括加強基礎研究、技術能力和產品開發,擴展產品、建立品牌及進入新的行業領域。
目前,第四範式服務的代表行業有金融、零售、製造、能源電力、電信及醫療等。而根據招股書透露的信息,第四範式擴張的戰略是先抓住特定行業的龍頭企業,摸索出該領域企業人工智能實施的標準,再使影響力擴大至該行業的其他用户。2020年6月底,第四範式宣佈與A股新能源巨頭寧德時代達成合作,用實際行動證實了其擴張戰略。
該公司在招股書中引用灼識諮詢的報告稱,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支出達到1280億元,預計於2025年將增長至6095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6.6%。以2020年收入計,第四範式在中國以平台為中心的AI決策市場佔據最大市場份額。
雖然有着廣闊的市場前景,但這一前景能否轉化為營收是投資者最關心的話題。如麥吉洛諮詢資深分析師司馬秋曾表示,“從營收角度來看,AI是個超級賽道,擁有巨大的市場前景。但是從AI四小龍的財務數據來看,AI應用落地仍然存在一定難度,營收不如預期,持續虧損,這使投資機構或者輔導機構對AI公司信心大減。”
而在戴文淵看來,能否幫助企業完成“質變”是人工智能面臨的最大挑戰。“目前很多企業利用AI節省了成本,確實賺到了錢,給企業帶來了價值,但今天人工智能依然會被人詬病,現在絕大多數的企業已經開始不滿足於人工智能僅僅在企業落地。現在哪個企業説我沒有運用AI的技術,可能很少。但是如果有哪個企業説我這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拿掉,企業可能就活不下去了,這樣的企業也很少,就是説人工智能雖然説有用了,但是好像在企業內部還沒有特別大的用處,人工智能技術是否能讓企業‘質變’?這是我認為今天人工智能面臨的最大挑戰。”
“人工智能技術如何產生質變呢?以消費互聯網為例,消費互聯網的核心話題是內容分發的邊際成本是多少,過去我們運用科技的力量去實現內容分發邊際成本的下降。其實每次邊際成本的下降都可以帶來用户數的增長,當你的邊際成本下降,相同的邊際成本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客户,這是消費互聯網最核心的邏輯之一。所以我認為,產生質變的臨界點就是能夠把邊際成本降到幾乎為零的時候。”戴文淵稱。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胡萌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