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林典馳 深圳報道
工商信息顯示,近日,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立訊有限公司持股約76.72%,成為第一大股東。
對此,奇瑞控股發佈官方聲明予以否認。奇瑞控股方面稱,奇瑞汽車的主要股東及其持有的股份數沒有變化,相關機構和平台的工商信息正在更正中,立訊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仍為7.87%。
立訊精密(002475.SZ)有關人士也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請仔細甄別網上信息,以我司公告為準。
然而,立訊精密向汽車業務積極靠攏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受此消息影響,截至12月5日收盤,立訊精密報收30.16元,跌1.6%。
近期,坐擁“果鏈”龍頭的立訊精密近期動作頻頻,在市場傳出有可能接手歌爾股份被砍訂單後,進而拋出史上最大規模的激勵計劃,對3759名激勵對象授予1.72億份股票期權,提出未來五年累計實現營收1.45萬億。
對於果鏈企業而言,供應鏈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對公司產生影響。“全球消費電子疲軟,以及蘋果不斷壓低的利潤空間,代工廠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天使投資人郭濤受訪時表示,減輕蘋果依賴症,尋找新的業績增長極也成為業界共識。
在這一背景下,近幾年最為火熱的新能源車領域成為了果鏈企業的首選。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諸如富士康、長盈精密、領益智造、藍思科技、立訊精密、欣旺達等果鏈代工廠均有涉足新能源汽車。
早已入局汽車零部件
作為“果鏈”龍頭,立訊精密營收大頭與消費電子深度綁定。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公司很早就已進入汽車零部件相關業務”,立訊精密有關人員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立訊精密早期主要佈局整車的“血管和神經系統”,2007年開始車載電子和汽車輔助系統的連接器研發工作,2011年汽車連接器開始批量供貨,2012年通過併購福建源光電裝切入汽車線束領域,開始在汽車領域的征程。
近年來,立訊精密在汽車零部件加快了步伐。2018年立訊集團收購汽車零部件廠商BCS,2021年立訊精密與激光雷達廠商速騰聚創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不過,汽車業務對公司營收貢獻一直不温不火,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汽車業務佔主營收一直在3%左右。
進入2022年,伴隨新能源汽車景氣度持續高企,立訊精密也下場了。今年2月,立訊精密公告,與奇瑞合資成立子公司,立訊認繳註冊資本30%,奇瑞認繳70%,合計16.67億元,從事新能源汽車的ODM整車研發及製造。
同時,立訊豪擲100.54億元人民幣購買奇瑞控股的第一大股東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企業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權、奇瑞股份7.87%股權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立訊精密並不親自下場造車,而是發展Tier1(一級汽車供應商)業務。“協同奇瑞開拓另一個新產業——為別人造好車。”王來春在談到與奇瑞合作時表示。
相比起手機代工,汽車代工難度不是一個量級,這對立訊精密而言將是新的挑戰。相比起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對零部件的要求更高,賽道競爭日趨白熱化,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郭濤表示。
今年2月,在宣佈牽手奇瑞之後,立訊精密拋出135億定增,募投項目主要涵蓋了封裝測試、顯示模組、智能移動終端(包括智能手機、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汽車等)零組件與系統組裝等領域,相關下游行業主要包括消費電子與汽車電子。
種種行動表明,蘋果供應商巨頭立訊精密對新能源汽車寄予厚望,押下重注。
轉投新能源產業鏈選擇方向不一
消費電子疲軟,各家“果鏈”將目光瞄準新能源汽車,實際上,各家切入賽道各不相同。
與立訊精密選擇做大做強一級汽車供應商不同的是,富士康是直接下場造車。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曾説:“蘋果汽車不過是四個輪子的iPhone,我們既然能造iPhone,為什麼就不能造電動車?”
10月18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科技展示了電動皮卡Model V、Model B以及量產版Model C電動車。加上去年發佈的Model E 轎車、 Model T 電動巴士,兩年間鴻海就已經推出5款車型。據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在活動上表示,公司也規劃在2025年電動車市佔率要達到5%。
不同於消費電子,富士康早已沒有先發優勢,面對的只有日益白熱化的市場競爭。
另一家“果鏈”企業藍思科技瞄準的是智能汽車。
藍思科技佈局汽車電子玻璃,打入中控屏、儀表盤組件等多個產品,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業務實現營收24.9億元,同比增長超60%。
不過,現階段放量仍需時日,公司管理層透露,“整個汽車業務的推進,需要一個快速而漸進的過程,但是一旦定型量產,客户訂單就比較穩定。”
昔日“果鏈”龍頭領益智造則是在今年則是披露了合計130億元的投資計劃,涵蓋智能製造、新能源結構件兩大技術,重金押注新能源汽車。
其中新能源結構件項目在成都,總投資不低於30億元,由公司在成都投資建設新能源電池鋁殼、蓋板、轉接片等結構件研發、生產基地項目。
欣旺達作為iPhone的電池供應商,切入動力電池生產順理成章,近期已成為大眾、沃爾沃等國外車企的定點供應商,今年也是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增幅最高的廠商。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