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作家:中國五年規劃比其他國家都要長遠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財經

美國作家、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龍志安(Laurence Brahm)10月29日在中國日報刊文稱,中國共產黨於10月26日至29日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是其重要議程,將為未來5年乃至15年設定經濟和發展目標。

文章説,通過規劃,中國可以建立一個更有活力和創新的市場經濟。中國的五年規劃將對轉型時期的經濟和社會需求進行長期評估,這就要求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制定預算和規劃基礎設施,以滿足人民和企業的需求。

這與西方的制度不同,西方的制度更多地是由選舉週期和政治驅動。在西方,政治權力和遊説機構暗中資助政治權力,他們不會優先考慮國家經濟健康和人民的生計。

就像我們今天在美國所看到的那樣,新型冠狀病毒已經威脅到了人們的健康和生命,以及經濟社會的健康,美國政府卻因為非常短期的政治利益選擇忽視病毒。

作者認為,中國的規劃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長遠得多。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來源於儒家哲學、道教、佛教以及普遍規律,這些都為進行長期規劃提供了文化背景。

中國"十四五"規劃將考慮到新的全球環境。我們生活在一個反全球化情緒正在上升的世界。事實上,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平行世界。一方面是美國等奉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國家,另一方面是同中國一道尋求多邊發展的多數國家。

隨着全球化面臨新的挑戰,主要是由於美國的政策,世界被迫進入本土化狀態。因此,製造業和技術開發,特別是軟件和芯片的開發,可能會在中國實現本地化。這就需要中國國內經濟的進一步轉型,以及更清晰的創新戰略。在早期階段,這可能是一個挑戰,但從長遠來看,它將有利於中國。因此,專注於高端製造、技術開發和創新的本土化可能成為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章最後説,中國的大部分新技術發展將用於環境修復——將能源需求從化石燃料轉向綠色能源。一方面,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將環境保護視為經濟增長的障礙。另一方面,中國則將環境技術、新能源產業以及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轉變視為商業和發展機遇。

可再生能源需要非常先進的技術和大量使用大數據來管理。因此,這是實現增長的機會,也是創造就業、新技術、新產業、新企業和新金融形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