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一些焦點問題,馬雲他們都在這個會上講透了

中國經濟的一些焦點問題,馬雲他們都在這個會上講透了
“內需絕對不是有錢人的拉動,內需應該是滿足每一個普通百姓的需求,普通人的內需拉動,才是真正可以持續發展的內需價值。”

文 | 華商韜略出品人 畢亞軍

9月28至30日,海口觀瀾湖度假區迎來新冠疫情以來最熱鬧、也最被外界矚目的時刻: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的2020中國綠公司年會在這裏召開,逾千位商業領袖、政界要員、學界權威、NGO組織代表和媒體人士匯聚一堂,共話經濟與產業未來。

由馬雲擔任主席的中國企業傢俱樂部(CEC),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領袖組織之一,至今已由CEC舉辦了十三屆的綠公司年會,被稱為“企業家辦給企業家的年會”,它是中國企業界最具影響力的跨行業、國際化的商業可持續高峯論壇,也越來越被看作是觀察中國經濟和產業風向的重要窗口。

中國經濟的一些焦點問題,馬雲他們都在這個會上講透了
今年的綠公司年會原定於4月召開,但因疫情影響先後兩次改期,直至9月底才得以舉行。這充滿不確定的大環境,讓與會企業領袖們對當下及未來的判斷和預期,更加值得關注,也更有參考意義。

【傳統行業數字化的最後十年】

新冠疫情讓本已加速發展的在線化、數字化更加成為全球經濟焦點議題。

本屆年會也以“數字時代的商業成長”的主題,並在大會首日即以“企業數智化——商業創新的路徑與機遇”舉辦了閉門課。

作為閉門課導師的用友網絡董事長王文京在交流中強調:思想、教育、制度、方法、技術、金融是“商業創新的六線譜”,近現代以來,技術對商業創新帶來的影響和改變越來越大,而以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集羣式、交互化發展則將史無前例地驅動新一輪商業創新,全球企業都將因此而重構企業發展力。

王文京説,今天的商業創新依然面臨着技術、商業和成本三大障礙,數字化正可以幫助企業突破這些障礙,讓商業創新可以變得簡單、便捷、大眾化、社會化。

中國經濟的一些焦點問題,馬雲他們都在這個會上講透了
▲用友網絡董事長王文京

用友網絡今年集三十年數字化能力之大成而推出BIP(商業創新平台),即是一個幫助企業利用當代最新信息技術,一站式提供各種數字化、智能化工具,並匯聚各種企業經營子創新發展要素,幫助企業通過開展產品與業務創新,組織與管理變革,重構企業發展力的平台型、生態化多元服務體:不但讓企業擁有數字化能力,更讓企業以數字化在整個數字經濟體去重新建立自己的產業鏈與價值網,然後以數字化、智能化的協同,使能企業商業創新。

王文京説,通過數智化實現商業創新,已是當今企業發展與生存之道。“行動強的企業,在引領;看清楚的企業,在行動;沒看清的企業,在焦慮;少量還沒意識的企業,將被淘汰。”而他對企業數智化的建議是:第一,戰略是指引,一定要上升到企業核心業務的戰略高度去對待;第二,業務是核心,數智化最核心的不是技術,業務本身才是真正的核心;第三,數據是基礎,數據是實現數字化最關鍵的基礎;第四,智能是價值,基於數據,結合智能技術,達到智能化的結果和價值。

同時,王文京也建議企業家們不要把數智化的推進,想的那麼龐大,那麼複雜。“找準企業業務上和管理上想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從具體的業務場景切入,就能比較好的去推進數智化。”

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安筱鵬、視源科技董事長王毅然、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EO張小懿,包括來自傳統行業的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等企業家也都認為,數字化轉型已到了一個分水嶺劇變的關鍵時期:不光是企業增效的手段,也是企業塑造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數字化的威力,已從企業運維全面縱深到企業的創新與決策。

作為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的馬雲,則在主題演講中旗幟鮮明地強調:在今天所有巨大的不確定當中,數字化是最確定的大勢所趨。

中國經濟的一些焦點問題,馬雲他們都在這個會上講透了
馬雲説,數字技術將重新定義生產製造,重新定義零售,重新定義技術,重新定義生產資料和一切,甚至引發全社會所有生產關係的變革。所有企業都要思考,要利用數字化來升級自己。未來,擁有競爭力的不一定是數字化互聯網企業,而是能用好互聯網技術的企業,越是距離技術遠的行業,越是還沒有被技術改造的行業,數字化的機會越大。“不是每家企業都要轉型(做別的業務),但是每個企業都必須升級(操作系統),完成數字化升級。”

馬雲認為,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關鍵在於觀念,在於企業的一把手。他説,很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企業家依然在講數字革命是危言聳聽,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只是簡單的工具。“其實我在二十年前,在我去過的很多的省份,不斷在講互聯網對於零售行業的衝擊、對製造行業的衝擊,大家並沒有當回事情,直到淘寶、天貓、阿里巴巴、百度這些企業、騰訊這些企業起來以後,大家突然覺得‘狼’來了,其實‘狼’一直都在。”

作為全球數字化經濟的領軍人物,馬雲還為數字化進程提出自己的時間表:“未來十年,是傳統行業推進數字化的最後十年。如果今天不數字化變革,十年後就會是數字脱貧的對象。”

【全球化大勢不變,但姿勢要改】

中美局勢以及逆全球化浪潮,是中國經濟正面臨的一大挑戰。與之有關的話題,也在本屆綠公司年會被重點探討。

與不少全球化的悲觀預期不同,幾乎所有與會企業家、官員和學者,都對全球化趨勢抱定樂觀,並倡議在樂觀下主動變化。

中化集團董事長、中國化工董事長寧高寧即在演講中説,國際化面臨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國外談論國際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多人有意無意地被迫成為了民族主義者、民粹主義者甚至包括一定程度上的種族主義者,“不禁讓人感嘆人類對自然探索的進步突飛猛進,但對人類自身的社會卻如此無能為力。”

中國經濟的一些焦點問題,馬雲他們都在這個會上講透了
▲中化集團董事長、中國化工董事長寧高寧

但他認為,我們對國際化阻礙不用太擔心。因為國際化是企業自身價值鏈、產業鏈發展的自然過程,是效率提升、充分利用資源的必然產物。“逆全球化”只是暫時的,國際化的真正推動力來自於企業,我們要相信商業的力量,中國也最具發展潛力。“人類不會愚蠢到把分工合作的產業鏈搞沒了,把國際化搞沒了,然後各自封閉。”

馬雲不但堅信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會逆轉,而且預判全球化將會因為數字化,因為中國而發生新的改變。

數字化推動的全球化方面,馬雲認為,未來,任何一個人,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做全球生意。“以前,全球化是發達國家和大企業主導,未來,全球化應該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走向世界;以前貿易是全球化的主力,未來科技將是全球化的主力;以前是人在流動、貨在流動,未來是數據在流動、服務在流動;以前是傳統企業的全球化,未來是用好互聯網技術的企業的全球化……”

對中國之於全球化的影響,馬雲則認為:“上一次全球化,是美國3億人消費驅動的;中國這次的全球化是14億人的內需,會驅動下一輪真正的全球化,帶動世界經濟。”

因此,馬雲認為,昨天的傳統工業時代全球化的確正在終結,但“新的真正的數字時代的全球化才剛剛開始。中國在這個時候堅持全球化比任何時候都有意義。”

對於中國如何更好的全球化,馬雲也提出自己的建議,包括:利用海南自貿港建設,為未來數字化的全球化,更多企業、更多國家、更多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化,探索制定更加公平、可持續、綠色的貿易規則;走出去更需要信息走出去、服務走出去、價值走出去。

馬雲説:“全球化是一種服務世界的能力,不是賺世界錢的能力。中國企業應當堅定的走向全球,而不是去征服全球……我們走出去要贏回來的不僅僅是利潤,更應該贏回來的是尊重;我們要展示的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而是一個善良美好的國家;我們不想去轉移過剩產能,而是要到當地創造新的、不同的價值,尊重當地的文化、尊重當地的價值觀、尊重當地的宗教和信仰、尊重每個國家不同的機制和體制。”

與馬雲的全球化趨勢信心相應的是,9月29日下午,在龍永圖主持的“疫情下的全球合作”分論壇中,澳大利亞、日本、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駐華大使均表示,疫情讓國際社會意識到了加強合作,以及多邊主義、雙邊主義、生物多樣性和國際社會團結一致的重要性。

【民營經濟定心丸】

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的大多數理事成員都是民營企業,綠公司年會的大多數參與者也是民營企業。最近幾年,關於民營企業發展的輿論也一直是社會的焦點議題之一。

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黨組成員、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李兆前在大會的致辭,則給民營企業家們再次吃了定心丸,這也是此次綠公司年會的另一大看點。

李兆前首先在致辭中強調了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民營企業的存在跟發展是長期的、必然的。他還特別提到了2018年年初讓不少民營企業家在思想上產生了混亂,甚至產生了懷疑的一些社會雜音,以及關鍵時刻總書記連續三次調研就民營經濟的發展做出的重要指示,以及國家針對民營經濟出台的一系列有利的政策方針。

“前不久,中央印發《關於新時代民營經濟統一戰線工作的意見》,首次提出了‘兩個始終是’的重要論段,同時首次將‘信任’兩個字加到了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方針當中,並且放在了首位。”李兆前説,回顧建國70多年的歷程,民營經濟走過了曲折的發展路徑,現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發展民營經濟已經成為黨的大政方針,寫入黨章和憲法,不可能變也不會變。“所以今後或許也會有各種各樣的雜音,但是總書記已經給了我們吃了定心丸。”

“民營企業有擔當、有情懷,是深受黨中央信任的自己人。”是李兆前特別分享的第二個觀點。他説,總書記在2018年座談會上強調“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這認可源自於廣大民營企業家的家國情懷跟責任擔當,特別是在困難面前的奮勇爭先和貢獻。

貢獻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5%以上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90%以上的新增就業,並且領跑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些數據常被引用來證明民營經濟的重要性,而新冠疫情,則讓人們看到民營經濟的另一面,看到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對於社會的更大作用發揮,這也是李兆前特別在大會突出分享的一點。

他説:武漢疫情早期,中國民營企業家自發捐款捐物,是最快馳援武漢的力量之一;在疫後經濟重振中,民營企業家再次挺身向前。廣大民營企業家雖然遭受了巨大損失,但是仍然以國家為重,助力疫情防控與經濟恢復,“充分體現自己人的責任擔當。”

最後,李兆前還給民營經濟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和希望。

他説,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的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基於國內發展形勢,把握國際發展大勢做出的重大判斷和重大的戰略選擇。

“廣大民營企業家對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企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努力攻堅新技術、發展新業態、研發新產品、做優新服務。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際競爭和全球資源配置,不斷提高把握國際市場動向和需求特點的能力,提高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努力實現質量更好、效益更高、競爭力更強、影響力更大的發展。”

年會上,眾多知名民營企業家也從自身企業發展的環境變遷,表達了國家對民營經濟的支持,自身對民營經濟未來的信心。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就特別對比了當初為緩解民營企業融資創辦民生銀行,以及如今國家推行資本市場註冊制,給民營企業融資發展環境帶來的巨大利好改變。作為CEC現任理事長的新奧集團主席王玉鎖,更以自己在能源行業的創新發展,包括如今基於數字化的能源生態圈構建,生動展現了民營經濟一步步發展壯大,且越來越被國家政策和科技加持與助推的趨勢和格局。

【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是最大的未來】

如何看待未來,是每屆綠公司年會的核心議題,更是今年綠公司年會的最重要看點。

眾多企業家都把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的發展格局之下的強大內需市場發展,以及新基建推動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看作是未來發展的最重要機遇。包括馬雲提出數字化的新的全球化,也都是建立在14億內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利基之上。

強大內需市場和新基建中,企業家們高度一致的,依然是數字化的大勢所趨。無論是消費市場、製造業,還是核心高科技,都是馬雲所講的“數字化是最確定的趨勢”。

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泰康集團董事長陳東昇等企業家,都將後疫情時代的大健康產業,以及數字化之下人們生活與工作方式改變所帶來的新經濟模式,作為分享的重點。

郭廣昌在演講中認為,健康和旅遊產業會在後疫情時代得到蓬勃發展,他甚至認為,在線化和數字化,邊工作邊度假將成為未來的新常態。復星如今就提出了一個“每天都在度假”的概念。“每天都在度假有個前提:你的企業要非常的數字化。”郭廣昌説,數字化對企業的組織結構,生產方式都已帶來深刻的改變。“比如,以前垂直化的管理,一個最好的領導直接向你彙報的有十來個人了不得了,現在在新的數字時代,你完全可以重構你的組織結構,重構你的戰鬥小組,數字化給我們提供了邊度假邊工作的這種可能。”

中國經濟的一些焦點問題,馬雲他們都在這個會上講透了
▲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

陳東昇則在演講中認為,新冠疫情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擁抱數據時代、擁抱數字社會的速度,未來社會就是數字時代和長壽時代疊加。“未來影響整個社會結構、整個社會經濟、整個社會的變化的,就是科技、數據、健康、長壽。抓住了數字社會、長壽社會這樣兩個趨勢,就抓住了未來的經濟、未來的社會、未來的未來。”

信中利集團董事長汪潮湧等企業家也都高度看好大健康產業的未來。汪潮湧分析説,全球千億美金的醫藥公司有20家,中國目前還一家都沒有,這就是巨大的空間。

馬雲對未來的判斷則是,遠的一定好,近期很困難,中期更困難。“現在是飛機穿過雲層的顛簸期,所以大家要把握好方向盤,繫好安全帶。”

他説,面向未來,最重要的是要有未來觀,用未來的方法來解決今天的問題,而不要用昨天的方法來解決今天的問題。而他強調的未來,並不是兩、三年會怎樣,而是二十年以後、三十年以後,會變成什麼樣。“我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不是今天做的,都是因為二十年以前我們相信中國會有今天。我相信當你從今天去判斷二十年以後這個世界會變成怎麼樣,社會會變成怎麼樣,去解決未來的問題,相信年輕人,你一定會有前途。”

寧高寧的演講聽上去頗有些“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樂觀,讓他樂觀的底氣也是強大的國內市場。他説,人類對危機事件的反應往往會極端,開始是忽視,然後是過度重視。新冠疫情、貿易摩擦,都是如此。他的意思總結起來就是,大家要保持平常心,在平常心中去看大趨勢和大規律。而中國現在的大趨勢和大規律,就是要立足如此龐大的國內市場和消費潛力做好雙循環。

在寧高寧看來,危機事件只是加速或減緩經濟進程,並不會改變經濟本身的趨勢。比如,沒有疫情、沒有貿易摩擦爭端,數字化也是大勢所趨,全球產業鏈也已加速重構。所以,沒什麼好擔心的。

包括在外部受到的一些挑戰,寧高寧也都認為問題不大,甚至認為,這反倒會有利於倒逼中國企業做強國內經濟,增加人民福祉。他認為,本國企業不在國內投資到外面投資,本國消費者不在國內買東西到外面買東西,不在國內其他地方旅遊到國外的旅遊,這本身就邏輯不通。

寧高寧説,當下有些概念是錯誤的、容易被混淆,誤導人。有些人説,中國資金充裕,所以一定要“走出去”進行投資,這種説法很容易產生誤導作用,可能有一部分中國人富裕了,但是還有很多中國人並不富裕。有些時候我們被算法誤導了。比如説,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全球第二了,可是GDP這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概念是有一定誤導作用的,實際上我們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企業有機會、有責任在彌補這個差距的過程中貢獻力量。

“此外,還有一些在與國際接軌觀念上的誤導。比如貿易順差比逆差好嗎?人民幣貶值還是升值好?個人儲蓄多、國家外匯儲備多好嗎?貿易摩擦爭端中誰受益了?過去幾十年走過來,實際上中國在國際化中更多的是爭取到一個勤勞、辛苦的工作機會,最大的受益方應該是美國,試想今天我們和美國調換一下,我們也外債很多、貿易逆差、全球投資,美國人到今天還是住全球最大的房子、開最大的汽車、消費最多的能源和最好的食物。”寧高寧説,中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有利於民生的,未來中國的國際化和擴大內需成果主要表現在改善民生上,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

因此,他認為,未來的中國,國際化也好、內需也好,都應該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真正的國際化是中國這個國家在國際上地位提高了。“中國話到哪都能説,都有人聽懂,中國錢到哪都能花,不用外匯了,中國護照到哪都可以去,不用簽證了,特別是中國留學生不用老去外面上學了,這才是我們最終國家地位的提高。”

馬雲關於內需市場的看法,也與寧高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説法高度一致。“內需絕對不是有錢人的拉動,內需應該是滿足每一個普通百姓的需求,普通人的內需拉動,才是真正可以持續發展的內需價值。”

通俗一點説就是,大企業家們都認為,國人都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用上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也成為提供更好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就是中國經濟的大趨勢和大未來。

一一END一一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74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經濟的一些焦點問題,馬雲他們都在這個會上講透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