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京北夜光(ID:jingbeiyeguang),作者:漢唐月,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鋰礦,新能源時代的戰略資源——“白色石油”,見證了史無前例的價格暴漲與利潤爆炸、股價暴漲與暴跌、週期與成長的爭議,見證了機構和散户的預期內卷,也見證了眼前的苟且與遠方的詩歌、一畝三分地與產業鏈安全的格局之辨。
對鋰礦的觀點分歧之大,堪稱四大週期分歧(海運、稀土、磷化工、鋰礦)之首。
冰與火一樣的強烈反差,不僅體現在對股價看多看空上,更體現在價格的不斷突破、利潤的不斷新高和股價的跌跌不休、預期價格和預期利潤可能暴跌上,並因此形成了巨大的剪刀差上。
先來看市場上幾乎從未有過的鋰礦價格和股價走勢的剪刀差。
一、價格與股價走勢的剪刀差
這是最近2年的碳酸鋰價格走勢圖:
一年10倍的價格漲幅,連巔峯期的房地產、稀土都要望塵莫及。
這是天齊鋰業最近2年的股價走勢圖:
一年7倍的漲幅,在A股可能並不那麼突出,但是整個鋰礦板塊平均都接近這個漲幅是非常少見的。
乍看之下,也沒什麼:哪個股票只漲不跌?哪個股票漲10倍後不調整不腰斬的?
大家的爭議之處,在於見頂的時間點、調整的時長和幅度與鋰礦鋰鹽的價格、鋰礦公司的業績之間的對比。
價格代表利潤,股價代表估值。
就以天齊鋰業為例,來看這個奇怪的價格、利潤與股價走勢剪刀差。
二、以天齊鋰業為例,歷史並未重演
下面是10年來碳酸鋰價格走勢圖:
這是天齊鋰業最近10年的股價走勢圖:
上一輪景氣週期中,碳酸鋰的價格在2017年9月首次站上頂部區間(15萬)後,天齊鋰業的股價就達到了高點60元,天齊鋰業的盈利峯值是在持續16個季度盈利上升後的2018年1季度——扣非淨利潤6.93億元,碳酸鋰的價格拐點實在2018年4月。此後利潤持續下降,並在20219年三季度開始持續虧損8個季度。
如果認為這是機構主導,好像機構確實打了半年的提前量,預期了半年後價格和利潤的下滑。
2021年9月價格走到16萬是個關鍵點,16萬已經超過上輪高點,機構認為是頂部區域。上一輪就是在這個區域橫盤6~7個月之後掉頭向下。
機構對歷史很熟悉,各種分析統計數字自然也瞭然於胸,以史為鑑,高價必然不可持續,於是判斷價格頂部自然已經到來,未來的業績天花板也已明瞭,股價相對未來業績已經過高,賣出。
貌似還是非常合理,非常機構的:預期你的預期,一波打滿,開始收割撤退。
如果歷史重演,那就完美展示了機構的水平。
但是歷史並沒有重演。
從價格上,2021年9月並非是頂,2021年9月大幅上漲越上16萬後,穩步漲至10月18萬,11月19萬,年底12月站上24萬,22年1月加速漲至35萬,2月44萬,3月46萬,4月49萬。
從利潤上,天齊鋰業虧損八個季度合計大約80億虧損後,於2021年四季度迎來首次季度盈利,約14億,是上輪週期峯值盈利6.93億的兩倍,天齊鋰業1季度扣非淨利潤28.3億,是上輪週期峯值盈利6.93億的4倍。
但天齊鋰業這論週期的股價峯值143元,是上輪股價峯值60元的2.4倍左右,目前天齊鋰業股價下滑到66元,比上輪股價峯值高了10%,比上輪週期股價頂部中樞50元高了30%。
因此,在最近的兩三個季度,出現了一幕“鋰礦剪刀奇觀”:價格和利潤連續大漲,股價連續大跌。
三、鋰礦的安全墊
機構看兩三年以後的,我們也看看兩三年以後。
機構和下游都認可,鋰鹽的價格在10~15萬是非常合適的。今年不説了,平均40萬應該差不多。那就假設明年開年就開始跌吧,2025年的碳酸鋰價格按上限15算一個,再按下限10算一個。
至於説將來碳酸鋰跌到10萬以下去,好像沒幾個人會這麼認為。要是新能源核心金屬鋰都不應該掙錢,那哪個能源金屬,或者哪個金屬,哪個礦產應該掙錢呢?挖礦、煉化畢竟是個苦力活,現在願意幹苦力活的並不多,總得有像樣點的收益吧,上游也不能總是給下游免費打工吧。
2025年的碳酸鋰價格按上限15萬計算:
從PE看,就算作為週期股,也還算有吸引力吧。因為這是價格低點的PE,15萬的碳酸鋰價格,PE10以下很多。
25年的碳酸鋰價格按下限10萬計算:
可以看得出來,按現在的擴產計劃,10萬的碳酸鋰價格,大部分鋰礦PE還在20以下,個別在10PE以下。
大龍贛鋒鋰業19PE,二龍天齊鋰業 36PE,鹽湖提鋰老大鹽湖股份 10PE,藏格礦業 10PE,江特電機 38PE,西藏城投 21PE,西藏珠峯 5PE(權益權益),科達製造 15PE,中礦資源 10PE,融捷股份 30PE,西藏礦業 31PE(不是PPT鋰礦了),天華超淨 15PE,川能動力 47PE,永興材料 25PE,雅化集團 11PE,盛新鋰能 19PE,金圓股份16PE。
個別可能有點誤差,四川和江西的礦,成本可能會高點。但大體上,是這個區間吧。
另外需要注意,美股上的鋰礦股,因為長協佔大部分的原因,利潤釋放比A股慢多了,比如今年今年現貨價格國內40~50萬,過呢長協在25030萬,美股鋰礦長協是主流,價格變化緩慢,利潤釋放也緩慢,比如SQM和雅寶21年平均碳酸鋰噸價6萬,Q4調價後不超過10萬,Q2022年長協價格約在15~20萬,不過2022年SQM長協減少,利潤釋放可能加速。
美股鋰礦不僅利潤釋放緩慢,股價對價格和利潤的反饋也是緩慢的,不會出現A股一波預期打滿漲三倍5倍的情況,可以認為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見到利潤釋放股價是不會提前動的。
比如sqm最近幾個季度利潤是上升的額,股價近半年都是是升勢,天齊是降勢,國內鋰礦去年一波預期打滿股價打高了,sqm利潤釋放慢,股價走勢慢,sqm今年隨着利潤釋放股價大概率會繼續走高。
現在天齊鋰業的PB是7.44,靜態PE70,贛鋒鋰業的靜態PE是27.9,PB是6.66,美股純鋰礦LAC的PB是6.73,虧損,Livent市盈率5763,PB4.54,主業鋰礦的雅寶市盈率187,PB 4.18,主業鋰礦的SQM 市盈率38,PB6.98。隨着一季報的公佈,他們的PE都會降低。
可以認為,現在A股主流鋰礦股的估值和美股鋰礦股的估值是差不多的,反映的是已經兑現的業績,目前是典型週期股的估值。
我們不在這裏討論哪個好哪個不好,因為PE也不是唯一影響價值和股價的因素,還有擴產預期、儲量等等因素。
當中長期看(25年),因為量的提升,鋰礦鋰鹽價格回落到行業內外合理介個共識的下限時,在現有估值下,鋰礦們的PE都在20以下,個別在10左右,這是不是有一定的安全墊了?
不管什麼週期股,不管什麼金屬,價格在低位區間的時候,10~20PE都已經很不錯了。
當然,在10萬價格的預期下,未來幾年,這些鋰礦股,向下波動的幅度確實有限。
這麼看,在10萬以上的任何價格區間,能夠穩定住,是不是都算利好了?
價格中樞提升,利潤就提升,估值中樞也會提升。
至於短期走勢,可能還得看“寧王”、鋰電池板塊、大盤、資金的臉色。
鋰礦不可能也不需要榨乾整個產業鏈的利潤,更不需要漲價到需求被全面持續地遏制,完全能夠在一個產業鏈上下游都很接受的價格,掙到很不錯的利潤。
這很和諧,也很平衡,應該,也不會有人天天喊這喊那了,應該,也不會有人去採國內拿點可憐的品位0.1的鋰礦了吧。
靠量的提升掙錢,在上下游都覺得很舒服的價格也能掙到不錯的利潤,有不錯的PE和估值,是不是也可以算成長股了?
四、機構的傲慢與偏見
機構認可製造業,不認可礦產資源;認可製造業高估值高毛利,不認可礦產高估值高毛利。比如比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可以持續給高估值,但鋰礦不行。原因很多,五花八門,鋰礦價格走高之後鬼故事一個接一個。
在預期你的預期之下,開始搞困境反轉,地產、養豬、旅遊等等,越差越推,已經這麼差了,還能差到哪去?終究要回歸歷史中樞的吧。
對比的就是,價格已經這麼高了,還能高到哪去?業績已經這麼好了,還能好到哪去?
比如説,鋰礦已經爆炒過了,預期已經打滿了,是時候尋找下一個爆發行業了。比如可以買銅了,銅要被積垢賦予能源金屬的屬性,成為成長股了。比如可以買“可以傳承”的中藥了。
比如,鋰礦終究週期股,高速擴產很快供過於求,高價格高毛利不可持續。比如看到sqm和雅寶擴產20萬噸,宜春擴產40萬噸,這是很嚇人的。
再比如,鋰鹽價格過高,會反噬需求,需求降低,鋰鹽仍會過剩,價格自然走低。甚至有三月電池廠排產減少的鬧劇,也有比亞迪寧德攜手產業鏈上的廠家抵制某個價格以上鋰鹽的傳言(參考前期專欄文章)。
再比如,鋰鹽價格過高,會不利於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中下游都賺不到錢,會影響擴產也會影響需求釋放。甚至大廠寧德時代的曾老闆直接在會上呼籲對鋰礦“保供穩價”,更有期待上面出手集採的傳聞。
再比如,中汽協副秘書長:該殺殺鋰的“妖價,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堅決打擊囤積居奇、投機炒作,推動新能源車關鍵原材料價格迴歸理性再比如,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宜春將形成年產50萬噸的鋰開發,徹底終結中國鋰短缺情況,預計到2040年,隨着電池回收再利用發展,人類將不再需要向自然界無限索取電池製造資源。
甚至火星大神馬斯克都參與到這個鬼故事裏來。
馬斯克説:“鋰的價格太瘋狂了。除非鋰的價格下降,否則特斯拉可能不得不直接大規模進入鋰的採礦和冶煉領域。鋰本身並不缺,地球上到處都是鋰,只是採選和冶煉的擴產速度慢了”。
這意味着,鋰礦鋰鹽再不降價,特斯拉要自己下場幹鋰了。
機構一直用領先於散户的預期來割散户的韭菜,鋰礦的一波預期打滿,割完韭菜,就去找一下個預期,可能是銅,也可能是航空、豬肉、地產、旅遊,總之機構就是要預期你的預期,要不然怎麼體現出機構的水平呢?
既然在鋰礦價格與利潤高漲之時,機構以週期的視角來看鋰礦,那就以週期來看。
去年的鋰礦股價上漲週期結束後,基於週期的視角,機構用10~15萬的鋰礦價格給鋰礦做中長期估值。
五、從週期的視角來看,鋰礦可能低估
很多人確實以豬的週期或者其他礦產的週期來看待鋰礦股,週期有兩個核心問題:
1. 擴產和供給增速,礦產有周期,但慢於豬肉,現在成熟大宗礦產的擴產又比鋰礦好點,畢竟在產礦多,擴產比新建還是容易點 。
2. 需求增速,豬肉的需求會波動但不至於連續幾年幾倍增長,其他大宗礦產也是,可能需求有增長和下跌但幅度不至於成倍成倍,鋰礦對應的是連續多年30%以上的複合增速。
所以用豬肉和大宗礦產類比鋰礦是不合適的。很多週期品,是已經有很大的產量和需求基數,而鋰礦的產量和需求,目前處於剛起步階段。無論是從電動車還是儲能來看,都還有5倍10倍的空間,這是鋰礦的最主要需求領域。
當然,什麼都有周期,沒有東西能一直高利潤,只是週期長短的問題。
從週期的視角來看,價格上漲或維持高位的時間越長,利潤釋放的確定性越高。
下表梳理了6個商品價格高點時對應企業的估值水平。
結合上文對2022年的鋰礦盈利預測,和近期發佈一季度預報的鋰礦動態PE到了10PE左右,剔除豬週期的估值,金屬資源板塊在股價高位對應的PE估值(對應價格高位釋放的盈利)平均為30倍以上。而鋰礦今年利潤釋放後,平均PE在10PE。
從週期運行的視角來看,鋰礦可能是低估的。
六、鋰礦的隱憂
鋰礦的未來並非沒有隱憂。
首先是供需週期,超預期擴產可能導致的供過於求。
需求上,電動車儲能看起來增速是沒問題的,這個基本沒人質疑,只是增速的多少問題。供應彈性是最大的懸疑,按照目前的供應增速,未來三五年大概率是緊平衡,但是如果我國、澳大利亞、南美、墨西哥、非洲等國家地區,打破常規的礦產審批程序,開足馬力擴產,特別是鹽湖極限擴產,供給是有可能大幅增加,甚至略超需求的。
有機構預測,今年過剩5萬噸,明年過剩15萬噸,後年過剩30萬噸。
但是這個可能性太小了,首先不符合環保大趨勢,其次也不符合礦產地的利益最大化、持續化。
其次是鋰電池的路線被否定。現在的鈉離子電池已經展現出在儲能應用上的可能性,氫能源汽車也是國家支持的未來戰略路線。
再次就是鋰的來源,從採礦為主發展為回收為主。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金屬能夠實現從採礦為主發展為回收為主,但是鋰將來的最主要用途,佔到70%以上的用途可能是電池這個比較單一的場景,這為可能的大規模回收創造了可能。
當電池的總量規模達到穩定階段之後,理論上回收率現在已經高達91%,那麼需要的採礦量就不多了,此時可能階段供過於求。但是這個問題還有一個限制,那就是回收也是有成本的,可能在8~10萬,那麼鋰礦在這個價格附近,回收法的經濟競爭力並不強。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鋰礦回收成本這麼低,也沒有見到大規模的回收出現。
寧德時代的老總,在鋰電池行業影響力很大,在一季報的電話會議上表達了:邦普的鋰已經到了91%的回收率,鎳和鈷到了99%,長期看,電動車滲透率到80~90%,都不用新挖礦了,中期公司就靠鈉離子電池,短期寧德已經拿了兩個大礦;碳酸鋰,沒有什麼技術突破,昨天賣35萬,今天賣50萬,這裏面就有投機倒把的因素在。
七、對鋰礦的理解
機構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最初級層次,鋰礦是週期。書本與歷史告訴他們,鋰礦=鋰+礦=妥妥的週期股。當鋰礦鋰鹽價格漲到之前(2017)的高位,他們認為這是撤退的信號。他們把鋰礦股看成了單純的鋰礦股,但這個是徹底的錯誤。
我們首先看前提條件。
首先,鋰電池這個行業會被徹底顛覆嗎?
理論上,鋰電池在動力電池和儲能這兩個最重要方向的應用,可能被納電池、鋁電池、銻電池或者某電池和其他儲能方式,例如氫能儲能代替。
但從實際來看,呼聲最高的納電池在能量密度和循環次數上有明顯缺陷,氫能在成本、安全、轉化效率上有明顯缺陷,這是10年內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
鈉離子電池循環次數2000次到頂了,磷酸鐵鋰電池目前是6000次。除了接受低密度低循環次數還要求低成本的特殊情況之外,在鋰用完之前,鈉離子電池基本沒有機會出頭。
至於氫燃料電池。電解法制氫,能量損失超過20%,但鋰電池直充的效率是99%,差距明顯。氫氣的存儲和運輸,要麼加壓,用790倍大氣壓把氫氣壓縮到高壓罐中,過程中的能量損耗約為13%,要麼液化,降温至-253℃,氫氣會凝結,過程中的能量損耗極大,約為40%。氫能轉換為電能,轉化效率約60%,而鋰電車考慮到交流直流的轉換,效率約為75%。
所以在可見的未來,氫燃料電池車在效率和成本上還不能商用。
不管是投資買股票,還是國家的能源戰略和安全,都不可能建立在10年內還不能大規模商用的技術路線上,更不用説還有不確定性的技術路線。
現在皮卡已經有大規模的鋰電池規劃了,重卡也在嘗試鋰電池。
但是,投資和國家戰略都講究時效。10年後可能發生的事情,對99.99%的投資者來説,沒有意義。10年後才有定論的技術路線,對近期的新能源策略也沒有意義。
由於電極電勢最負,鋰是已知元素(包括放射性元素)中金屬活動性最強的,也是密度最小的金屬,所以,動力電池必然是鋰離子電池。
在這條路線上,無論是三元電池,包括高鎳三元包括4680,還是磷酸鐵鋰電池,包括磷酸錳鐵鋰電池,還是未來的半固態固態電池,鋰在其中的佔比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在肉眼可見的未來,看不到鋰的大規模應用被顛覆的可能。在肉眼可見的未來,鋰作為“白色石油”的名號將長期存在。
鋰電在可見的未來都不存在被顛覆的問題。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鋰礦的供需趨勢。
既然鋰電池這個行業不會消失,鋰的需求長期存在,影響鋰礦鋰鹽的價格和廠商利潤的終極力量,還是來自於供需形勢。
全球電動車滲透率2021年是8%,2022年將邁過10%達到12%,也就是説:中國的電動車剛邁過啓動期,進入加速期;全球的電動車即將邁過啓動期,稍候將進入加速期,還有5年的高速發展期;中國的電動車發展速度快於全球平均水平,整體產業鏈競爭力處於全球領先水平。
儲能還在1~10的啓動期,總量暫時還不大,但增速更可觀,新增裝機量的2021~2025年年複合增長率約104.5%。
所以當前鋰礦鋰鹽的價格,主要還是受電動車需求的影響,特別是中國的電動車銷量。
我們可以看看鋰礦價格和國內純電電動車的銷量之間的關係:
招股研究社的數據:
2021~2024年隨着全球新增產能的陸續投放,鋰供應短缺不超過10萬噸,2025年隨着新能源汽車快速滲透,銷量將大幅提升,供需缺口擴大至29萬噸。
國內確實也有部分(或者很多?資料有限,無法統計)機構預測2025年鋰礦過剩的。國外預測各種都有,對鋰在2025年市場前景的預測範圍從13%的需求缺口到17%的需求過剩:
不同預測差距如此大,説明鋰礦是一個處於急劇擴張邊緣的小市場。
至於鋰礦價格高反噬需求:首先,鋰價每漲10萬,磷酸鐵鋰整車成本上升3807元,三元整車成本上升5363元,就算再漲30萬,理論上磷酸鐵鋰整車成本上升11421元,三元整車成本上升16089元。
我就不列舉了,基本上所有的品牌和車型都在漲價。甚至,五菱宏光MINIEV都漲了4000~8000,起售價可是28888的。
然而這是不是就反噬了需求,銷量下滑,消費者不認可電動車了呢?並沒有,3月的銷量已經出來了,頭部電動車品牌銷量同比仍然是100%的上漲,電動車仍然是一車難求,提車等待時間從一兩週到一兩個月不等。
購買電動車並不是為了補貼,也不是為了車牌,而是電動車的綜合競爭力,特別是用車成本上,具備相對於燃油車的優勢。當然我説過,電動車在某種程度上,相對於燃油車來説,是一種消費降級,但起碼還消費得起。電動車的消費已經進入自驅的良性循環,甚至漲價、排隊也不能阻擋這種循環。
至於漲到80萬,100萬,會不會反噬需求?什麼叫反噬呢?供不應求,漲價還是搶着買這叫反噬嗎?這隻能説明需求強硬,説明電動車的綜合競爭力很強。
但鋰礦就這麼多,需求太大,給誰不給誰呢?低端電動車可能會有壓力,但鋰礦既然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只能滿足對價格接受度高一些的人羣的需求,比如中高端車。鋰礦擴產了,這時候才能進一步滿足低端電動車的需求。
電動車其實是一種消費降級。對少數人來説,電動車是一種體驗升級,但對大部分人來説,是一種消費降級的選擇。電動車可能目前有一些不便,但只要購買使用綜合成本比燃油車低,就算鋰礦價格高傳導到終端電動車價格漲了,電動車還是在經濟實用性上更有吸引力。這才是電動車需求暴漲的核心原因,説明電動車已經進入自驅發展階段,而不是靠補貼和強制。
最後,現實才是最準確的,價格漲跌才是最準確反映供需關係的數字。
鋰是自然界中標準電極電勢最低、電化學當量最大、最輕的金屬元素,因而是天生的電池金屬,具備長期需求剛性。
鋰的全球資源總量充裕,可肩負重任、支撐全球大規模的動力和儲能應用。
但資源總量充裕≠即期產能充裕,兼具大規模聚集、高品位、便於開採的優質鋰資源項目稀缺,且全球分佈不均。
鋰是一個低品位礦種,除了資源稟賦,提鋰工藝對於成本也產生重要影響;鋰是一個新興礦種,各類提鋰技術的發展潛力依然較大。
價格可能有周期,需求和產量是成長。
無論從理論還是現實上看:鋰是史無前例的超級週期成長金屬!
八、電動車重構全球工業和經濟中心
汽車,是全球最重要的大宗產品。汽車正在經歷從百年以來從未有過的燃油車到電動車的跨時代變革。
迄今為止,汽車仍然是大規模生產的民用產品之中最為複雜的。就零件數量和製造難度而言,手機是遠遠比不上汽車的。汽車有數萬個零件,設計壽命往往在十年以上,期間要經歷風霜雨雪,夏季酷暑和冬季嚴寒。現代工業的奇蹟之一就是能把這麼複雜的一個東西做得可靠性如此之高、可維護性如此之好,成本還如此之低。
中大型飛機複雜度及可靠性要求確實高於汽車,但這些都是商用產品而不是民用產品。商用產品相較於民用產品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小、可維護性要求相對低、價格相對不敏感。
汽車行業對於生產管理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能夠輻射其他製造行業。汽車行業是一個高度綜合的行業,會帶來幾乎整條產業鏈。
汽車行業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標誌,也是工業實力的標誌。
汽車是德國的第一大支柱產業,為德國經濟直接創造了近百萬個就業崗位、貢獻約12%的税收。德國每7個工作崗位中就有一個與汽車行業有關。
汽車工業是日本第一大經濟支柱產業,佔到整個工業產值的近40%,舉足輕重。汽車及相關產業在日本國內提供了約530萬個就業崗位,佔總就業人口的8.3%。在世界五百強裏面的日本工業企業,一半的利潤來自汽車行業。
汽車產業也是美國、法國、韓國的重要支柱產業。
每當一個經濟強權崛起的時候,它都會產生出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管理體系。美國超越歐洲的時候,福特公司在1920~1930年代產出了大規模流水線生產體系。而日本在挑戰美國的時候,豐田於1950~1960年代產生出了精益生產體系。
汽車工業被喻為工業中的工業,如果把零部件及汽車後產業算進去汽車業佔世界GDP的15%左右。從業人數佔在總就業人數的10%左右。
手機,可以造就幾家公司,蘋果、oppo、vivo,而汽車,某種程度上説可以造就幾個國家,韓國、日本、德國,以及部分美國。
傳統汽車的市場規模(1.8 萬億美元)是智能手機(5000億美元)的3倍以上。
説美國為首的西方是車輪上的國家並不為過。但這個車以前是燃油車,以後是電動車。
中國能否成為工業強國,能否成為製造業強國,可以説電動車這一場仗,將很大程度上決定結果。
電動車不僅是新能源變革中終端產品的最大抓手,在未來的新能源時代,也將和以前的傳統能源時代一樣,電動車必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和最重要的製造業行業。
中國電動車產業鏈在全球的崛起,將意味着中國的綜合國力提升一個大的台階。
電動車40%的成本是電池,電池最核心的原材料是鋰礦鋰鹽。
九、鋰礦是新能源的戰略資源
我們正處於全球百年未遇的能源轉型新時代。
碳中和、碳達峯從全球共識走向全球行動。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清潔化,全球正迎來擺脱化石燃料依賴、向清潔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時代變革(俄烏衝突只是短期擾動因素);電化學儲能等新型儲能,以鋰電體系為代表的化學電源是綠色變革中的基礎裝備;雙碳目標也將深刻影響未來全球大循環、全球供應鏈的走向,以及工藝設計的思路。
全球新能源汽車已經從啓動期進入高速增長期。
能源轉型和新能源汽車,我們已經走在全球前列,具有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如果説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話,我們有可能憑藉在這次革命浪潮中成功翻盤,引領全球趨勢,將國家實力和產業競爭力再上一個台階,成功跨入發達國家行列。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電動車目前是主戰場,儲能是未來的大戰場。
電動車的核心是電池,儲能的核心也是電池,電池的核心是鋰。
鋰礦就是“白色石油”,在新能源的產業鏈條裏是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猶如煤炭石油天然氣之於傳統能源和傳統燃油車。但由於其普遍低品位,其稀缺性和戰略價值遠超煤炭石油天然氣。
可回收?
不管是單價高的稀有金屬,還是單價低的大宗金屬,金銀,稀土鈷鎳,鐵鋁,哪個金屬的回收產量能夠佔金屬產量的大頭?甚至説忽略不計也不為過吧。鐵,人類大量使用多少年了?我國大量使用多少年了?回收流程技術成不成熟?能成為替代鐵礦石的主流鐵金屬來源嗎?
如同其他所有金屬礦產,回收並不影響鋰礦的緊缺性。
週期性?
萬物皆週期,新能源、電動車、鋰礦處於超級成長週期。資源=週期?礦=週期?是有有沒有周期?鐵礦有沒有周期?是石油鐵礦擴產容易,還是鋰礦擴產容易?傳統能源是不是典型週期,是不是要沒落了?必和必拓一年掙100多億美元,力拓一年掙200多億美元,淡水河谷一年掙200多億美元,沙特阿美一年掙1000多億美元。多年來,無一年虧損,利潤逐年上升,這即是週期?這就是沒門檻,一擴產就供過於求的礦?
週期波動不影響鋰礦的成長性,因為需求量在大幅增長。
鋰礦是新能源時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鋰鹽是電動車最重要的原料構成!
在未來的新能源時代,鋰礦對於我們的能源安全、原材料安全、新能源產業鏈的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性,應不亞於現在的石油與鐵礦。
十、以史為鑑:鐵礦與石油
我們在石油和鐵礦上為什麼這麼被動?為什麼不得不花這麼大代價進口?
2021年我國進口原油花費超過1.66萬億元,原油進口對外依存度72%。
除了美國以外,西方發達國家並不是產油大國,但是他們是石油資源強國。除了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是依靠石油國有化後來才成為全球石油巨頭,真正的全球石油巨頭是五大石油公司:英國BP、荷蘭殼牌、法國道得爾、美國埃克森美孚、美國雪佛龍。
五大石油公司2021年淨利潤890億美元,約5400億人民幣,不要提中國三桶油,不一樣的性質。三桶油掙的什麼錢?五大石油公司擁有全球各地的油井權益,掙的什麼錢?
“三桶油”的跨國指數只有約30%,而BP、埃克森、道達爾等國際大公司的跨國指數則分別達到84%、76%和76%。此外,儘管中國油氣企業積極在海外拓展,但在海外油氣產量佔所有油氣產量的比重上,“三桶油”也只有約30%,而BP、埃克森、道達爾的海外油氣產量佔比分別為89%、84%和70%。
西方國家在石油成為支撐能源之前,就在全世界勘探、開採、控股石油資源,即使幾十年來一部分石油資源被當地政府國有化了,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現在仍然掌控着很多石油的開採權和收益權,因為石油從勘探、設計、建設、開採、銷售,是需要投資、專業技術、銷售網絡的,這些基本都掌握的西方的石油巨頭手裏。
美國其實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這幾年迅速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油國,但在此之前,美國冰凍了國內包括海上石油開採數十年。
中國號稱鋼鐵大國強國。中國是全球鋼鐵產能第一的大國。2020年,中國粗鋼產量佔全球的56.5%,為10.53億噸。而日本的粗鋼產量則僅為8320萬噸,全球佔比只有4.4%。
2021年,中國鋼鐵業歷史上業績最好的年份,所有鋼鐵企業淨利潤1100億人民幣左右,所有鋼鐵人揚眉吐氣的年份。但是僅僅三大鐵礦石巨頭澳大利亞必和必拓、英國力拓、巴西淡水河谷,2021年合計淨利潤617億美元,約3800億人民幣!
鐵礦這幾年的需求不是在鼎盛期,疫情對各種建築活動也有抑制,最近一年,鐵礦的毛利仍然是90%以上,而中國最優秀的鋼鐵公司寶鋼,毛利是9.58%。
但是產量佔比不到5%的日本,手握全球鋼材市場的定價權。首先是,日本鋼鐵企業技術含量高且領先,能夠打造出品質更為優越的鋼材。更重要的是,日本掌握了全球鋼鐵上游資源。
日本資源更為貧乏,但很早就在全球尋求控制資源。三井財團 ,分別投資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在這全球鐵礦三巨頭中持有一定的股權,特別是淡水河谷 ,2003年,三井出資8.5億美元收購了淡水河谷母公司15%的股份,進入了該公司的行政委員會,成為該公司實際的經營決策者。日本雖然本土沒有鐵礦,但日本最後還成為世界第三大鐵礦資源強國。力拓旗下羅布河公司43%的股份被日本新日鐵、三井、住友這三家日企握在手中,淡水河谷旗下MBR公司50%被三井拿下等等。
鐵礦我們雖然後知後覺,也曾盡力走出去過,奈何非經濟因素加上時間晚,被人看穿了掐準了狙擊,成效不明顯,仍然十分被動。
2021年1~12月,中國累計進口鐵礦石112431.5萬噸,同比減少4519.0萬噸,下降3.9%。但從進口額看,按人民幣算,2021年鐵礦石進口額同比增加3385.2億元,增幅39.6%,達到1.2萬億元(為首次突破1萬億元),佔中國17.4萬億元進口總額的7%。按美元計算,2021年鐵礦石進口額1846.7億美元,同比增加609.4億美元,增幅更是高達49.3%。
石油和鐵礦石我們2021年進口合計近3萬億元,我們的石油鐵礦企業在海外的淨利潤幾乎可以忽略,海外的石油鐵礦石是暴利的,3萬億元的進口,它們至少要掙2萬億,而我們全國工廠對外貿易辛苦苦一年的貿易順差也才四五千億人民幣。
我們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最大的鋼鐵消費國,我們有最大的石油化工產量,我們有全球最大的鋼鐵產量,但石油鋼鐵我們沒有定價權,我們要用製造業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去支付價格高昂的、利潤高昂的石油和鐵礦。
十一、鋰礦格局非常嚴峻
新能源時代,我們豈能再蹈鐵礦石油覆轍?
要知道,我國的鐵礦石資源儲量有200億噸,佔比12%,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澳大利亞、巴西和俄之後,但是貧礦多,富礦少。數據顯示,鐵礦石品位最好的三個國家是南非(63%)、印度(62%)、伊朗(56%)和俄羅斯(56%),當然巴西和澳大利亞也不錯,分別是52%和48%。而中國的鐵礦石品位只有35%。
現在我們再生氣,再怎麼變着花制裁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再怎麼漲價,就是沒辦法動它的鐵礦石。因為我國每年的鐵礦石進口超過10億噸,全球80%的鐵礦石都被我國收過來了,我國鐵礦石進口依賴度約70%,67%來源於澳大利亞。
南美鋰三角——智利、玻利維亞、阿根廷三國佔據了全球近60%的鋰資源,且鹽湖資源稟賦極佳,儲量大、濃度高、鎂鋰比低,採用低成本的攤曬法即可生產,提鋰成本僅為3000~4000美元/噸。
其他資源量豐富的國家還有澳大利亞、美國,其中澳大利亞鋰資源量為630萬噸且大部分為硬巖型鋰礦,是世界上最大的硬巖型鋰礦出口國,品位高。而我國的鋰輝石鋰雲母鹽湖鋰,基本都是品位低含量低難開採。
鋰礦,形勢比鐵礦更嚴峻,我們的鋰礦儲量只佔全球的6%。
從企業的角度,全球的鋰資源集中度較高,主要產能由美國雅寶 ALB、美國富美實(FMC 旗下的 Livent)、澳大利亞泰利森 Talison(天齊鋰業佔比 51%,ALB 佔比49%)和智利礦業化工 SQM(天齊鋰業入股 25%)四家壟斷,約佔據了全球90%的產能,我們是有差距的。
2020 年我國鋰原料產量佔全球比例僅24%,基礎鋰鹽冶煉產能卻高達全球的69%,我國掌握了全球絕大多數的鋰加工產能,但鋰資源的自供能力明顯不足,2020年原料自供率僅32%。
除了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國內所有鋰礦公司今年的自供礦碳酸鋰產能都在2.5萬噸以下,贛鋒鋰業只有4.6萬噸,天齊鋰業5.5萬噸。雅寶2022年鋰產量預期為10萬噸LCE,全部自供礦;2025年產能37萬噸目標產量20萬噸,全部自供礦;SQM,22年銷量指引14萬噸LCE、23年銷量指引18萬噸+,25年產量30萬噸,全部自供礦。從產能產量和自供礦兩個角度,我們還有差距,還需要努力。
4月1日,白宮表示拜登將簽署行政令,授權使用《國防生產法案》確保推進清潔能源轉型所需的關鍵材料。將新能源所需的礦產,納入國防生產相關的清單,定位應該算可以了吧?
美國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才4%,已經有這個認識了。
我國的鋰礦進口依賴度約為70%,近一年來鋰精礦上漲幅度超過10倍,從去年上半年不足500美元,到今年二季度超過5000美元/噸。
澳大利亞鋰礦商Allkem4 月1 日公告大幅上調鋰精礦價格指引,公司預計2022 年二季度鋰精礦平均售價高達5000 美元/噸(SC6%,CIF),環比大幅上漲約125%。
澳大利亞鋰礦商Pilbara BMX4月27日第四次拍賣,5000噸精礦成交價格為5650美元/噸(SC5.5%,FOB,約合555噸碳酸鋰)。加上90美元(至國內大部分港口)運費以及適當的加工成本後,預計碳酸鋰成本約為41萬元/噸(含税)。今年底可能通過拍賣將鋰礦推升至1萬美元,那麼鋰鹽基本成本將超過60萬。
澳洲的礦產商,公開承認,是要攫取鋰鹽的所有利潤,只給鋰鹽加工廠加工費,而且他們在在非洲佈局鋰礦,在南美也在佈局鹽湖,他們確實是礦產資源高手。
澳洲的礦產商,已經在擼我們的羊毛。
這只是新能源起步階段,如果沒有資源控制權,將來電池、電動車、儲能的利潤可能不得不大幅轉移給最上游的鋰礦,鋰礦也完全可能成為卡脖子節點,步石油鐵礦後塵。
鐵礦穩定在120美元以上很久了,最高曾經到233美元,鐵礦石生產成本是14美元(不含運費),國際四大礦鐵礦石離岸現金成本均非常低,基本處於20美元/噸左右。從到岸平均現金成本來看,2015~2020年國際四大礦的鐵礦石中國到岸平均現金成本均未超過40美元/噸。
也就是説在近幾年需求不振的情況下,鐵礦石依舊保持67%~83%的毛利。
那鐵礦有沒有周期,是不是暴利,是不是需求下降了,稍微擴產是不是很容易供過於求,理論上到處都是鐵,中國也有鐵礦,但是隻要我們不能控制大量低成本的礦,而恰好這個礦又是我們大量需要的,國外資源方一定暴利,這個週期可能只是70%還是80%還是90%的毛利的問題。
2022年一季度淡水河谷一家鐵礦公司就比我們所有A股鋼鐵公司掙的錢還要多50%,如果鋰礦上游沒有充分的佈局,將來結果可想而知。
十二、正確的姿勢
鋰礦形勢嚴峻。
雖然我們鋰礦儲量並不豐富,但我們也不能在將來仍由別人完全掌控新能源的戰略資源——鋰。
大力開採國內鋰資源,打壓國內鋰礦鋰鹽價格和相關公司利潤,“保供穩價”,壓制鋰礦公司市值,建立鋰礦集採製度討價還價,這代表了當前的主流看法與呼聲。
但這可能是錯的。
對於百年未見的新能源時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鋰,我們現階段的重心可能不是要全方位壓制它的價格以保障中下游的利潤。
我們是要用全球視野,國內鋰電池產業鏈上下游,同心協力,在全球範圍內勘探、合作、控制更多的鋰礦資源,為將來更長時間內,鋰電池產業鏈的穩定發展甚至生存,打下基礎,為將來我們的新能源安全和新能源自主可控,打下基礎!
價格,就讓市場和供需決定。
利潤,就讓市場和企業的發展決定。
估值,就讓資本市場決定。
鋰礦價格高了,最終把漲價會傳導給下游和終端,終端中最脆弱的需求可能被暫時抑制,但強烈的需求依然可以得到滿足,待鋰礦有資本擴張了,若干年後,絕大部分需求最終才會都能得到滿足,鋰礦也可以迴歸相對合理的價格。
新能源是改變全球地緣格局和能源形勢的百年未見大趨勢,在趨勢的初期,鋰作為其中的核心戰略資源,不太可能成為普通的週期金屬,不太可能迅速供過於求,也不太可能只是獲取其他金屬同樣的毛利。
電動車和儲能先後跨過啓動期,即將進入高速發展期,鋰電池中下游的擴張速度是史上最快的工業產能擴張奇蹟,終端需求和製造業需求每年都是百分之大幾十百分之百的增長,而鋰礦,從勘探、探轉採、環評、設計、建設、產能爬坡,怎麼可能跟上這波史詩級的需求暴增?
既然鋰礦產量難以匹配需求,價格必然上漲,出清一些價格承受力弱的需求。
解決價格問題,和長期的供需匹配問題,就需要積極的甚至激進的鋰礦產能擴張。要擴張,就需要資金。
如果鋰礦快速回歸到所謂的“合理價格”,沒有了高額利潤的吸引力,鋰礦公司沒有了豐厚的利潤,就沒有能力投資。虧了幾年剛賺點就很快回歸正常利潤了,那要是過個幾年,可能又沒有利潤了。倒貼又不是沒發生過,犯不着為了這點微薄的利潤冒險投資。
只有包括鋰礦公司在內的鋰電池上下游公司、傳統礦產公司、其他行業公司,前赴後繼投資鋰礦的勘探、審批、設計、建設,才能在三年五年十年後,產出更多的鋰礦,滿足三倍五倍的終端鋰礦需求!
中國的鋰電池上下游,也唯有如此,打通鋰礦這最後一公里,拿下全球鋰資源的制高點,輔以本已不弱還在上升期的鋰電中下游,我們的鋰電產業鏈才會問鼎全球,我們的電動車才有了堅實的大後方在世界各地披荊斬棘!
而目前中國的鋰礦公司,在全球巨頭面前,都還是小弟。
全球的鋰資源主要產能由美國雅寶 ALB、美國富美實(FMC 旗下的 Livent)、澳大利亞泰利森 Talison(天齊鋰業佔比 51%,ALB 佔比49%)和智利礦業化工 SQM(天齊鋰業入股 25%)四家壟斷,約佔據了全球90%的產能。
我們的鋰礦公司和全球巨頭現在差距很大,以後可能差距更大,他們是美國公司、澳洲公司、南美公司,在鋰礦富產區澳洲南美,那是他們的主場。
我們不團結,不格局,不遠見,將來在新能源時代的核心戰略資源——鋰礦上,必然受制於人,我們的鋰電產業鏈中下游再強大,也是跛腳的,隨時會被別人卡着脖子。
鋰礦的價格高,我們可能控制不了,但給國內鋰礦鋰鹽公司估值高一點,貌似不是問題。不僅不是問題,還是解決問題正好需要的。
2019~2020,絕大部分鋰礦都是虧的,所以關了很多礦,所以這兩年礦不夠用了。
剛賺了一個季度的錢,還沒喘口氣,還沒開始大面積上新產能,下游就開始説受不了,兩大巨頭聯手,帶着小弟們,要抵制鋰礦漲價,是不是有點早有點急了?
賺了錢要還債,要收礦,要建產線,還得適當給股東回報。
不然,永遠不能賺錢,或者永遠看不到賺大錢的希望,股東會擴產嗎?股民會為高股價買單嗎?沒有盈利前景的行業和項目,定增能通過嗎?債權融資能有人接嗎?
都不能。
礦產投資向來都是資金需求大、週期長、風險高的投資。
動輒幾個億,幾十億的資金,動輒兩年三年的達產週期5年十年的回本週期,甚至供過於求的時候賣一噸虧一噸還得吃着黃連賣?為什麼?因為停產、破產,那意味着更多的損失,甚至前期幾個億幾十億的投資打水漂。
但這麼大的投入,資金成本、時間成本、價格風險,從投資收益來説,這麼大的風險,必須匹配非常可觀的利潤潛能,才有人願意開礦擴產。
別的行業不説,鋰礦前幾年低潮的時候,多少好礦大礦都虧損關門破產了。這半年價格是上來了,你看他們重新開張了嗎?有,但也有礦還是沒辦法。關門要花錢,開門又要花錢花時間吧,前幾年都搞怕了,等我剛花了大錢開門價格又下去怎麼辦?礦老闆也怕被市場反覆割啊,哭都沒地方哭。
天齊鋰業,和澳洲的鋰礦應該是有話要説的。西藏珠峯、藏格礦業, 應該是也有話要説的。中礦資源、融捷股份、江特電機,鋰礦擴產線要錢吧,不管是貸款還是定增,西藏珠峯、西藏礦業、西藏城投、藏格礦業,投鹽湖擴產要錢吧?
一個礦從勘探、審批到設計、建設、達產,一條几萬噸的鋰鹽產線建設,這都是十億幾十億的錢,剛緩口氣的鋰鹽鋰礦手上的現金是遠遠不夠的。
沒有良好的盈利前景,沒有賺大錢的前景,這些錢是籌不到的。這些公司剛剛轉入盈利狀態,手裏的錢離完成這些擴產項目差太遠了。
就靠現在這麼點礦,那電動車也好,儲能也好,何年何月能規模化能發展能普及起來?
所以要匹配將來鋰電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所需要的的鋰礦,必須要鋰礦價格和公司利潤在相當長的時間,比如三年五年,保持高位,讓現在的鋰礦鋰鹽公司、鋰電池上下游公司,甚至行業外的公司,都有興趣和信心進入鋰礦行業,才能實現三年五年間鋰礦持續擴產,滿足新能源發展的需求,誕生一批有資源有實力的鋰礦鋰鹽巨頭。
我們的鹽湖提鋰技術最初來自於俄羅斯和西方,但是經過多年的投資,現在我們的鹽湖提鋰技術已經是完全不輸西方了。
我們的礦石品位不高,但是我們的礦石提鋰技術,這些年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無論是透鋰長石提鋰,還是鋰雲母提鋰,甚至黏土提鋰,我們都在全球頂尖水平。
如果這個行業有利潤,有高額利潤,有合理甚至偏高的估值,國內鋰礦公司就有源源不斷的資金,能吸引到頂尖的人才,開發出領先的技術,不斷獲取全球鋰資源的控制權。
有人説,高價的鋰鹽,利潤大部分都被高價的鋰礦分走了,鋰礦的絕大部分利潤,又被國外的公司或當地政府用高額資源税分走了,所以高價鋰鹽鋰礦之下,我們的錢被外國公司或者當地政府給賺走了!這不合理!
這是合理的。
誰擁有和控制鋰礦,大部分收益必然就是誰的。企業擁有鋰礦,大部分利潤是企業的;地方擁有鋰礦所有權,大部分利潤就會分給地方。
你要搞新能源,你要搞環保,你要搞節能減排,這些很高大上。但是你最上游還需要鋰礦,挖礦採礦選礦終究是要不同程度破壞環境的,你不給這些公司、地方、當地居民足夠的回報,比如環境修復資金和相當的物質回報,憑什麼當地不可再生的資源被挖走,憑什麼當地環境要被永久性破壞?就為了實現其他地方的新能源和環保?
就算是用滷水,人家也是用不可再生資源為全球的新能源作出了貢獻,拿點高額收益並不過分。
以現在全球各地對礦產、資源、環保的認識,以白菜價獲取礦產資源是不太可能了,在新能源和環保意識進一步甦醒之前,我們還有最後的時間窗口,去為將來的鋰礦來源進行保障性戰略投資。
回到國內,國內並不豐富的低品位鋰資源為什麼要大力開採呢?就為了滿足某些環節公司的利潤增長訴求嗎?
我們的鋰資源儲備本就不多,把好採的品位好的都開採殆盡,一旦將來國際形勢風雲鉅變,我們的鋰礦形勢不是更被動?我們的能源安全能否得到保障?
我們國家的很多鋰礦的品位都不到1%,甚至是0.3%左右,國外好點的礦山尾礦都在1%以上的,一些以前認為不具有價值的鋰礦品位也在1%以上,比如中礦資源和華友鈷業等公司在國外這兩年收購的礦山。
至於國外的鹽湖,品位高出我們的大部分鹽湖不止一個數量級,比如察爾汗鹽湖濃度為 37mg/L(老滷中 為0.21g/L),而西藏珠峯的阿根廷SDLA鹽湖項目鋰濃度479mg/L,南美地區主要的鹽湖鋰含量介於321~1500mg/L,我國鹽湖鋰含量普遍顯著低於南美地區,僅東台吉乃爾、扎布耶鹽湖鋰含量與南美地區較為接近,為850mg/L、489mg/L,青藏的其餘鹽湖均不高於300mg/L。
這樣低的品位,不説成本,也不説將來萬一鋰礦價格下跌,留下的爛尾項目和無效投資對當地經濟和財力的打擊,就是對環境的破壞和剩餘物的處理,都是極大的難題。江西鋰雲母、四川鋰輝石、新疆鋰輝石,這些都是150~200萬噸原礦,才能出產一噸碳酸鋰,但是現在鋰礦價格高,一些企業擠破頭要開採,更因為一些地方因為環保等原因開礦進度慢,一些龍頭企業用大筆資金投資作為籌碼,利用當地基於發展和部分人渴求政績的心理,欲強行快速推動鋰礦鋰鹽項目的大幹快上。
有這魄力,可以多點耐心,去全球做勘探、開發、收購,甚至包銷合作也行。
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這些年,我們的鋰礦鋰鹽公司,對優質礦山鹽湖的包銷也好,對普通礦山鹽湖的收購也好,絕大部分都是從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的勘探採礦公司買下來的?而且大部分都是非洲的礦山、南美的鹽湖,不一定是這些勘探採礦公司本國的資源。
這首先説明他們不但是資源大國,還是勘探強國,這些基礎性的工作,我們非常缺乏。
另外為什麼有些能收購成功?因為澳大利亞、加拿大本身市場小,資本市場比我們還不發達,所以資金不夠,需要外部資金的注入。那為什麼又有很多收購不了或者只能包銷或者合作開發?因為人家多少也看到了鋰礦的巨大前景和利益,也不想做一錘子買賣,也要分享未來的收益。
做大做強鋰礦鋰鹽公司,給一定的估值優勢,讓他們有資金、有信心、有團隊,敢於走出去,有耐心做勘探開發,有實力做收購合作!
像中礦資源一樣,走出去全球勘探資源,像天齊鋰業、贛鋒鋰業、雅化集團、盛新鋰能一樣,走出去,包銷也好入股也行,像西藏珠峯、藏格礦業、金圓股份一樣走出去,發掘成本低、品位高、儲量大的鹽湖,更要像天齊鋰業、贛鋒鋰業、紫金礦業一樣,走出去,試與全球巨頭共舞,敢與全球巨頭比高低。
中下游巨頭比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在國外也有少量動作,但主要落子還在國內,比如寧德時代,在宜春規劃了20萬噸碳酸鋰,一年採礦一億噸。是不是可以把眼光看一看全球,或者和上游進行合作或綁定,多點耐心支持專業鋰礦鋰鹽公司向全球發展。
鋰礦公司不僅需要有利潤,還需要有估值。要給鋰礦公司估值,還不容易嗎?
我們背靠龐大的市場,完整的鋰電池產業鏈,為什麼不能給最上游一些估值溢價呢?
鋰礦不是需求推動的量價齊升?
具體到個股上,贛鋒鋰業的權益儲量夠大、那天齊鋰業的礦品位夠高、紫金礦業的鹽湖投資手筆夠大、鹽湖股份的自主可控很好、那藏格礦業的五年規劃夠膽、江特電機的增量空間很大、華友鈷業的一體化很全、西藏礦業的新東家有實力、西藏珠峯的產量提升夠快、西藏城投的起點夠低、科達製造的兩條都硬、天華超淨的大腿很粗、中礦資源的找礦很強、融捷股份的進度要提速、川能動力的控股股東有實力、雅化集團的產量很激進找礦也可以、永興材料的自有礦產量提升很大、盛新鋰能找礦也有一手。
行業格局認識到位,總能找到一些估值溢價理由。
估值有了,利潤有了,就走出去,不要在國內卷,更不要跟着中下游在國內捲了,那不是長久之計。
我們的這點鋰礦儲備,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不太可能佔據鋰礦供應的主要部分,但是有這些儲備在,關鍵時刻還是很管用的。永不落下的刀是最有威脅的,永不開採的資源才是平抑資源威脅的最有效手段。
我們可以出於技術研究、輿論攻防的目的,少量或適當開採鋰礦,但絕不能大量開採。這部分不多的鋰礦儲量是我們未來新能源安全保障的壓艙石!
不要怕現在鋰礦鋰鹽公司利潤多,有了高利潤再適當給高估值,國內公司就有資金和實力全球找礦拿礦,特別是拿優質的礦優質的鹽湖,趕超全球鋰礦巨頭,在中國公司裏誕生真正的全球鋰礦鋰鹽巨頭,為整條新能源產業鏈保駕護航,成為全球領先的中國鋰電池產業鏈的堅固基石,讓我們在引領全球新能源和電動車產業鏈發展的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京北夜光(ID:jingbeiyeguang),作者:漢唐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