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 (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2022年已過半,在這個“經濟發展極不尋常”的上半年,超預期突發因素帶來嚴重衝擊,全國GDP增長2.5%,其中二季度僅增長0.4%。
誰拖累了經濟增長?
如果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可以看到一個明顯分化:“出口很給力,投資在發力,消費很乏力。”
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5.4%。在不少專家看來,上半年GDP增速較低,主要拖累因素就是消費。
今年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稱“社消零總額”)總體呈0.7%的負增長,二季度更下降4.6%。而在全國31個省份中,有15個省份上半年都是負增長。不過,從6月最新數據來看,北上等受疫情影響較為突出區域正迎來“V”字型反彈,全國層面總體呈現回升勢頭,積極變化明顯增多。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具體來看,哪些省份消費正在企穩回升,哪些又在承壓前行?展望下半年,又該如何促進消費復甦、穩住經濟大盤?
一
目前,國家統計局已公佈31個省份上半年社消零總額增速,20個省份跑贏全國平均增速。其中,江西以5.6%的增速排名第一,湖北3.9%排名第二,緊隨其後的福建、河北社消零總額增速也達到3.0%,浙江則以2.0%的增速排名第五。
與此同時,有11個省份上半年社消零總額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受疫情衝擊較大的上海、吉林增速分別為-16.1%、-11.7%。
從社消零總額來看,已有25個省份公佈相關數據。作為頭部經濟大省,廣東和江蘇上半年社消零總額分別為2.17萬億元、2.10萬億元,穩居全國前兩位,明顯領先其他省份。
實際上,廣東和江蘇間的博弈不僅是GDP層面,在消費領域也咬得很緊。
“從2017年開始,廣東省的社消增長就有放緩的趨勢,增速低於江蘇、浙江以及全國水平,規模優勢逐漸縮小,有被江蘇趕超之勢。”北大匯豐智庫在廣東省消費市場研究報告(2022)中指出。
圖片來源:廣東省消費市場研究報告(2022)
2021年,廣東和江蘇社消零總額分別為4.42萬億元和4.27萬億元,是唯二的兩座4萬億消費大省。不過,廣東9.9%的增速遠不及江蘇的15.1%,甚至跑輸12.5%的全國平均增速。兩省消費規模之間的差距也縮小至1500億元左右。
不過,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局勢出現反轉。從增速來看,上半年江蘇社消零總額同比下降3.7%,廣東則實現0.9%的正增長。
其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汽車類商品零售額這一類別上,江蘇上半年下降8.8%,廣東則實現增長0.4%。今年4月底發佈的《廣東省進一步促進消費若干措施》提出,為推動消費持續復甦,對各地促消費行動實行獎補政策,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江門、韶關等陸續發放消費券,鼓勵汽車消費。
此外,山東、浙江、河南、四川、安徽及福建6個省份上半年社消零總額也突破萬億元,構成“第二梯隊”。
這與上半年經濟表現基本一致。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湖北GDP規模排名全國第7位,但在社消零總額上,表現不及兩位“老對手”——GDP排名第11位的安徽和第8位的福建,僅排在第9位。
除此之外,四川和河南的差距也只剩下不足百億元,進入“貼身肉搏”階段。上半年社消零總額增速下降7.2%的北京,也被重慶一舉反超。而去年,北京社消零總額規模還甩開重慶900億元左右。
二
近兩年,消費受疫情影響明顯。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此前消費在整個GDP中的佔比持續提升,經濟結構逐漸改善,然而發生疫情後消費就垮下來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自2014年起至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GDP比重一直維持在40%以上,不過,2020年這一比例下降至38.7%,2021年又進一步下滑至38.5%。
不過,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張海冰分析指出,上半年社消零和居民消費支出均表現不佳,這表面上是消費受疫情影響較大,但實際上更多是受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和收入預期的影響。
作為影響消費需求的核心因素,居民收入增速呈明顯放緩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4萬元,實際增長僅3.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萬元,實際增速僅為1.9%——去年同期為10.7%。
“從全國市場來看,疫情之前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維持在5.8%-6.8%的增長中樞,2020年疫情發生後下降至3.9%,導致消費需求邊際放緩、居民消費意願受損。”國泰君安證券在《國內主要城市疫後消費趨勢分析:復甦的路徑與啓示》中指出,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低基數效應出現高增長,2022年之後又迴歸常態,直至2022年4月新一波疫情再度爆發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再次下滑。
從上半年全國消費支出結構來看,食品煙酒和居住合計佔比55.2%,較去年同期上升1.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去年增長較為明顯的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和娛樂增速分別為-2.3%、0.1%和-7.4%,這反映出居民消費需求的顯著下滑。
更為重要的是, 收入下滑帶來消費意願降低的同時,居民儲蓄意願也在擠佔消費空間。上半年,全國住户存款增加10.33萬億元,同比增加接近3萬億元。
央行認為,上半年儲蓄增加的原因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二季度疫情影響,居民對流動性偏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資本市場波動加大,居民的風險偏好有所降低。
平均消費傾向(消費支出與可支配收入之比)是衡量居民消費態度的重要指標。根據官方數據計算,疫情前的2019年,全國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為70.1%,2020年、2021年兩年,這一指標跌破70%,分別僅為65.9%、68.6%。而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已下降到63.7%。
三
過去40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高達58.1%,是毫無疑問的第一動力。
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海聞指出,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和根本目的——GDP的增長是為了讓人民有更多的收入,人民收入的增長是為了能夠更多地消費,改善生活質量,從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在張海冰看來,“我們未來的增長動力結構在發生變化,以投資穩增長不可持續,這種情況下消費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他認為,在未來5至10年甚至更短時間內,我們的投資規模可能會下降1/3甚至更多,要為這種轉變做好準備。
在此背景下,消費的作用愈發凸顯。對比世界發達經濟體70%以上的消費佔比,我國還有廣闊的增長空間。不論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還是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促進消費更多增長都是重要的目標。
眼下,促消費已成為各地穩增長的重要抓手。5月初,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各地新一輪助企紓困、提振消費舉措陸續跟進。
這些舉措既有助企紓困、就業幫扶政策,又有消費補貼、刺激消費政策。比如,重慶在6月末出台《重慶市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若干措施》,疏解市場主體困難,促進消費恢復;上海在5月末發佈《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明確,要大力促進消費加快恢復,包括以大宗消費為抓手拉動消費。
從6月份最新數據來看,這些舉措的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尤其像北京、上海等受疫情影響較為突出的省份,正在迎來“V”字型反彈。接下來消費能否有力恢復,或將成為下半年各地經濟穩增長的一個突出變量。
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總的看,5月份以來國內消費經受住疫情衝擊,呈現回升勢頭,積極變化明顯增多。儘管消費恢復還面臨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消費場景受限等制約因素,但我國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消費模式創新的趨勢不會改變,加之社會保障不斷完善,穩就業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我國消費有望保持持續恢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 (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