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理財公司新高管“走馬上任” 體系內部輸送仍為常態

理財公司高管迎來送往愈發頻繁。8月20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年內已有杭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總裁、董事長、總經理等職位迎來人事變動,新就任的高管仍以母行體系內部人員為主。在分析人士看來,理財公司高管變更既有正常的人事更迭,也有規則限制導致,隨着業務不斷推進,未來理財公司人事變動還有很大的空間,市場化招聘也將成為可能。

多家理財公司新高管“走馬上任” 體系內部輸送仍為常態

多家理財公司高管迎新

多家理財公司高管年內履新。8月20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已有杭銀理財、建信理財、華夏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恆豐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總裁、副總裁、董事長、總經理等職位迎來人事變動。

以杭銀理財為例,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發佈公告,核准李俊的杭銀理財董事、總經理任職資格。從履歷來看,李俊來自杭銀理財母行杭州銀行,曾先後擔任杭州銀行資金營運中心副總經理和總經理。

不久前,興銀理財副總裁章杉杉任職資格也獲得監管批准,此前章杉杉曾任興業銀行資產管理事業部總裁助理,2021年11月獲批擔任興銀理財總裁助理。

對於多家理財公司高管變動的原因,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理財公司高管變更原因很多,既有正常的人事更迭,也有規則限制導致,比如實控人董監高不能擔任理財公司高管。

根據2022年8月原銀保監會發布的《理財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為保持理財公司的獨立性,理財公司董事長、監事長和高級管理人員原則上不得由理財公司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的人員兼任。

受此規定約束,《辦法》在此前徵求意見稿階段,就已有多家理財公司據此作出人事調整。

不過,從目前理財公司新就任的高管來看,母行體系內部輸送仍為常態。例如,招銀理財總裁吳澗兵此前就任招商銀行運營中心總經理;華夏理財董事長苑志宏,在加入華夏理財之前,曾擔任華夏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

談及來自母行高管就任對理財公司的影響,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認為,來自母行的高管對銀行體系內部業務和運作更加熟悉,更容易使理財公司與母行的整體戰略保持一致,確保協同運作,有利於業務平穩對接和開展。當然,這一安排也是趨於保守的選擇,對於理財公司經營獨立性和業務創新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市場化招聘或將成為可能

自2019年首批理財公司開業至今,理財公司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已有31家理財公司獲批開業。從理財市場整體規模來看,理財公司已然成為理財產品發行主力軍。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國共有26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71萬隻,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其中,理財公司存續產品只數為1.62萬隻,存續規模為20.67萬億元,但較年初下降7.09%,佔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1.55%。

對於上半年理財產品存續規模減少的原因以及後續趨勢,廖鶴凱認為,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下降既有現金流充裕性的考量,也與此前固收類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走低有關,預計短期內存續規模減少的趨勢難以逆轉,在此情況下,理財公司需要更多關注客户定製化需求,積極開發新品類,緊跟市場變化,服務賦能產品,為客户提供多元化組合解決方案來提升自身競爭力。

隨着理財市場競爭加劇以及未來業務的不斷推進,理財公司人事變動趨勢將會如何?廖鶴凱表示,未來理財公司人事變動還有很大的空間,隨着競爭的深入、業務多樣化和對人才需求的差異化,預計會有理財公司採取公開市場化進行招聘。

“理財公司招聘上需要更多地平衡內部人才培養和外部招聘,來延續穩定的運營和企業文化”,廖鶴凱進一步指出,簡單説就是內部人才瞭解公司文化和業務,外部人才帶來新的觀點和經驗,在外部人才招聘和提拔時,考慮多樣化的背景和技能,以獲得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3 字。

轉載請註明: 多家理財公司新高管“走馬上任” 體系內部輸送仍為常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