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像建了、遷了,還需有個“然後”

   建,花了1.729億元。遷,再花1.55億元。一來一回,3.279個億,沒了。

  “3.279億元”是個什麼概念?查了一下,據當地政府官網消息,2020年荊州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7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17元。我數學學得不好,這得是多少個小康之家的年收入呢?各位可以自己算。

  經常見到一些新聞,事情被曝光就會引發一片嘆息,幾聲譴責,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當然,領導們也少不了批評,比如這次就有領導説,“我覺得雕像的每一塊銅片,都是抽向我們的一記響亮耳光”。反思不可謂不沉痛。

  批評之後呢?建了、遷了,這期間的損失誰來埋單?如果事情到“批評”為止,那這一記耳光即使再響亮,也着實有點貴,什麼樣的耳光能值3個多億呢?若真如此,那這記“耳光”不僅不響亮,甚至只能説是輕輕撫摸,還不如“罰酒三杯”。

  公眾需要知道的是,這高高的關公像誰建的,誰批的,誰管的?之後有沒有人被追責?估計公眾還想多問一句:未批先建,違規建設,怎麼就沒人出來管呢?一個高達57.3米的龐然大物,堂而皇之地矗立在那裏,有關部門豈能視而不見?可能有人出來説,我們不是沒管,我們下過整改書了。理由貌似很充分。可如果下一紙整改函就可萬事大吉,甚至就此免責,那這“領導”真是太好當了。

  如果沒有國家有關部門的通報批評呢?是不是繼續高高矗立在那裏?是不是可能有關部門還會幻想成為網紅打卡地?成為城市的地標式建築?這未嘗不是一種可能。想到此處,不禁為有些領導的豪橫捏一把汗。權力意味着責任,而如果用什麼“認識模糊”之類的理由來搪塞,那隻能説明其業務素質不過硬。

  3個多億的損失,如果僅換來一個“教訓深刻”,那是不是還可以説“大意了”。的確,大意了,中央發現了。當年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現在有關部門大意遷關公。只是,若此事再無下文,到此為止,則遷移也毫無意義。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21 字。

轉載請註明: 關公像建了、遷了,還需有個“然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