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奎:推動互聯互通,理應消除“門户之見”
歐盟委員會不久前宣佈啓動“全球門户”計劃,將在7年內投入3000億歐元參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由於有歐洲媒體宣稱,該計劃的目標“是在與中國的制度之爭中取得優勢”,因而引起外界關注,
當人類邁入21世紀頭10年門檻的時候,“互聯互通”成為國際熱詞,中國成為全球互聯互通的引領者和全球互聯互通理念與實踐公共產品的重要貢獻者。歐盟隨後也積極推出歐版互聯互通方案。2018年發佈“聯通歐亞:歐盟互聯互通戰略要素”,2021年7月出台“全球聯通歐洲”,2021年9月出台“全球門户”倡議,並加強同美國“重建美好世界”方案相協調,對沖中國在互聯互通領域影響力和話語權趨勢愈發明顯。
歐盟在互聯互通領域總體上採取與中國合作兼有對沖的方式,與歐盟整體上將中國視為合作伙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的定位是相一致的。
歐盟這次明確“全球門户”計劃將協助發展中國家興建鐵路、公路、電網、光纖等基礎設施。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突出了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在其中的作用。“全球門户”倡議以人權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為支撐,堅持“可持續”“全面”和“基於規則”的原則,將遵守民主、人權、法治等所謂“普世價值”作為先決條件,強調與美國、日本、印度等“志同道合”者的合作,防範甚至排斥價值觀不同的合作伙伴。比之“一帶一路”倡議,“全球門户”似乎更關注地緣政治而非民生,更願意打造新話語體系和規則標準而非包容合作。
中國的互聯互通倡議一直秉承開放共享原則。中國領導人在多個場合鄭重強調,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我們都歡迎。歐洲歷史上曾是全球思想、制度和技術等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全球門户”倡議以歐洲價值觀為先導,着力輸出其理念、制度和標準,反映出在當今世界,歐洲依然堅持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方式。
筆者認為,中歐在互聯互通領域要避免惡性競爭,不能將務實合作動不動就上升到意識形態對立和制度攻擊,形成排他性小圈子。在互聯互通領域,中國歡迎發展中國家的開發方案有更多國際選擇,不僅可以有中國的,也可以有美國的、歐洲的,還可採取組合選擇,推動各方合作,但不能動輒出台一個方案就是要替代誰、同誰競爭,這並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
中國在基建領域有着豐富的經驗和龐大的國內市場應用場景,在走向國際市場過程中,還有強大的裝備製造業競爭優勢、豐富的應用經驗以及較為有效率的融資方案,這都確保中國互聯互通成為驅動新增長的重要力量。
在推動歐亞互聯互通中,歐盟起步較早,但教訓也比較深刻。大部分計劃和方案都以政治標準為先,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釀成更多動盪和騷亂。歐盟早期推動的歐亞互聯互通建設中,傾向於把其作為民主促進的一部分,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大規模開展基建援助工作,但附加了較為苛刻的政治條件。至21世紀初,在外部勢力策動下,上述區域陸續發生“顏色革命”,政局動盪,不但令許多基建項目“爛尾”,歐盟的援建模式也受到質疑。
中歐雙方在推動全球互聯互通方面可以有共通語言,因為互聯互通本質上是一個去地緣政治化的概念,強調的是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聯繫而不是脱離、全球化而不是去全球化。因此,雙方完全可以也應該以此為契機,擴大合作,提升全人類福祉。
事實上,“全球門户”倡議難以同“一帶一路”倡議完全隔絕開來。在具體領域和地區,不可避免地要與中方開展合作。今年7月,在出席於烏茲別克斯坦舉行的“中亞和南亞:地區互聯互通的挑戰和機遇”會議時,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就提到了與中方共建互聯互通平台,並重申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同“全歐交通網絡”計劃的對接。
而且,中歐雙方可積極促進經驗交流和分享。中國的一些成功案例實際上已經吸引了歐洲人的關注。在互聯互通領域,中歐有些經驗和教訓是共同的,相互取長補短,有益無害。在國際市場和第三方市場上,大家應有事商量着辦,最終還是要以推動當地民生和發展作為主要衡量指標。▲(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