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點:
1、7月30日貴州茅台發佈2021年上半年報告,實現營收490.87億元,同比增長11.68%;實現淨利潤246.54億元,同比增長9.08%。中信證券給出維持1年期目標價3000元,維持“買入”的評級。然而時隔半個多月,茅台股價已跌至1548元/股。
2、中信證券多次“反指”引發網友熱議。國際投行高盛也常被稱超級大反指,高盛往往能出人意料之外給出一些與主流機構的相反意見,事後又證明錯誤概率極為驚人。
3、券商的研報到底值不值得看?業內人士表示,有些研報是不靠譜的。該人士還認為,券商經常也是後知後覺,他們給的評級和目標價,其絕對值意義不大,不過變化趨勢倒是有一些意義。
---------------------------------------------
8月20日,白酒大跌又喜提熱搜!
起因是8月20日早間,市場突然流傳出一份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價監競爭局發佈的《關於召開白酒市場秩序監管座談會的通知》,多家名酒企業表示,公司確有人員前去參會。
受此消息影響,20日股市開盤後,白酒板塊應聲下跌,尤其是酒業龍頭貴州茅台,一度跌超5%,截止20日收盤,貴州茅台跌4.44%,股價報1548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中信證券剛給出茅台3000元/股的目標價。
據瞭解,7月30日貴州茅台發佈2021年上半年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茅台實現營收490.87億元,同比增長11.68%;實現淨利潤246.54億元,同比增長9.08%。
對於貴州茅台的業績,中信證券食品飲料行業首席分析師薛緣點評表示,貴州茅台Q2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同增11.6%/12.5%,符合預期,當下估值具備高性價比!同時,中信證券還給出了,維持1年期目標價3000元,維持“買入”的評級。
除中信證券以外,還有招商、廣發、國泰君安等知名券商也給出了2000-2600元的目標價。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證券最早給出茅台3000元目標價的時候是在今年2月10號(春節),茅台當日的收盤價是2581.71元/股,(春節)之後茅台股價最高漲到了2627.88元/股,然而自此之後茅台股價就一路下行,雖然中信證券自2月10日之後又先後4次給出了目標價3000元且維持“買入”的評級,但絲毫沒有改變茅台股價的下跌之勢。
截至8月20日,逾半年時間,貴州茅台市值已蒸發1.1萬億元,蒸發掉一個招商銀行(截止8月20日招行市值)。
網友戲稱“中信出品必是曾經精品”
據瞭解,這已經不是中信證券第一次“反指”了。(注:“反指”一般指反向指標)
中信證券7月11日發佈研報,維持中遠海控買入評級,目標價位40元。當時中海遠控的收盤價為28.8元,今日中遠海控股價為20元,較目標價有100%的上行空間。中信證券還預測,中遠海控2021年歸母淨利潤802.01億元,同比增長707.9%。
此外,中信證券4月30日還對牧原股份做出了預測,中信證券認為牧原股份成本控制行業領先,出欄量預計高增,長期具有較好的成長性,並且給出了2021年16倍PE,目標價145元,維持“買入”的評級。
值得注意的是,牧原股份股價下跌近30%以後,中信證券在7月15日再次給出了“買入”評級,不過這次中信證券下調了對牧原股份的PE估值為13倍,並且將目標價降到了85元。截止發稿,牧原股份已經距4月30日收盤價回撤45%。
再往前,牛年開市第一天,紫金礦業股價一字漲停。當日,中信證券發佈最新觀點稱:“在目標金屬價格下,預計紫金礦業A/H股市值可達5500億元和5000億港元,上調A/H股目標價至21元/ 19港元”,同時維持“買入”評級。然而,僅上漲了兩個交易日,紫金礦業的股價便掉頭震盪向下。截至8月20日收盤,紫金礦業,較中信證券推薦之日股價跌近20%。
......
中信證券諸如此類的“反指”還有很多。
對於中信證券的“反指”現象,一些網友表示已經麻木了。
因此,有網友戲稱“中信出品必是曾經精品”。
也有網友表示,把中信的目標價打個對摺,就是調整的底部區域。
如果説國內“反指”有中信一席,那國際上的“反指”必定有高盛留一個位置。
業內人士透露,高盛最擅長的手法就是唱空做多或唱多做空,並且還會根據自己的投資步伐,頻繁改變觀點。每次的預測報告放出來,刀就已經架在你的錢包上了。高盛自家的交易員都不信自家發佈的預測。不光不信,還要經常反着操作。
“每次當高盛建議客户去做一件事的時候,高盛自己卻反其道而行之。”因為高盛是超級大反指,這家機構往往能出人意料之外給出一些與主流機構的相反意見,事後又證明錯誤概率極為驚人。
比如高盛在2019年6月21日大幅下調了特斯拉的目標價,並表示由於對需求的擔憂,特斯拉的股價將繼續下跌。
當時高盛將特斯拉的目標價從200美元下調至158美元,並暗示有超20%的下調空間。
然而,特斯拉之後不僅沒跌,反而一路上漲。
再比如2017年3月31日,中國恆大股價在7港元/股之時,高盛給出中國恆大「沽售」評級,並給出了3.6港元/股的目標價,之後中國恆大一路上漲,3、4個月的時間就翻了4倍。
除了“反指”,券商、投行們還有一些更讓人“歎為觀止”分析。
眾所周知,最近幾年新能源很火,有“寧王”之稱的寧德時代,近兩年股價翻了6-7倍,然而真正讓新能源破圈的竟然是一份研報。
8月4日,國信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對當下寧德時代儲能業務進行分析,認為增量賽道儲能未來競爭激烈,預計最終寧德時代能佔據全球市場佔有率15%~25%,分析得出2060年寧德時代儲能業務營收體量區間為1500億元~2000億元中樞為1714億元。
對於國信證券給到了2060年的經營數據,網友們的各種評論都有?
有網友稱,希望自己能活到那個年代!
也有人認為,這位分析師是好分析師,在暗示泡沫大了,用心良苦。
還有像華創證券的“電話門”事件,在2020年2月19日晚間,華創證券號稱邀請了上市公司星期六旗下子公司遙望網絡的專家分析企業經營情況,在該專家侃侃而談之際,遙望網絡董秘馬超卻突然現身,當眾拆穿該專家並非遙望網絡的人員,實為“假專家”。
另外,券商研報還因出現“奇葩”被證監會點名批評,如《和尚你又在與哪個女人糾纏》、《俠之大者,為國接盤》、《共享人世繁華,不好麼》、《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A股跌的是寂寞》、《我們堅決不要臉了》……,這些文字乍一看讓人以為是網絡上吸引眼球的八卦文。但是,當你看到這些文字背後的來源,才發現原來是券商研報。
券商研報給出的目標價到底靠不靠譜?
對於券商研報的一些亂象,2020年5月22日,中證協也發佈了《發佈證券研究報告執業規範(修訂稿)》、《證券分析師執業行為準則(修訂稿)》兩份行業自律規則。中證協在修訂稿中從五個方面專門提高了對研報質量的把控要求:
一是增加了合規審查和發言報備機制。增加“質量控制、合規審查”,“建立健全證券分析師發表公開言論前的內部報備程序”。
二是對研報中的用語進行了規範。增加不得有“低俗”、“煽動性”詞語。
三是增加對信息和數據的真實性審核。增加“對引用信息和數據來源進行核實”;增加“證券分析師引用信息和數據來源時,應對引用信息和數據來源進行核實,審慎使用”。
四是明確合規對研報質量的把關責任。增加“經營機構應當根據業務規模配備充足的證券研究報告質量控制和合規審查人員”。
五是對重大影響研報預先評估影響。在證券研究報告製作和合規審查環節,對證券研究報告重要敏感信息可能對市場產生的影響進行審慎評估,不得基於個別數據誇大或臆測行業或市場整體風險。對於可能產生重要影響的結論和信息,應當提高審核人員層級,加大審核力度。
另外,我們經常可以在一些交易軟件上看到某某公司的研究報告,點開就可以免費看,所以很多人都有這麼個想法“免費讓人看,公司是不是‘傻’”?
據知情人士透露,絕大多數券商研報的受眾羣體其實並不是普通的散户。國內券商的研究分為賣方研究和買方研究,賣方研究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證券公司研究所,而賣方研究的客户是基金公司等機構;買方研究則面對的是散户,以提供投資建議為主。兩者目的不同,直接決定了研報中所要體現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另外,該知情人士還提到,現在市場上看到的券商研報,並不一定就是署名作者寫的,可能出自一個助理,而且現在大多數的研報只能寫好,不能寫壞的。“如果某家券商機構對某上市公司給出了‘賣出’評級,相當於撕破臉皮,不説後面很難有業務往來,就連券商分析師想去調研都未必能進公司大門。”該人士説。
從券商和上市公司雙方來看,兩者雖然看似是利益共同體,但在多數情況下,券商處於弱勢地位,不敢隨便得罪上市公司。券商在證券市場中的角色是中介,很大一部分業務收入是來源於上市公司,二者之間甲方乙方的關係,所以券商一般不會輕易和上市公司公開翻臉。
當然從上市公司角度看,某些時候也離不開券商。比如,一家上市公司有再融資計劃,或者股東有減持計劃,一般會來找券商分析師,至於有何種需求,業內幾乎心知肚明。在證監會通報的眾多操縱市場案件中,券商、上市公司“聯手”的例子屢見不鮮。
如今年5月份炒的多日“霸佔”熱搜的“葉飛舉報案”,最後證監會查出的結果是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史某等操縱團伙控制數十個證券賬户,通過連續交易、對倒等違法方式拉抬“中源家居”“利通電子”股票價格,交易金額達30餘億元。
同時,證監會還還發現,相關金融機構個別人員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犯罪。證監會依法將上述涉嫌違法犯罪案件及線索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那券商的研報到底值不值得看?
業內人士表示,有些研報是不靠譜的。該人士還認為,券商經常也是後知後覺,他們給的評級和目標價,其絕對值意義不大,不過變化趨勢倒是有一些意義。
該人士表示影響券商研究員給目標公司評級和目標價的因素有很多,如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個人能力、見識等等都會影響評級和目標價。甚至還有一些研究員跟大客户之間勾兑,為控制股價有意的調高或者調低評級和目標價。
該業內人士還表示,作為投資人,對於券商的報告和評級,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但還是要堅持自己的獨立分析和判斷。
來源:鳳凰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