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018年內房股集體爆發之後,地產股近幾年普遍處於跌勢,更被股民戲稱為“地慘股”。
2021年,這種態勢在A股市場延續,65只地產股上漲、73只下跌,中位數跌幅為4.55%。而港股方面,93只地產行業股上漲、198只下跌,其中70只跌幅超20%,中位數跌幅為8.50%。
TOP30房企陣營也“跌跌不休”。時代財經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盤,TOP30房企僅有綠城、中海、華潤置地、濱江集團等7家股價上漲,中位數跌幅為30.95%。
經過一年跌宕起伏,TOP30房企陣營部分席位也改換了門庭。富力、佳兆業、奧園、祥生跌出TOP30,建發國際、中國鐵建、美的置業、遠洋集團則逆勢進階。
一片跌聲中,大小投資者都“很受傷”,持有房企股份的地產大佬也不例外。1月5日,陽光城原執行董事長兼總裁朱榮斌離職。離職前,他分別於2021年12月24日、2022年1月5日減持陽光城股份,成交均價在3.5元以內,與2018年增持時的成本相比,跌去了超過50%。
“以後再也不碰地產股了”
“想着拉低成本、趕緊回本,結果越套越深。” 2018年1月,吳影(化名)以32元/股買入了萬科A,此後一直砸在手裏。2021年4月,她又以約25元/股補倉,結果是越陷越深。
2021年12月31日,萬科A以19.76元/股收盤,較年初首個交易日下跌了28.87%。這讓持有近4年的吳影 “很受傷”。“不管了,我打算(把股票)留給孩子(如果以後有孩子的話),以後再也不碰地產股了。”
買入萬科A時,吳影還以15.9元/股的價格買入了保利發展。2021年10月,她以12元多的價格全部出清該股,每股虧了3元多。
萬科A只是頭部房企估值暴跌的一個縮影。隨着2019年來房地產政策逐漸收緊,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資本市場對地產股的態度也更為謹慎。時代財經統計發現,至2021年12月31日,恆大股價較年初第一個交易日下跌88.76%,碧桂園下跌32.02%,萬科H股下跌30.10%,融創下跌56.53%。
從TOP30房企整體來看,漲跌則各有不同,但地產股在資本市場普遍表現不佳。以2020年末居行業前30位房企的市場表現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盤,23家房企股價下跌,恆大、祥生、奧園、佳兆業、世茂、富力、融創、雅居樂、陽光城、龍光等10家房企股價跌幅超50%。
股價下跌帶來市值蒸發。據時代財經統計,上述TOP30房企市值在2021年內共蒸發5851.77億元,相當於2.6個萬科、35個恆大的市值。從市值跌額看,中國恆大、萬科A、融創、碧桂園、世茂集團位居前五,市值分別減少1359.31億元、779.38億元、552.08億元、524.51億元、514.24億元。從市值跌幅看,中國恆大、祥生、奧園等9家房企跌幅超50%。其中,中國恆大跌幅達88.79%,祥生跌幅為84%。
經過一年的縮水,截至2021年底,僅7家房企市值超千億元,較2021年年初減少2家。其中萬科A市值最高,達2202億元,其後的千億市值房企依次為華潤置地、保利發展、龍湖、中海、碧桂園、招商蛇口。
雙佰投資(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策對時代財經分析稱,“地產股目前處於低點,最悲觀的時候基本過去了,不過2022年整體估值回升仍比較難。但受益於政策放鬆,可能會有國企及穩健民企估值得到修復。”
“炒”地產股的大佬也血虧
如今的地產股走勢,與幾年前的炙熱對比鮮明。2015年以來,房地產行業掀起規模賽,千億級銷售規模的房企數量逐年激增,隨之帶動地產股持續升温。以2017年為例,中國恆大股價從2017年年初的4.83港元漲到年底26.95港元,大漲457.97%。
行情大漲引來資本的青睞,不少地產大佬紛紛入局,或增持自家股票,或投資看好的房企。
自2017年6月入職陽光城後,朱榮斌通過增持、員工持股計劃等,斥資1.36億元買入陽光城約2200萬股股票,用真金白銀“表達決心”,與陽光城深度捆綁。
炒地產股的著名大佬還有華人置業的劉鑾雄夫婦。2017年4月,華人置業購入5.8億股中國恆大股票,開啓增持中國恆大之旅,前後累計購入8.6億股中國恆大股份。除了華人置業持股的部分之外,劉鑾雄妻子陳凱韻個人也重倉中國恆大,買入約3.15億股中國恆大股份。2017年內,中國恆大股價出現爆發式增長,許家印屢次問鼎富豪榜,劉鑾雄夫婦也通過炒股大賺,持股中國恆大浮盈遠超100億港元。
不過,近兩年地產的頹勢讓這些大佬們也出現“血虧”。2022年1月7日,華人置業公告稱,2021年在公開市場出售中國恆大股份,預計錄得已變現虧損約78.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64.3億元)。與此同時,以2021年12月31日收盤價初步評估,剩餘持股在今年產生的未變現虧損約30.5億港元。這兩項合計虧損約109.2億港元,幾乎相當於華人置業2016年至2020年五年的營收總額。
朱榮斌對陽光城的投資也或以虧損收場。其於2021年12月22日、2022年1月5日減持陽光城,減持均價分別為3.3元/股、3.07元/股,而其2017年-2018年增持時,均價為7.02元/股。僅以公開增持與減持的價格算,朱榮斌已虧損約3000萬元。
“血虧”的不止地產大佬,還有近年偏愛地產股的險資。2021年12月27日,與陽光城牽手僅一年的泰康系減持陽光城股份,持股下降至約1.65億股,佔總股份的3.997%。一年間,泰康系所持股份已浮虧43.6%,此前泰康系以33.78億元買下的陽光城13.53%的股份。
資本逐利,地產股走低是導致險資“出逃”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除了泰康之外,險資正在加速撤離房地產,如大家人壽減持金地、金融街、萬科A,以及中國人壽減持萬科A、招商蛇口。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時代財經稱,從目前的行業情況來看,無論是行業自身信心恢復,還是涉房金融機構信心的恢復可能都尚需時日,行業的寒冬並未隨着政策的暖意而退去,且今年第一季度市場也很難回暖,民營房企還存在較大的連續爆雷的可能性,
“2022年上半年,地產股可能會有波段性的反彈,但是板塊整體反彈、回暖的概率相對較小。如果市場在第二季度能夠逐步好轉,2022年下半年地產股可能才有維持長期反彈的機會。”(時代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