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福等10餘家餐企競相IPO,餐飲上市潮來了?

楊國福等10餘家餐企競相IPO,餐飲上市潮來了?

原文標題:《楊國福等10餘家餐企競相IPO,為什麼要扎堆上市?》,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新冠疫情發生兩年以來,餐飲業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但危機之下也激發出了不少時代的弄潮兒,我們看到,2022剛開年,就有一批餐企“集體”衝刺上市。


2月22日有消息稱,楊國福麻辣燙已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而中式快餐連鎖品牌鄉村基在1月25日已經向港股遞交了IPO申請。


幾乎同時,老鄉雞宣佈已完成Pre-IPO輪融資,距離A股上市更進一步。同樣準備在A股上市的還有老孃舅,浙江證監局已經披露了其輔導備案的公示文件。同樣在今年1月,火鍋連鎖餐廳七欣天,也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除此之外,1月20日,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更新了其A股主板上市的招股説明書,繼續衝刺“佐餐滷味第一股”。1月13日晚,證監會發審委宣佈五芳齋IPO過會。再往前,去年9月,粵式火鍋連鎖餐廳“撈王”已經申請赴港IPO;此前綠茶餐廳也已披露招股書。


這一波餐飲上市潮來得浩浩蕩蕩。可以預想,2022年,多個品類“第一股”將誕生,多家餐企將迎來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


2022年餐飲“上市潮”的四大看點


據觀察君統計,近期IPO的餐企約有以下十多家,品類主要集中在小吃快餐、火鍋、茶飲、食品等幾個領域,比較引人關注的有以下品牌:


楊國福等10餘家餐企競相IPO,餐飲上市潮來了?


1. “麻辣燙第一股”要來了?


2月22日晚,港交所披露了上海楊國福企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遞交的上市申請,中信建投國際為獨家保薦人。若能上市成功,其將有望成為“麻辣燙第一股”。消息一出引發巨大關注,麻辣燙也能上市?這無疑刷新了很多人的認知,以往在大家眼裏,麻辣燙是不起眼的街邊小吃,如今該領域也孕育出不少幾百上千家店的連鎖企業。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品牌旗下共有5783家餐廳,包含3家自營餐廳,5759家遍及中國31個省區市的加盟餐廳,以及佈局在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地的21家海外加盟餐廳。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按截至2020年底的商品交易總額以及餐廳數量計算,楊國福在中國的中式快餐市場中均排名第一。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9個月,楊國福麻辣燙的總收入分別為11.82億元、11.14億元及11.63億元;同期錄得淨利潤分別為1.81億元、1.69億元及2.02億元。同時,公司的毛利率持續增長,由2019年的27.9%增加至2020年的28.7%,並由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26.8%增加至2021年同期的30.2%。其招股書還顯示,楊國福麻辣燙的收入結構分為餐廳運營和零售業務兩大板塊,其絕大部分收入來自“餐廳運營”板塊。


而“餐廳運營”板塊的收入由加盟餐廳、自營餐廳和“其他”組成,加盟餐廳是該部分收入的主要貢獻者。根據招股書顯示,楊國福麻辣燙會向加盟餐廳收取“加盟費及系統服務費”和“銷售貨品”款項。


零售業務則代表着楊國福公司新的發展方向,是楊國福麻辣燙2021年才開拓的新板塊。截至2021年9月30日,零售業務貢獻收入3716.3萬元,佔總收入的比例為3.2%。收入來源於銷售麻辣燙自熱鍋、多人份自熱火鍋和火鍋湯底料等零售產品。2021年初,楊國福天貓官方旗艦店上線,這是麻辣燙行業首個在電商開店的連鎖品牌,其主要產品包括自熱火鍋和火鍋底料。


由此可見,不管是楊國福麻辣燙原有的加盟業務,還是開賣新零售產品,強大的供應鏈都是它在麻辣燙領域的最大競爭實力,也是其有機會上市的底氣。


縱觀國內整個麻辣燙市場,能夠與之相匹敵的只有張亮麻辣燙,目前其門店也接近6000+,雖然二者都靠加盟擴張發展,但不同的是,楊國福採取了較重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其認為“得供應鏈者得天下”;張亮麻辣燙則採取了較輕的模式,以外採帶自產。


二者之外,目前還沒有第三個品牌的門店數突破1000家。而此次楊國福搶先一步衝擊上市,麻辣燙江湖原本“雙雄爭霸”的市場格局陡然生變。


據瞭解,楊國福“麻辣工廠”的門店承載量高達2萬家,目前還有很大的產能釋放空間,如果上市成功,後續就可以大舉拓展門店數,最大化地利用工廠產能。如此一來,也勢必會甩開目前與張亮之間焦灼的競爭態勢,而張亮或要做出一定的應對舉措。


但對麻辣燙品類來説無疑是好事,“麻辣燙第一股”的誕生將會提升品類的關注度,形成資源聚集,促進創新發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麻辣燙低端”的固有認知,對從業者來説機會也更多。


2. “中式快餐第一股”到底花落誰家?


目前米飯快餐的三大代表品牌鄉村基、老鄉雞、老孃舅都在備戰IPO,三家各有優勢。


鄉村基有上市經驗(2010年曾在紐交所上市,後由於持續虧損於2016年退市),如今更是培養出了發展很不錯的副牌大米先生,其業績增速明顯。2021年前三個季度,大米先生的營收在整個集團的佔比達到了45.9%,翻枱率高達4.2,高於“鄉村基”的2.8。


截止目前,兩個品牌各有直營門店約600+,總門店數已達1200+。鄉村基招股書顯示,以2020年連鎖餐廳數量和收入計算,鄉村基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直營中式快餐集團。


同時,老鄉雞的實力也不容小覷。2021年5月,老鄉雞宣佈全國門店突破1000家,並定下在2023年開到1500家直營店的目標。目前,老鄉雞已經進駐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2022年1月初,老鄉雞完成了Pre-IPO輪融資,由廣發乾和和麥星投資參投,上市之路被進一步提速了。


同時,另外一家中式快餐品牌老孃舅創立於2000年,主打江浙口味的米飯快餐。過去十幾年裏,老孃舅經歷了5輪融資,目前在江浙滬皖擁有400+直營門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孃舅的商業模式中,工作餐配送、企業宴會餐、公司活動餐、會議餐等商務外賣是其非常重要的營收來源。


三家的共同之處為都是地域性的中式快餐品牌,採取直營模式,未開放加盟。近幾年老鄉雞和老孃舅在資本的加持下,開店速度明顯加快。從傳出上市的時間點來看,老鄉雞、老孃舅在前(2021年10月),鄉村基在後(2022年1月)


值得一提的是,老鄉雞和老孃舅均準備在A股上市,但此次鄉村基衝刺的是港股。有分析稱,港股門檻比較低、上市進度比較快,從資金的渴求度和上市效率來説,港股無疑是比較好的選擇。這也間接説明,面對狂奔的競爭對手,鄉村基或許“急了”。


同時業內人士也指出,三者目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性限制,上市後若想進行全國化佈局,跨區域的口味接受度、供應鏈打造、門店管理等問題,都將是更大的挑戰。


3. 七欣天VS撈王,誰能成為 “港股火鍋第三股”?


繼粵式火鍋連鎖品牌撈王在2021年9月衝刺港股IPO後,主營海鮮火鍋的七欣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七欣天),也於1月12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説明書,擬主板掛牌上市。這意味着“港股火鍋第三股”之爭,在二者之間正式打響。


目前,港交所已有呷哺呷哺和海底撈2家上市火鍋連鎖餐廳,呷哺呷哺於2014年12月登陸港交所,海底撈則在2018年9月掛牌。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七欣天成立於2006年,以“一鍋兩吃”,即炒蟹等海鮮和火鍋這兩種獨特的就餐模式作為品牌特色,在中國共經營256家餐廳。


而撈王則創立於2010年,旗下擁有包括主品牌撈王、鍋季以及撈王心靈肚雞湯三個品牌,目前門店數量超過了135家。


按2020年自營餐廳的收入計算,七欣天是中國第三大火鍋連鎖餐廳,撈王排名第四。同時,七欣天也是中國最大的海鮮餐廳,佔據了中國海鮮餐廳總市場份額的1.2%。而撈王則在中國粵式火鍋市場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1.7%。


二者的市場規模不相上下,業績增速也旗鼓相當,且基本都維持了擴張勢頭。


七欣天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85億、14.26億和14.80億元,其中2021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為49.42%;2019-2021年上半年,撈王實現營收10.9億元、11.24億元和6.47億元,2021年上半年同比增長48%。


在淨利潤方面,七欣天和撈王同樣保持着增長趨勢。


觀察君翻閲招股書後發現,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七欣天的淨利潤分別為8115萬元、1.72億元、2.59億元。撈王2018年淨利潤5905萬元、2019年淨利潤7991萬元,2020年淨利潤6744萬元。2021年上半年淨利潤2145萬元,而上年同期的淨利潤為106萬元。


相比之下,七欣天的盈利能力比撈王更勝一籌。不過要論核心指標翻枱率,七欣天和撈王與火鍋巨頭海底撈之間仍存在差距。2020年,七欣天的翻枱率為2.1次/天,撈王的翻枱率為2.5次/天,海底撈則為3.5次/天,呷哺呷哺為2.5次/天。


同時,人均貴是撈王的另一大特點,正好也彌補了其翻枱率不高的短板。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撈王人均消費分別為123.7元、128.1元和123.9元。而海底撈2019-2021年上半年的人均消費分別105.2元、110.1元以及107.3元,相比之下,海底撈顯得更“平價”。


此外,二者也各有優劣勢,比如七欣天作為較為依賴食材的海鮮餐廳,並沒有自己的養殖中心,食材採購成本不能得到較好的控制。但在另一方面,七欣天通過外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2021年前三季度,在員工數量增加了990人的情況下,成本反倒減少0.06億元。


而撈王則面臨着較高的員工成本壓力,撈王的員工成本支出佔到了總收入的29.8%,與同期七欣天17.2%的比例相比並不佔優勢。但撈王在核心業務之外,陸續推出了其他副牌,能覆蓋到不同人羣,相比單打獨鬥的七欣天要多一份保障。


不管誰能搶先上市,我們都應看到,七欣天和撈王代表的海鮮鍋、清湯鍋已經衝出重圍,火鍋賽道進入了細分化時代,觀察君認為接下來市場也會迎來細分火鍋賽道的爆發期。


餐企為什麼開始扎堆上市


從這兩年餐飲品牌融資消息不斷,新式餐飲品牌估值不斷刷新的大背景下,我們很容易預想到這樣的結果,越來越多餐企會想要躋身上市公司之列。


據《2021中國餐飲品牌力白皮書》的相關統計顯示,2020年餐飲行業的投融資事件有177起,融資金額886億元。到了2021年,融資熱潮更加強烈,僅前十個月,融資事件多達210餘起。


楊國福等10餘家餐企競相IPO,餐飲上市潮來了?


資本為什麼紛紛湧入餐飲業?或者説為什麼餐企融資變得容易了?觀察君認為其大致有三個原因:

一方面,從外部投資的大環境來看,資本不僅有對疫情後消費報復性增長的信心,從而更傾向於考慮把資金投入進一日三餐這樣的剛需領域,遠比幾年前投資互聯網科技和金融領域的保險係數高。


中國餐飲規模龐大,與發達國家相比,連鎖化率、資本化程度偏低,很多賽道有品類、無品牌,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下一個中式餐飲的麥當勞或肯德基還未誕生,因此投資機構才會密集下注。


另一方面是餐飲企業日益規範化帶來的紅利,讓資本看到較大回報預期。


曾經的大眾餐飲大都是小打小鬧各自為戰,沒有完善的體制和管理,財務不透明或者糊塗賬較多,連鎖化程度低,所以一直以來很難上市。就連我們普遍認為標準化程度較高的火鍋行業也曾經遠遠達不到條件,2015年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接受採訪時就説過,“上市得有一個前提,你的企業可複製、標準化、流程化制度做得非常規範,我看不到海底撈有這種跡象。”


但最近幾年,隨着移動支付的普及,智能餐飲SaaS的廣泛應用,在互聯網、數字化的加持下,餐飲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得以快速發展。當餐飲行業的收入可以具體量化展現之後,資本市場理所當然會看好,從而餐企上市也更有機會了。


最後一方面,從餐企自身的需求來説,疫情之下很多餐企老闆都深刻認識到充足現金流的重要性,就像西貝賈國龍曾説過西貝永不上市,但是經過疫情後,他也認識到了資本的實力和力量,後改口稱如果有合適的時機會考慮上市。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餐飲會出現集中“上市潮”,觀察君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在疫情不確定的大環境下,上市無疑是解決資金鍊問題、增強自身護城河,與第二梯隊迅速拉開距離,保持市場競爭力的核武器。


我們仔細來看此次準備登陸資本市場的餐飲企業,幾乎都以直營模式為主,受重資產模式影響下,業績其實並沒想象中理想。


根據招股書顯示,鄉村基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報告期),營收分別為32.57億元、31.61億元、34.24億元,對應淨利潤為8270.2萬元、-242.4萬元、1.63億元。雖然在2021年前三季度扭虧,但淨利率只有4.8%。


綠茶餐廳也面臨相似的困境,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綠茶餐廳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12億元、17.36億元、15.6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440.1萬元、1.06億元、-5526.2萬元。截至2021年前5個月,綠茶餐廳淨利潤為4833.6萬元,淨利潤率為5.3%。第一次向港交所遞表過期後,2021年10月綠茶餐廳再次遞表。


由於疫情反覆,餐飲業很難提升淨利率指標,賺錢比較難,“但最壞也不過如此”,一旦有資本介入,餐飲頭部品牌就能迅速提升市佔率,最直觀的指標就是開店速度加快,可能會與競爭對手形成十倍百倍的差距。這一點在過去兩年獲得融資的新餐飲品牌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以目前最熱的火鍋市場來看,在港股上市的海底撈、呷哺呷哺已經成為頭部,並與第二梯隊拉開距離。


目前,已經在港股披露招股書的七欣天、鄉村基、綠茶餐廳均將提速開店列為重點計劃。


招股書顯示,2022年七欣天計劃開設約70家新餐廳,並將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別開設100家和130家;鄉村基預期將於2022年及2023年,分別新開約90~110家及140~160家鄉村基餐廳,將於2022年及2023年,分別開設約160~180家及200~240家大米先生餐廳。


據鄉村基工作人員介紹,其最重要戰略是開設新餐廳,擴大市場佔有率,戰略性擴大餐廳網絡,促進有機增長和網絡效應,最終提升的品牌知名度。


上市即“改命”,所以品牌“製造機會”也要上。


此輪餐飲上市潮反映出哪些趨勢?


縱觀餐飲的“上市史”,我們會發現,以2007年味千拉麪上市為起點,至今大致經歷了3輪相對集中的上市潮,此輪算是第三輪,也最為明顯集中。


下表是觀察君整理的國內餐企上市的概況,包括品牌成立時間、上市時間、經營模式、所屬品類等信息,把時間軸拉長對比來看,就能看到更多信息和趨勢。


楊國福等10餘家餐企競相IPO,餐飲上市潮來了?


第一波餐企上市潮發生在2010年左右。


2007年,以全聚德、味千拉麪(中國)上市為起點,拉開了餐企上市潮的大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成為餐飲與資本結合的催化劑,次年湘鄂情上市;2010年,鄉村基登陸紐交所;緊接着唐宮中國、小南國相繼在港交所上市;煌上煌在深交所掛牌。短短6年時間就有8家餐企上市,其中4家都是中式正餐品類。


第二波餐飲上市潮發生在2015年前後。


2012年“國八條”規定出台,大眾餐飲受到資本關注。2014年,人均二三十元的呷哺呷哺在港股上市;次年餐飲企業迎來新三板潮,望湘園、狗不理登陸新三板。


2016年11月,百勝中國拆分美股上市;緊接着周黑鴨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2017年3月,絕味食品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主板。


2018年,海底撈港股上市;2020年,九毛九、巴比食品、同慶樓上市。


這一階段,偏重零售屬性的餐飲食品企業迎來上市潮,煌上煌、周黑鴨、絕味都是滷味製品,廣州酒家也是以銷售月餅為主,巴比食品則是賣包子的。所以,嚴格來説,純餐飲上市的標誌性品牌是海底撈、九毛九。


在觀察君看來,第三輪餐飲上市潮將是2022年。


目前,已經有快餐、火鍋、麪食、麻辣燙等領域超10家餐飲企業“集體”衝刺上市。因此,2022年對餐飲業來説一定非常精彩。


而在此之前的2021年,已經有預製菜領域的味知香、千味央廚,新茶飲領域的奈雪的茶紛紛登陸港交所。


疫情帶來了餐飲行業的投資熱,許多曾經“不缺現金、不需要融資”的餐飲品牌也開始擁抱資本,可以預想,未來會有更多品牌意向登陸資本市場。


通過對三輪餐企上市潮的梳理,我們能發現幾個特點:


1. 大眾消費品類更吸金,中式快餐開始崛起


上市餐企從最早集中在老字號、中式正餐領域,到零售屬性強,以加盟為主的滷製品、包子等食品企業;再到如今,衝刺IPO的大都集中在火鍋、米飯快餐、麪條、麻辣燙、茶飲等大眾消費品類,尤其是以快餐品牌居多。


2. 茶飲、小吃快餐領域將跑出更多上市品牌


《2021中國餐飲品牌力白皮書》的數據顯示,從2020年到2021年,餐飲行業的融資事件數量呈上漲之勢,資本佈局的餐飲賽道橫跨多個細分品類,範圍越來越廣闊了。


從一級餐飲品類分佈來看,2021年飲品和小吃快餐的餐飲融資事件數量領跑全局,二者的融資事件數佔比超過70%。從二級品類分佈來看,茶飲融資事件最多,共計30餘起,咖啡、粉面次之。


因為這些品類的標準化程度高、規模化優勢明顯。可以預見,除了原本就比較吸金的火鍋,米麪小吃快餐、茶飲這些品類更容易跑出獨角獸。


有了資本的助力,那些獨角獸衝擊上市自然會相對容易很多,因此可以預見,未來這些領域的上市品牌也會越來越多。


3. 品牌成立時間幾乎都早於2012年


成功上市的餐企從成立到上市,無不經歷了十年以上的市場化洗禮和考驗。


上市之路,海底撈用了24年,九毛九用了25年,呷哺呷哺用了16年。如今衝刺上市的鄉村基已經26歲,老孃舅22歲,老鄉雞19歲,楊國福19歲,七欣天16歲。


而零售屬性強的食品企業登頂用時相對短一些,比如周黑鴨用了19年、絕味用了9年,供應鏈企業千味央廚用時9年。餐企IPO歷史上用時最短的是奈雪的茶,從2015年成立到2021年上市用時僅6年。


4. 餐企大多選擇港交所上市

從已經上市的二十多家餐企來看,其中有10家都選在港交所掛牌,比如海底撈、呷哺呷哺、九毛九、奈雪的茶等,而選擇上交所和深交所僅各有5家。而此輪衝刺上市的餐企中,也有一半都選擇港股,比如鄉村基、七欣天、撈王、綠茶等,這其中有什麼不同?


當前,在國內,餐飲企業能上市的板塊只有滬深主板、北交所(2021年底才揭牌開市)、港交所主板或創業板。


眾所周知,滬深主板上市的條件是比較高的,除了法規書面的明確門檻,還有證監會窗口指導的隱形門檻。據瞭解,到A股上市的餐企,年淨利潤規模要在5000萬以上且處在快速增長期,且沒有重大法律問題,所以能在A股上市的餐企寥寥。


雖然新三板的掛牌門檻較低,但因為新三板市場活躍度低,對企業缺乏吸引力。


而港股審核流程比較短,門檻比較低。如果企業要佈局國際市場的話,選擇港股相對來説要適合一些。以海底撈、九毛九和奈雪的茶三家公司為例,從遞交招股書到最終掛牌上市,用時均在4個多月。


有行業內人士坦言,要論上市門檻,國內資本市場的上市門檻是最高的,其次是港交所,然後是納斯達克和紐交所。


5. 西式快餐市值仍最高,海底撈次之


觀察君統計了目前中國主要上市餐企的市值排名,可一窺不同餐飲品類在資本市場的表現。


楊國福等10餘家餐企競相IPO,餐飲上市潮來了?


通過上述市值統計表,我們能發現,市值最高的是西式快餐百勝中國;其次是海底撈850多億,在主營中餐的企業裏市值最高,不過相比2021年最高點的4000多億,跌得有點多,同屬火鍋的呷哺呷哺也從百億市值跌到如今的不到一半;排名第三的是絕味食品;第四是九毛九。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才上市的小酒館海倫司的市值達到了近200億,並且食品企業的市值都比較高,絕味食品的市值超過300億;廣州酒家、周黑鴨的市值都過百億。而中式正餐的市值普遍偏低。

前幾年,資本市場給火鍋企業的估值都很高。因為更易實現標準化、連鎖化、供應鏈也更加相對成熟。


但顯然,如今資本更看好食品屬性強的餐飲品牌、餐飲供應鏈服務商和餐飲新零售品牌,比如絕味、周黑鴨、廣州酒家、巴比食品等企業的估值較高。


由此可見,快速規模化發展是獲得融資的首要條件之一,未來餐飲品牌的進化方向也必然是正餐的快餐化、快餐的正餐化、多方面多維度的拓展。


總的來説,資本是最聰明的錢,它們只會投那些足夠大,足夠好的品類賽道,以及品類裏品牌力、商業模式、盈利優秀的餐飲品牌。


小結


雖然疫情帶來了餐飲行業的投資熱,很多餐企也欲趁機通過融資迅速擴張造富,但資本對餐飲品牌來説並非都是完美助力。


餐企的初心是希望借力於資本,但最後卻也容易被資本挾持,從而陷入難以抉擇的狀態之中。巴奴火鍋創始人杜中兵就曾表示,融資是必要的,巴奴也會朝着上市的目標努力,但餐飲行業不能急於擴張,即使接觸了資本,擴張的節奏必須由自己掌握。他認為,“餐飲沒有市場佔有率的概念,餐飲最重要的就是活得好、活得久。”


事實上,資本一直都是一把“雙刃劍”,餐飲在和資本深度結合後,必然會承受資本市場一些不確定因素,利弊因素可能均會被放大。


對投資機構來説,任何賽道都沒有常青樹,餐飲企業需要不斷升級產品,不斷迭代品牌。像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企業尚需要30多年的本地市場深耕,才在餐飲行業取得一席之地,國內大部分靠着一時融資而崛起的企業要想走得更遠顯然是路阻且長。


有人説往後走,餐飲行業將是精英創業的時代。除了把飯做好,善用資本是餐飲老闆重要的戰略能力。因此,如何用好資本,將是傳統餐飲人將面臨的極大挑戰。


(注:若無特別説明,本文的貨幣單位均為人民幣。)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606 字。

轉載請註明: 楊國福等10餘家餐企競相IPO,餐飲上市潮來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