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圖片來源:國新網)
中國日報北京9月9日電(記者 鄭欣)9月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四位能源領域的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圍繞“踐行初心使命 貢獻能源力量”與大家進行交流。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百年能源發展史,一代又一代能源人以身許黨許國,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所需的能源事業,甘灑熱血、無私奉獻、不計得失,形成並不斷傳承發揚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核心的石油精神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優良傳統。他們常懷為民情懷,踐行為民初心,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積極貢獻。
20餘年在採油生產一線從事修井工作的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第十採油廠井下作業大隊高級技師楊義興,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泡在野外現場。
“石油工人心向黨,在石油系統,有百萬石油職工和我一樣常年奮戰在生產一線,為了能夠多產油氣,甘願紮根荒原、堅守大漠,為祖國的油氣事業默默地貢獻着我們的力量。”他説。
“我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初心使命,為國家油氣資源做着我們自己的努力。對我們來説,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就是我們石油人時刻牢記的責任使命,為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油氣能源,也是我們石油人為之奮鬥的目標。”
作為一個修井工,楊義興説他的職責就是用心把遇到的每一口故障井修好,讓這口井能夠多出油、多產油。油氣資源一般大多埋藏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像長慶油田所處的鄂爾多斯盆地,橫跨陝甘寧蒙,自然環境特別惡劣。為了能夠多產油氣,7萬長慶員工常年甘願紮根荒原大漠,舍小家顧大家,在磨刀石上鬧革命,低滲透中鑄豐碑,把石油和天然氣從地下數千米的深處源源不斷地開採出來,輸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作為我們一線產業工人來説,就是堅守好自己的崗位,錘鍊好自己的技能,做好油氣保障,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他説。
2014年,中國石油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後培養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2名、甘肅省技術能手8名,工作室也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範性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
同樣作為一線產業工人的國家能源集團神東大柳塔煤礦綜採五隊隊長呼綠雄感慨萬千,19年來,他撿過煤矸石、清過浮煤,也幹過煤機司機、支架工,當過班長、技術員、副隊長,現在成為了“世界第一大井工礦”大柳塔煤礦綜採隊隊長。“我是2002年到神東煤炭公司,撿過煤矸石、清過浮煤,也幹過煤機司機、支架工,當過班長、技術員、副隊長,到現在成為“世界第一大井工礦”大柳塔煤礦綜採隊隊長。可以説,我見證了中國煤礦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變革,同時也經歷了煤礦工人從以前的“傻大黑”到現在“金藍領”的蜕變。
在生產一線工作19年來,呼綠雄給自己定了三條鐵律:一是安全不能出事;二是生產任務必須完成;三是時刻為員工兄弟們着想。正是有這三條鐵律,呼綠雄無論是面對大柳塔煤礦首個7米大采高綜採工作面,還是全國首個預採頂分層綜放回採工作面,都能圓滿完成生產任務的各項指標,帶領礦工兄弟們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在去年新冠疫情暴發的時候,許多工人返鄉過年,無法正常返崗,當時人員非常短缺,在那樣的情況下,黨員幹部衝在一線,主動頂崗,許多工人在崗連續幾十天不休班,他們不但沒有一句怨言,反而幹勁十足。因為大家都知道,當時無數醫護人員在與疫情做鬥爭。“作為煤礦工人,也要出自己的一份力,為國家、為人民做好煤炭供應的後勤保障。我想這就是我們煤礦工人踐行初心和使命的最生動的一次實踐。“
呼綠雄説,作為煤礦工人,能為人民美好生活所作的貢獻,就是將地下煤炭資源安全高效地開採出來,點亮萬家燈火,温暖千家萬户。
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國家能源局市場監管司司長戴俊良分享了兩個感受。“一是從無到有。我是1984年參加工作,當時我國能源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經過幾代能源人的努力拼搏,全國人民都用上了電。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風電、太陽能裝機規模等都是世界第一,我們有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大通道,現在我們國家的能源保障強勁有力。”他説,第二個感受是從有到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發展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能源發展更講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具體從能源監管工作來説,重心就是把提高人民羣眾跟企業的用能質量和滿意度,作為我們工作的奮鬥目標。”
在談到如何踐行初心使命時,戴俊良説:“我們能源人為之奮鬥的目標是‘兩個有’,第一個是有力保障社會經濟用能需求,第二個是有效滿足人民羣眾用能需要。這是我們能源行業、能源人踐行初心使命的最好詮釋。”
今年1月30日,我國自主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投入商業運行,它標誌着中國自主核電技術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作為核電戰線的科技工作者,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邢繼在參加工作的34年裏,見證了中國民用核能事業的發展歷程。
“當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參加了我們引進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建設的大亞灣核電廠,在那個時候我們國家的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連鋼筋混凝土都需要進口。在今年的1月30日,我們自主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經順利投入商業運行,它標誌着中國自主核電技術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邢繼表示,華龍30多年來堅持“兩條腿”走路,中國自主的核電技術,通過引進、吸收、消化國際先進核電技術,同時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核電技術的過程中,充分汲取了國際上歷次核事故的經驗反饋。
核電站的設計,跟其他行業有稍微差異,要花費大量精力研究安全問題,“安全和質量是核能發展的生命線”,邢繼説,團隊始終把核安全文化放在優先位置,在華龍方案形成過程中,團隊汲取了國際上各種先進經驗,“採用最先進技術,把能動和非能動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的創新。”
邢繼介紹,目前“華龍一號”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800多萬噸,“我可以欣慰地告訴大家,所有的技術難題都已解決,未來信心更足。”
“作為一個核電工作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提升,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核電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這樣能降低它的造價,能夠為電網提供最安全可靠的電力保障,服務於千家萬户。我們為這個目標還在持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