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金融“踩雷”背後:偏愛放債房地產,今年已遭遇3次違約
文|《財經天下》週刊 胡文柳
編|楊潔
一家高速公路旗下的金融公司,卻頻頻“踩雷”房地產。
12月13日,山高金融(00412.HK)發佈公告表示,向廣京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廣京企業”)認購的1.00億美元票據觸發違約,山高金融將採取相關措施,向廣京企業及其擔保人中國奧園(03883.HK)收回有關票據的未償還本金及利息。
這已經是山高金融自2021年以來遭遇的第3起放債違約事件。
4次放債遭3次違約
早在12月2日,中國奧園發佈公告表示,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遭到評級機構大範圍下調評級,對中國房地產開發商而言,提供資金的境外資本市場已實際關閉,導致公司無法利用行業慣常融資渠道,對短期流動資金造成巨大壓力。面臨的流動資金問題,無法保證奧園集團能於其他境外融資安排到期時履行其項下的財務責任。
而這也導致了山高金融的債權無法按時收回。
值得關注的是,在放債業務上,山高金融“偏愛”認購房地產企業發行或其抵押擔保的票據。
2019年12月2日,山高金融認購佳兆業集團旗下企業發行的1.25億美元票據,年利率為7.5%;2020年6月12日,山高金融認購蘇寧控股集團旗下公司發行的1.00億美元票據,年利率為7.5%,以蘇寧置業有限公司為抵押;2020年12月16日,山高金融認購中國奧園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廣京企業發行的1.00億美元票據,年利率為6.0%;2021年9月30日,山高金融認購1.2億美元票據,年利率為11.5%,抵押物系佳兆業美好67.18%的股份。
然而,放債業務成為懸在山高金融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自2021年起,山高金融認購房地產企業的票據先後爆雷。
2021年8月25日,山高金融發佈公告,由於蘇寧控股集團擔保的1.00億美元票據觸發違約,且未達成和解協議,因此,山高金融將採取相關措施索要未償還本金及利息。
2021年12月5日,山高金融與佳兆業集團此前的1.25億美元票據已到期,但是,佳兆業集團卻無力償債;最終,佳兆業集團選擇以1.86億港元向山高金融出售香港中環中心38層相關物業,並申請將貸款延長至2022年10月2日,年利率從7.5%提升為14.0%。
2021年12月13日,中國奧園作擔保的1.00億美元票據也觸發違約。綜上,2019-2021年,3年時間山高金融接連4次向房地產企業放債,卻連遭債務人3次違約。
值得注意的是,山高金融已2次認購佳兆業集團票據,其中,2021年再向佳兆業集團放債1.2億美元,更將年利率提升4個百分點至11.5%。
偏愛放債業務
據瞭解,山高金融前身是中國新金融,1992年登陸港交所,主要業務有證券、金融、投資。2016年9月30日,山東高速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山東高速集團”)斥資16.21億港元從富揚國際、昊天發展兩家股東手中,收購中國新金融28.45%股份,藉此成為第一大股東,隨後不斷增資擴股。
截至2018年3月31日,山東高速集團持有中國新金融42.60%股份,成控股股東,至此,山高金融成為山東高速集團一級子公司和關鍵離岸金融投資平台,主營融資租賃、證券投資、放債業務及科技金融四大業務板塊。2018年、2019年,山高金融及其附屬公司通過發行票據,持續不斷為山東高速集團提供豐厚資金。
2018年,山高金融遭業績大變臉。2016年3月31日、2017年3月31日、2018年3月31日,山高金融錄得溢利分別為0.72億港元、1.59億港元、6.71億港元;然而,2018年4-12月,山高金融錄得虧損7.05億港元。
2018年4-12月,山高金融四大業務板塊中,僅有放債業務出現正盈利;融資租賃業務錄得虧損4.65億港元;證劵投資業務按公平值計入損益之金融資產未變現公平值及已變現公平值累計錄得虧損2.31億港元;科技金融未產生盈利;同時,放債業務之利息收入錄得8306.4萬港元。
此外,2019年,恰逢房地產企業的債務迎來到期高峯。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房地產企業發債的目的主要是“以舊還新”;從事房企發債業務相關人員曾向媒體表示,當年,對於資金需求比較強烈的房企,“利率稍高點也能接受”。
在這一背景下,自2019年起,山高金融試水房地產企業放債業務。次年,山高金融放債業務取得不錯的成果,2020年,山高金融放債業務之利息收入同比增長至2.82億港元,錄得盈利7212.00萬港元,同比增55.70%;2019年,放債業務之利息收入為1.60億港元,錄得盈利4631.90萬港元。
2018-2020年,放債業務是山高金融唯一實現持續性盈利的業務板塊,是其穩定的盈利來源,其中就包括向房地產企業放債。但是,隨着以佳兆業集團、中國奧園、恆大等房地產企業的接連債務爆雷,向房地產企業放債不再是門好生意,以高風險換高回報終究不能長久。
2021年10月,山高金融再認購佳兆業集團高息票據,對於偏愛房地產的投資取向來説,顯然面臨着不小的風險。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