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之前,美國等西方國家掌握着大部分先進技術,但是他們沒有想到20多年後,中國能夠在這麼多領域實現反超,比如核電、人工智能、5G、電動汽車、量子通信技術等等。除了這些,他們更沒想的是,在之後的核心技術競爭中,他們依舊要依賴被中國壟斷的資源。
在現階段以及未來的發展中,全球的競爭核心主要還是集中在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因為人工智能可能會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而新能源可以改善環境,符合人類未來共同的節能減排進程。但是這兩個技術的發展都離不開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稀土礦。
稀土可以用於製造各種產品的零部件,比如智能手機、電動汽車甚至火箭。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稀土生產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儲量。2021年,中國的稀土儲量為4400萬噸,佔全球稀土儲量的36%以上,美國78%的稀土進口都來自中國。對中國這麼依賴,西方國家自然是“很不爽”,尤其是美國。
今年2月,拜登曾敦促政府和私企採取行動,加強美國本土的稀土礦產供應鏈。美國國防部在當時直接向當地的材料公司提供了一份價值3500萬美元的合同,要求其建立一個加工分離設施,專門來加工重稀土元素。
最近這幾天,美國又把這件事提上了日程,而且似乎是鐵了心了。週三,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希望美國能“結束”對中國稀土、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關鍵商品的過度依賴,警惕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斷供的風險。在這當中,她尤其指出了要通過“支持朋友”、與盟友合作,加強經濟和供應鏈的彈性。
很明顯,美國的用意就是要通過和國家結盟的方式,把稀土生產的這一整套供應鏈安在其他地方。一是可以藉此擺脱對中國的依賴,二是還能帶領其他一些國家“出走”中國,可謂是“一舉兩得”。那麼問題來了,美國的這個計劃,會成功嗎?
我們可以來看看此前一個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擺脱中國的日本。2010年左右,中日之間曾發生過一些貿易摩擦,在這個時期,日本曾因為稀土問題把中國告上WTO,稱中國出口的稀土太少,之後就慢慢開始加大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先是從中國之外進口更多的稀土,同時與亞洲、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建立新的經濟夥伴關係,發展合資企業、採礦勘探和稀土加工廠,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自己的產業鏈。
但是現在十多年過去了,日本稀土產業鏈的計劃還沒有實現,而且連影子都沒有見到。這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生產稀土的一些專利依舊掌握在中國手上。中國能用很低廉的價格加工出品質極高的稀土產品,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做不到。因此就算日本投資了數百億美元從其他國家購買了大量稀土,但是這些最後還是要運到中國進行精加工,實際上還是擺脱不了中國。
美國也是一樣。稀土資源不止中國有,它可以從其他國家獲得,但是最主要的是,技術這塊早就被中國壟斷了,沒有辦法,只能跟中國合作。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因為稀土產業發展得早,十幾年前就開始收購外國的稀土公司,世界上有90%以上的稀土產業公司都是由中國直接控股的,因此美國能合作的公司少之又少。
對比其他國家,我國的稀土產業在這幾年卻是穩步成長。去年,國家又了批准三家國有企業合併成立中國稀土集團,這一舉動將進一步鞏固中國稀土生產的主導地位。同時,我國也在斥巨資升級和發展稀土供應鏈。今年5月,世界最大的稀土礦——白雲鄂博稀土礦區所在地的內蒙古政府表示,2021年以來已經在41個新的稀土磁體項目中投資129億元,預計新工廠將於今年完工,目標是在2025年將其稀土產業價值從2021年的3500億元增長到1萬億元。
要建立一個類似於中國這樣完整的產業鏈,美國相當於是從小行業起步,然後再建立配套行業,這個過程將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產生任何可觀的成果。因此從現狀來看,美國似乎很難打破中國在關鍵礦產供應鏈上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