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恢復越來越依賴中國的當下,各國都在試圖儘可能“去美元化”,以儘可能轉變經濟結構和未來的發展方式,但作為歐洲經濟龍頭的德國,其總統默克爾卻突然呼籲國內車企“去中國化”,指出部分車企需要儘可能贏得除了中國以外的新市場。這種轉變過於突然,也不由的讓人懷疑,難道是美國的施壓起作用了?但對於默克爾的要求,德國車企卻紛紛表示做不到。
據觀察者網報道,針對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德國國內在疫情後逐步呈現兩極化的趨勢,以總理默克爾為首的政客認為,德國車企長期以來在亞洲的發展越來越傾向於中國市場,甚至已經佔到了整個對亞洲出口的一半。默克爾認為這説明亞洲地區還有更多的市場可以進入,如果無法實現“多元化”,類似新冠一樣的危機很有可能會讓這種單一的出口方式陷入困境。但德國車企的各個商業負責人卻又不少與默克爾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去中國化”目前來説並不現實,尤其在當下的經濟貿易情況下,很多車企都依賴在中國的業務增長來盈利,尤其是疫情的影響使得大量中國人傾向於國內旅遊,這對私家車的出口無疑是良好的市場消息。
從經濟角度考慮,默克爾的“去中國化”顯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從長期來看,隨着中國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在中國的輻射和影響下進一步提升,相關汽車市場必然會大量提升,而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必然會導致大量的技術和投資都擠進中國,市場可能縮小不説,單純的競爭關係也可能使越來越多的企業的利潤減小,尤其是當很多車企都為目前在中國的銷售增長而“歡欣鼓舞”的情況下,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
但默克爾等政客顯然沒有注意的到的是,隨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發展,經濟發展正在逐步從“多元化”轉變為以地區經濟和“內循環”為主的模式,也就是提升國內需求和消費的前提下有限制對外進出口貿易,而對於遭受新冠打擊的汽車行業來説,在歐亞貿易發展迅速且中國正在作為世界經濟恢復“發動機”的情況下,德國車企在短期內急需大量的資金來為長期的經濟復甦甚至是進一步的轉型做準備,因此“依賴”中國是必然的,短期內更是難以轉變。
而且,儘管亞洲地區有着大量的市場可以開發,但必須知道的是,開發一些購買力不足的新市場遠比發展一個擁有十多億市場的需求急速發展的市場要困難,畢竟亞洲很多小國更多受到世界政治形勢影響,很難有自己的選擇權,即便中國不斷對其伸出“援助之手”,試圖從根本上幫助這些國家緩慢發展,但目前來看還需要相當久的時間,德國這類對亞洲影響力正在不斷減弱的大國的相關企業在這樣的情況下試圖湧入所謂的“新市場”甚至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當然,無論默克爾是否受到了美國施壓的影響,她和德國的車企對於中國市場的發展可能還缺乏更為全面的認知,因為中國最終是需要完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因此一般的車輛如果不能夠開始完成動力和環保方面的轉型升級,未來也必然會面臨被中國市場淘汰的風險;而在短期內,大量企業需要依靠中國完成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也是現實情況。這就要求默克爾為首的政客需要將未來經濟發展的目標從美國影響下的“自由主義”逐步向政策調控的方向發展,鼓勵企業不要僅僅着眼於經濟利益,甚至在適當的時候可以通過政府鼓勵來引導企業發展。短期內的“去中國化”並不可行,但長期保持多元化僅靠企業自身顯然也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