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連連虧,“賣子”來“補血”?近日,以第三方支付起家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智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付集團”)接連出手旗下子公司一事引業內唏噓。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智付集團集支付、小貸、大數據風控服務等業務於一身,但在2018年支付違規被多部門嚴罰後,業績已出現連續兩年虧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無論是支付及小貸業務,還是大數據風控,均處於監管不斷趨嚴的態勢。內憂外患下,智付集團後續又該如何破局?
頻頻“賣子”補損
11月9日,華平股份發佈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華平科技投資(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平投資”)於11月5日與智付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華平投資擬分別收購智付集團全資子公司深圳市利泰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泰華”)100%股權、深圳市泰科元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科元”)100%股權。最終協商確定交易作價總計約1.19億元。
有意思的是,1.19億元從智付集團處收購兩家全資子公司,華平投資看中的卻是對方旗下的房產。根據收購公告,華平投資為滿足公司業務發展和經營規劃需要,擬分別收購利泰華、泰科元100%股權,以取得兩家公司在深圳市龍崗區的1棟廠房與3棟住宅所有權,以作為辦公場地使用,上述公司名下房屋及土地面積合計超9000平。
這並非智付集團首次“賣子”。根據華平股份公告顯示,本次交易對手方智付集團系公司關聯法人,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原因是:智付集團原持有華平股份控股股東100%股權。2020年9月25日,智付集團將其持有的100%股權全數轉讓,但智付集團仍是華平股份公司關聯法人。
一次出手兩家子公司,兩個月內頻頻轉讓股權,智付集團為何連連“賣子”?背後是何原因?北京商報記者嘗試向智付集團進行採訪,但截至發稿,多次撥打官網電話均未接通,發送的採訪函也未有回應。
不過,此次收購公告披露的智付集團財務狀況或可窺出端倪。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兩年,智付集團連連虧損。2020年前三季度,智付集團實現營業收入僅17.31萬元,僅達到去年全年營收的19%;錄得淨虧損324.83萬元,而去年全年淨虧損則為1944.45萬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智付集團總資產為8.23億元,總負債為6.66億元,資產負債率已達到80.92%。
“華平股份的實際控制人就是智付集團聯合創始人,可以大致判斷可能是智付集團因支付業務接連遭到大額罰單,以及受到疫情影響,業務受挫而導致陷入流動性危機,因此之後又通過向關聯方公司出售子公司來緊急補充現金流。”支付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如是評價道。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則稱,公司“賣子”保殼是一種常見操作,主要目的是為了提振業績,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資產結構。但需注意的是,這一提振業績的操作在報表中屬於非經常性損益,起到的僅僅是美化數據的作用,不改變盈利邏輯。
支付、小貸業務承壓
因“賣子”求生被業內關注的這家智付科技集團,原本是一家跨境電商平台,業務起家於第三方支付。從官方介紹來看,該公司成立於2005年,最初名為深圳市叮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叮叮”);2012年6月通過旗下公司深圳市快匯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快匯寶”),繼而獲取互聯網支付牌照;2015年3月,快匯寶更名為智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付支付”);隨之次年6月,叮叮公司也正式更名為智付科技集團。
值得一提的是,更名後的智付科技集團,進一步成立第三方大數據風控服務提供商、帶有社交屬性的兼職服務平台,以及收購南寧市錢塘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開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跑馬圈地”。
據此前華平股份發佈的公告,2014年至2017年9月30日,智付集團還處於盈利的狀態,如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及2017年前三季度,智付集團淨利潤分別為429.35萬元、342.42萬元、1341.67萬元和2212.01萬元,直至2018年突遇業績變臉,走上了下坡路。
在分析人士看來,智付集團業績大幅下滑或與其控股的智付支付在近年來頻收罰單有關。2018年以來,因為博彩、非法理財等平台提供支付通道;通過虛構貨物貿易、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跨境外匯支付業務,智付電子不僅被捲入法律訴訟,還曾被監管嚴罰。僅2018年中,智付電子就曾被央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合計處罰超4000萬元,幾乎覆蓋了智付集團2014年至2017年三季度近4年間的所有盈利。
“智付集團支付業務並未夯實的情況下,還因為非法平台提供支付通道而接連收到鉅額罰單,説明其支付業務基礎尚未打牢。”王蓬博指出,智付集團收購小貸牌照後曾經入股運營P2P平台,但在2019年也已經良性退出。整體來看,儘管該公司在互聯網金融、新零售、智慧城市等方面表現出多領域佈局的意願,但其本身支付業務基礎不牢,加之金融業務受到嚴格監管無法有效展開,各領域投資處在市場發展前期,因此資金無法回籠,這也是其虧損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9月,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曾強調,支付產業數字化發展絕不是任性發展、無序融合,必須堅守安全底線,從事金融業務必受監管,必持牌照,持牌機構務必迴歸業務本源,聚焦支付主業。範一飛表示,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互聯網企業利用旗下機構將支付業務與信貸等其他金融業務交叉嵌套,形成業務閉環,業務過程難以被穿透監管,極易引發風險,跨市場蔓延。
聚小貸、支付、大數據風控服務等業務於一身,但又因支付違規被嚴罰的智付集團,如何把控業務風險?違規業務整改情況如何?北京商報記者向智付集團發去採訪函,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應。
監管緊箍下如何破局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數據風控業務被嚴管,無論是支付業務還是小貸業務,也均處於監管不斷趨嚴的態勢。內憂外患下,智付集團後續又該如何破局?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被罰後的2019年2月,智付集團還曾在官網發文道,“在這極不平靜的一年裏,面對不斷變化的內外形勢,智付集團緊跟國家政策方向,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梳理現有的‘支付+產業鏈’,對旗下業務進行了一次資源整合和戰略調整,更加清晰規劃出戰略方向”。不過,從近一年來業績滑坡、業務承壓等情況來看,智付集團可謂是求生艱難。
在王蓬博看來,智付集團在支付業務受罰後,公司形象受損,在產品較為同質化的支付行業中競爭力受到影響。不過,疫情恢復後支付行業蓬勃復甦,若其能夠夯實支付主業,虧損可能會逐漸收窄。此外,其他行業解決方案領域的佈局若經營得當,也會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蘇筱芮同樣認為,該公司如果堅守合規,在罰單上實現“清零”,且降低受大環境影響的金融業務佔比的話,後續還是有可能扭轉虧損加大的局面;但如果金融業務佔比過高,又受疫情等宏觀影響,那麼就會遭受拖累。建議放緩後續在金融方面的展業,重心轉移到以服務為核心的“支付+產業鏈”上來。
“從公司業務來看,新零售、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相關概念還是具有價值空間的,建議在這些領域精耕細作,各版塊加強協調配合,通過為‘支付+產業鏈’打造綜合解決方案以提升自己在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力,當然,這一切都需要以合規為底線。”蘇筱芮進一步稱。
王蓬博則認為,支付公司應以支付業務為基礎,積極擁抱監管,保證業務合規性為核心競爭力。進入企業服務與行業解決方案領域是未來支付企業轉型的主流方向,但應根據自身稟賦進行行業深耕,盲目多元化發展可能會導致投後管理不當,帶來新的危機。
北京商報記者 嶽品瑜 劉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