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募資規模“縮水”七成至39億元,中信建投定增為何不及預期?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財經

時隔23個月,中信建投定增項目終於搶在2021新年前落地。不過,與去年1月發佈的預案相比,實際募資規模已大幅縮水近七成。

12月30日,中信建投A股平開高走,收漲2.68%。消息面上,12月29日晚間,中信建投證券公告了再融資事項發行情況報告書,公司以35.21元/股的發行價向31名投資者發行了1.1億股A股股票,成功募資38.33億元,募資淨額38.48億元。

早在去年1月份,中信建投即拋出了定增計劃,擬以非公開發行的方式發行不超過12.77億股(含本數)、募資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30億元(含本數)的A股股票。由於彼時距中信建投掛牌上市剛滿半年流通盤較小等因素,中信建投AH股溢價高企而備受爭議,市場一度擔心其定增能否完成。

如今看來,上述擔心已是多餘,不過與中信建投不超過130億元的定增預案相比,其實際落地募資額已縮水近七成,這與今年來多家券商均以頂格規模結束定增項目形成鮮明對比。

今年8月6日,海通證券發佈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發行情況報告書,宣佈已完成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15.625億股,發行股票價格為12.80元/股,共募資200億元。隨後,8月12日,國信證券發佈定增公告暨上市公告,宣佈成功增發14.12億股,發行價格為10.62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約150億元。

當然,年內落地的券商定增中也不乏縮水者,比如西南證券、南京證券、第一創業、中原證券最終募集資金均較最初預案有所下降,但縮水幅度卻遠不及中信建投。

對於實際發行規模為何如此低,中信建投回應媒體稱,一是由於公司A股股價較2019年1月有大幅上漲,預測基礎發生變化;二是公司兩年來通過利潤滾存實現了一定的資本補充。

隨着實際募資總額的大幅縮水,中信建投的各募投項目的資金安排也發生相應變化。根據公告,原定於投入資本中介業務的55億(上限,下同)變為20億,原定於投入投資交易業務的45億元變為13億,原定於投入信息系統建設的10億元變為4800萬。此外,原定投入15億元增資子公司已以自籌資金完成,不再納入募投項目。

儘管募資規模不及預期,但此次定增的獲配機構卻是眾星雲集。31名參與定增的投資者中,公募基金雲集,佔比近四成。具體來看,參與此次定增的有華安基金、華商基金、九泰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大成基金、民生加銀基金、銀華基金、華寶基金、招商基金、南方基金、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等12家公募基金,合計獲配金額為9.9億元。

此外,還有3家券商一同獲配。其中,中金公司獲配1.73億元,華泰證券、東海證券分別獲配5000萬。同業參與券商定增,這也是今年2月再融資新規發佈後的普遍現象。比如國信證券年內落地的150億元定增,同樣吸引了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萬和證券、東海證券四家券商參與,合計斥資11億元。

除了機構投資者,中信建投本次定增還吸引了兩名“土豪”,分別是鄭偉康和高進華,二人各斥資2億元和1.7億元認購568.02萬股、482.82萬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定增落定後,第四大股東中信證券對中信建投的持股比例已經由5.01%被動降至4.94%。中信建投表示,中信證券不屬於中信建投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本次權益變動也未使中信建投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的情況發生變化,不會對公司治理結構、股權結構及持續性經營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