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銀股份董事長劉少雲:推動實現“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兩網融合

  【編者按】我們正在迎來萬物皆“碳”的時代。中國政府鄭重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上市公司是中國最優秀的企業代表,它們如何踐行碳中和,宏觀層面影響着實現碳中和大局,微觀層面決定着企業未來數十年發展態勢。

  新浪財經發起中國“碳公司”評選,遍邀A股上市公司高管,暢聊其在碳中和領域的思考和佈局。

僑銀股份董事長劉少雲:推動實現“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兩網融合

  【本期嘉賓】僑銀股份(16.770, 0.05, 0.30%)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少雲

  新浪財經:您如何理減排需統籌各個環節加強技術與思維全面創新解“碳達峯”“碳中和”這兩個概念?您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是什麼?

  劉少雲: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的追求,任何國家與個體都不可置身事外。

  “力爭在2030年前碳排放達峯、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是中國基於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不僅彰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和責任,也關乎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指明方向,為中國環境事業、城市服務業的大發展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

  “碳達峯”是邁向碳中和的短期目標的基礎前提,沒有達峯,就難以中和;“碳中和”是最終目標,要實現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平衡,能源系統的清潔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根本途徑。

  實現“雙碳”目標是個漸進過程,是個系統工程,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本而言,生產、生活方式的選擇對碳達峯、碳中和至關重要,基於碳排放源的研究,我認為中國實現碳中和的策略整體思路與發達經濟體是類似的,即電力部門深度脱碳、非電力部門深度電氣化、終端設備節能提效、碳排放端“綠化”(採用碳捕捉封存等技術實現碳排放的終極“回收”)

  碳中和已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僑銀股份作為A股中國環衞第一股,城市大管家一員,在“碳達峯、碳中和”的產業經濟中承擔着特殊的使命。結合“十四五”規劃,我們對實施“碳達峯、碳中和”進行了深入研究。堅持全局思維,統籌成本與效益,加強技術創新、系統梳理生產辦公全領域減排清單,實現企業碳排放率先達峯。同時,充分發揮城市服務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攜手同行,帶動產業鏈共同落實低碳措施。當好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引領者”“推動者”“先行者”。

  新浪財經:在“碳達峯”“碳中和”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所在行業即將發生的變化?這一定調將如何影響行業未來的發展格局?

  劉少雲:自2013年以來,我國環衞管理行業全面進入市場化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近幾年來,受城鎮化進程、垃圾分類、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因素的影響,我國環衞市場化呈上升趨勢,目前正處於高速增長期。

  僑銀股份很榮幸從事環境衞生管理這一崇高事業,使命光榮、任務艱鉅。基於四方面新趨勢,我認為環衞企業可以在循環經濟、環保設施的低碳運行、非化石能源發展等方面對低碳事業有所貢獻,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具體為:

  第一,垃圾分類市場化發展更迅猛。在碳中和目標下,減排及節能指標層層分解。地方政府碳中和壓力巨大,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短時間達到能源清潔化的可能性極小。實現垃圾可回收及資源化,是緩解碳中和壓力的有效途徑。政府以特許經營權的模式,賦予專業企業市場準入的機會,由企業通過市場及專業的手段,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轉運體系、後端處理嫁接體系,是解決政府痛點的有效方式。隨着垃圾分類市場化發展,將有越來越多的政府選擇、並加快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公司實施,環衞市場化將更迅猛。

  第二,環衞設備向新能源化發展。隨着城鎮化速度加快,環衞產業對環衞設備的需求將不斷增長。在雙碳目標下,提升新能源環衞設備滲透率,必將降低帶來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度,生態產品實現市場機會逐步顯現。未來,低碳能源設備逐漸替代高碳排放能源設備——典型的如利用新型電動環衞車替代傳統燃油車勢在必行。

  第三,循環經濟發展加速。發展循環經濟以降低新增碳排放是重要舉措,包括對廢棄原材料、污水、危廢、廢鋼、廢鋁、廢塑等二次回收利用,垃圾分類、垃圾焚燒等固廢處理專業化。碳中和趨勢下,可回收和資源化是系統性的工作安排,環境治理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轉變。這對從事服務項目的企業資金、管理要求更高,政府越來越傾向於綜合解決循環經濟問題的企業,這一挑戰對於大企業而言是一個加速發展機遇。 

  第四,環衞服務加速向數字化、電氣化和清潔化方向轉型。通過節能、節材措施來降低能源消耗,能間接達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從節能角度來看,低能耗設備改造升級,環衞與辦公數字化建設,帶動系統效率提升和能耗降低。從節材角度來看,提高可降解材料的使用也是大勢所趨。

  新浪財經:粗放式增長曾經拉動中國經濟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在全新的歷史階段,您認為,對企業來説,應如何平衡碳排放與增長之間的關係?企業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才能在這樣的變化中脱穎而出?

  劉少雲:實現“碳達峯、碳中和”,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需要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政府與市場、保供與節能、成本與價格。

  平衡碳排放與增長之間的關係,有三個方向:一是系統梳理生產辦公全領域減排清單,實現企業碳排放率先達峯;二要積極對現有業務做到節能增效優化,引領能源利用高效化,加強統一規劃,引領行業協同發展;三是強化基礎理論研究,深化技術裝備創新,加強技術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引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全社會盡快實現“碳中和”。

  作為企業,需在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指引下,發揮企業實施主體作用,推動“政府主導、政策引導、市場調節、企業率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國家方案落地。我認為,企業只有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強企業的責任感、使命感,堅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思路創新,才能有效實現企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脱穎而出。

  新浪財經:最近有不少企業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標,貴司在這塊是如何規劃的?是否有案例可以介紹,未來短期和長期有哪些相應的規劃?

  劉少雲:在碳達峯和碳中和目標之下,僑銀股份積極落實:

  一方面,緊緊圍繞“人居環境綜合提升”這一核心戰略,實施“城市大管家”戰略,現形成了一套綜合性的城鄉公共環境管理服務體系,為做好城市服務、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積蓄高能。

  另一方面,公司對低碳行動也有相應的落實計劃,包括①公司採取系列措施節約油耗,積極引進新能源環衞設備。②鼓勵4萬多名員工每天每人節約一張紙,持續升級無紙化辦公。③實現全方位節能辦公舉措,為每個部門製作節能減排小貼士,每個開關都有名字,低碳行動責任到人。④2021年植樹節,公司認購樹苗,組織各部門參加廣州職工公益林義務植樹活動。公司從2021年開始,每年將由僑銀慈善基金安排不低於100萬元資金用於植樹造林,計劃用10年時間形成“僑銀碳中和基地”。

  在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面,我們有成功案例:

  一是推動實現“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兩網融合。我們是最早響應垃圾分類的企業之一,在這方面擁有比較成熟的智慧化、全鏈條管理實踐經驗:僑銀在垃圾分類的前端和終端都有成熟項目。目前,我們已成功為廣州、宜春(靖安)和湛江等城市提供了專業垃圾分類服務。在垃圾終端處理方面,我們在廣州運營有國內規模最大的李坑廚餘垃圾處理廠,每年可消納的生活垃圾約35萬噸,解決廣州市8%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問題。在宜春靖安,我們運營有國家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示範縣項目——江西靖安縣生活垃圾分類及鄉鎮環境整治項目,實現垃圾分類全鏈條管理。

  未來,我們將推動有條件的區域,實現“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兩網融合。

  二是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僑銀股份投資運營的廣州市蘿崗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污水處理廠,垃圾滲濾液經過淨化處理後,全部回用於園區,實現園區污水“零排放”。項目每年處理的垃圾滲濾液146萬噸左右,相當於1000萬人口城市配套的垃圾填埋場一年半產生的垃圾滲濾液的總量。

  新浪財經:在低碳時代,作為同時需要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您對政策還有哪些期許?

  劉少雲: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面臨技術等方面諸多挑戰,社會各界均在紛紛探索。僑銀股份為此專門成立戰略工作小組,籌建設立“僑銀碳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垃圾可回收及資源化業務,也計劃和政府合資,設立碳資產經營管理企業。

  技術層面,希望政府支持優化產業升級,建議推出相應獎勵機制,加快成熟低碳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推動能源科技進步和創新。

  產業層面,希望政府加快環衞市場化發展,出台新能源市場化發展政策,推動企業效益與環保兼顧的平衡發展。

  中國有句老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不能把“碳中和”錯誤理解成負擔,它是責任、是使命、更是機遇。只要我們不忘初心,堅持貫徹落實國家政策,貫徹綠色、循環、簡約、自然的發展理念,綠水青山最終都會成為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實現真正的和諧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08 字。

轉載請註明: 僑銀股份董事長劉少雲:推動實現“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兩網融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