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週一帆 “對投資者來説沒有太多差異,在監管上也體現不出區別,中小板其實早該合併了。”一位券商高管對記者強調。
10月27日,一則消息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有媒體報道稱,證監會監管人士處透露消息,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合併已在日程上。
目前,深交所主要由三個板塊構成,分別為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代碼分別以000、002和300開頭,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以穩定發展的中小型企業為主。
“其實要我説,三個板都可以合併,但創業板目前做出了一些自己的特色,留着也有道理。”談及合併一事,上述券商高管直言,“中小板只是當初設立創業板中途遇阻時,過渡用設立的一個產物,如今它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和主板合併可以説是理所當然的事。”
對此,有市場人士表示,深交所主板長期以來沒有發行融資功能,主板和中小板的上市和監管要求也基本一致,沒有區分的必要性。從今後的發展架構來看,上交所是主板 科創板,深交所是主板 創業板,整體交易所佈局上會形成協調。主板和中小板合併後,不再拘泥於企業大小進行區分,只要符合上市標準,都在主板上市。
實際上,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合併早有苗頭。早在2020年初,為全面做好新證券法實施的制度銜接和監管適應,進一步優化完善上市公司監管規則體系,深交所就已修訂發佈《上市公司規範運作指引》,自3月1日起施行。
那次修訂將原主板和中小板兩件規範運作指引“合二為一”,《上市公司規範運作指引》同時適用於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相對的,創業板規範運作指引的修訂則保持了差異。
“相比創業板,中小板最大問題就是其上市公司以傳統行業為主,新經濟的代表成分較少。就科技創新類公司比例較低這點來看,其實中小板和主板相對接近,在和主板合併後,隨着將來註冊制的推行,有可能吸引更多新經濟企業上市。”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向記者解釋。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27日,深交所上市公司共有2319家,其中主板公司469家,中小板982家,創業板868家,市值規模分別為8.8萬億、13萬億和10.24萬億。實際上,在中小板上市的代表企業中,也有比亞迪(002594.SZ)、順豐控股(002352.SZ)、蘇寧易購(002024.SZ)等日常生活較為熟悉的公司,還有大族激光(002008.SZ)、分眾傳媒(002027.SZ)、科大訊飛(002230.SZ)等硬科技公司。
“儘管也有少數硬科技公司,但整體來看比例還是較少,而且交易沒有創業板活躍。”楊德龍指出,“另一方面,深市主板已經很久沒有發行新股票,如果能和中小板順利合併,就能帶來更多的上市企業,這是有利於推動深交所整體發展的計劃。”
目前,就合併一事深交所方面尚未公佈相關確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