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五年點名“粵港澳大灣區”,三地代表委員熱議

■編者按

為更好地解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程,彙集各方意見建議、凝聚社會共識,南方日報聯合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澳門日報,共同開設“粵港澳媒體觀察室”,邀請三地代表委員“雲訪談”,圍繞兩會有關議程,共話大灣區發展。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連續第五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這令來自粵港澳三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振奮不已。

從2017年的“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到2021年“紮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三地攜手,推動大灣區規劃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何進一步發揮三地優勢,又如何直面問題和挑戰,乘風破浪開新局?三地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打通體制機制,推動協同創新

“十四五”剛開局,中國證監會先後批准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合併,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迎來多個利好。

“粵港澳大灣區內含香港、廣州、深圳、澳門等多個金融能級強大的核心城市,集中了城市羣、實體與金融、在岸與離岸、傳統與新興金融的組合優勢,為建設國際金融樞紐打下堅實基礎。”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説,建設國際金融樞紐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需要,也是適應全球金融多中心化發展趨勢的主動選擇。

他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下成立金融專責小組,協調解決國際金融樞紐建設中的重要問題,並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提升到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同等地位,推動金融資源向國際金融樞紐傾斜,探索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應用、金融“單一通行證”機制以及“新股通”“保險通”“碳市通”互聯互通安排等改革創新。

珠江入海口,港珠澳大橋如“巨龍”飛躍伶仃洋,聯通香港、澳門和珠海三地。

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説,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粵港澳三地團隊攜手,發揮了巨大作用。“政府工作報告再度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優化區域經濟佈局,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在新基建等領域持續推動三地合作,協同創新。”

蘇權科説,國內傳統基建規模以數百萬億元計,通過新基建提高其運維水平,即使實現降本增效1個點,也是萬億級的規模,經濟效益非常顯著。“創新是第一動力。香港和澳門的工作團隊在質量管理、技術創新、金融運作等方面有很好的優勢。”他建議推動粵港澳創新協同,以新基建賦能大灣區建設。

在珠三角各地,中國科學院佈局了東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等多個大科學裝置。這種與頂尖科創機構的強強聯手,在粵港澳大灣區已成常態。

“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就要在前沿科技和尖端技術領域,起到培養和孵化創新科技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光啓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建議,設立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的定向資助項目,給予大型科學裝置在建設、運行、維護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政策及資金支持,以支撐大型科研裝置順利搭建和運行,為上下游領域內研究機構、企業提供共享。

而在人才培養方面,劉若鵬建議,在新興的科學領域加大博士人才培養,尤其是允許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培養博士人才,並以產業平台為基礎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教體系,以滿足國家不斷提升的人才需求。

從根源上解決“反中亂港”分子問題,促進香港融入大灣區

如何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則是港區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問題。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介紹,本次大會將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等6個報告、審查“十四五”規劃,還將審議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等議案。

對此,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祈福集團副董事長孟麗紅表示,這將從根源上解決“反中亂港”分子阻礙特區融入大灣區問題,促進香港更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孟麗紅認為,讓香港儘快融入大灣區發展,一是必須加大疫情防控力度,有效控制疫情;二是在港加大疫苗的宣傳和接種力度;三是加快兩地通關;四是儘快填補香港製度漏洞,從根源上解決“反中亂港”分子阻礙特區政府推進香港融入大灣區相關工作的問題。“只有做好以上工作,加強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互聯互通,才能更快實現香港經濟全面復甦。”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表示,加強港深合作,是香港深入融合大灣區發展的重中之重。“華爾街和硅谷的結合,就是港深最好的結合機制。”他表示,香港在大灣區的定位裏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不僅可以通過港深合作發揮金融優勢,還可擔當內循環和外循環協同發展的“樞紐”。

蔡冠深還指出,不僅香港工商界,年輕人也要抓住機遇,爭取從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青年創業、生活、教育等各個方面融入大灣區建設。但他同時提醒,除了加強兩地交流外,相關政策也要跟上。“要讓年輕人有幸福感,他們才會更主動地融入大灣區發展。”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楊莉珊説,報告有三點讓她印象深刻:一是今年6%以上的經濟增速目標;二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這個任務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科技創新目標高度一致,可以預見未來國家將傾斜更大一部分資源和人才參與到高精尖技術研發,以科技創新助推產業更新;三是對港澳台發展工作、農村城市發展差距等突出問題作出了更積極回應。

她建議,內地各省市向香港傾斜更多招生、創業機會,讓擁有國際視野與高水平教育水平的香港人才進入內地施展才華與抱負,“這既是緩解香港社會壓力的利好辦法,也是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增進廣大市民正確認知祖國、加大與內地交流的有力措施。”

藉助大灣區優勢,推動澳門經濟多元化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立法議員何潤生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繼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他表示,將持續把握好自身作為橋樑的角色和作用,凝聚雙向共識,積極建言獻策,支持、推動和幫助澳門發揮好國家給予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發展定位,藉助大灣區的產學研推動澳門經濟復甦,鼓勵澳門青少年前往內地發展,以促進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發展和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薪火相傳,為澳門居民的樂業安居而不懈努力。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澳門的支柱產業博彩業和旅遊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大律師林笑雲認為,澳門可以結合自身的體制、措施做好經濟多元化工作,在危機中尋找機遇,提高經濟抵禦風險的能力。她建議,政府可以通過資金補貼、人才培訓獎勵、融資優惠及税務減免等,支援中小企業在新興產業發展,鼓勵澳門中小企業向內地發展。希望澳門可以發揮自身博彩業的優勢及獨特的歷史文化優勢,結合橫琴的資源發展休閒度假產業。

此外,她建議,澳門擁有中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加強與廣東、珠海的合作,在橫琴自貿片區大力發展醫療旅遊產業,打造世界級的醫療科技和產業中心。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街坊總會會長吳小麗關注到澳門居民在港澳大灣區生活的便利問題。她表示,在抗疫防疫上,特別是生成健康碼時,需要利用內地手機號碼取得認證碼,但有部分澳門居民只是短期在內地逗留,沒有內地的手機號碼,希望未來可直接用澳門號碼或通過系統取得認證碼。至於回鄉證身份方面,她表示,現時回鄉證作為旅遊證,未來可否在法律上得到認可,等同內地身份證使用,更有利於提升澳門居民在大灣區的便利。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議員施家倫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有着良好的循環,粵港澳三地要加強國際創新人才的政策協同,充分發揮港澳的國際通道優勢,搭建更多港澳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跨境產研創新聯合體,建立更加開放包容的人才環境,打造國際人才港和華裔高端人才迴流的首選地,匯聚更多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南方日報記者 吳哲 昌道勵 王彪

香港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馬靜 朱燁 馬曉芳

澳門日報記者 楊夏怡 林嘉慧 簡志彬 馮靖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83 字。

轉載請註明: 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五年點名“粵港澳大灣區”,三地代表委員熱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