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的末日近在眼前”?英國又玩了一個“小把戲”| 京釀館

“煤炭的末日近在眼前”?英國又玩了一個“小把戲”| 京釀館

當地時間2021年10月3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在英國格拉斯哥開幕。圖/IC photo

備受關注的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於11月1日至12日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召開。會議期間,東道主英國提出了一個旨在促使全球190個國家結束煤炭開採、逐步放棄煤炭能源的倡議。

倡議內容包括敦促各國儘快停止使用煤炭,在國家和國際層面停止對新建燃煤電站的投資,加強清潔能源生產,號召發達國家在2030年、發展中國家在2040年停止燃煤發電。倡議還希望金融界承諾不再為煤炭發電融資。

這一倡議在第一時間便得到越南、埃及、波蘭、智利、加拿大等國的響應。截至11月4日,已有77個國家和地區宣佈,將加入該倡議。在11月3日公佈的一份新聞稿中,英國政府對此表示,這份倡議的出台“是全球清潔能源轉型的決定性轉折點”。

“煤炭的末日近在眼前”?但現實遠比COP26主席夏爾瑪所説的更加複雜。而英國只談“棄煤”卻不談其他化石能源,也不過是“玩戲法”。

“棄煤”倡議“含煤量”不高

截至2019年,煤炭仍佔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30%,佔與燃燒有關温室氣體排放的44%,是化石燃料中最高的。國際能源署的數據稱,到2021年,全球仍有約1/3的電能系煤電。

正因如此,在環保、減排逐漸成為全球性共識的今天,“綠色鋒刃”集中指向了歷史悠久卻“黑乎乎”的煤炭。

素來極富爭議的激進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早已宣稱要“對煤電開戰”,而COP26主席夏爾瑪此前則公開揚言,在全球實現“棄煤”不僅是他的“職務行為”,也將成為其“個人優先事項”,他意氣風發地誓言“要將煤炭送回歷史書中”。

因此,深信COP26可將這份倡議視作“成功標誌”的夏爾瑪,在會上大聲疾呼,這份倡議將結束對煤炭的投資,促進清潔能源的發展,實現“公正轉型和淘汰煤炭”,“我想我們可以説,煤炭的末日近在眼前”。

但在許多觀察家看來,格拉斯哥“棄煤”倡議本身,“含煤量”存疑,“含水量”卻着實不低。

説“含煤量”存疑,首先就是因為倡議發起國英國本身對煤炭依賴度較低。

作為東道主,英國能源大臣科瓦爾滕在COP26上十分活躍,屢屢將英國政府“2024年10月1日放棄煤電”的承諾,和“2010年英國煤電佔比還高達40%,2020年已降至1.8%”掛在嘴邊,敦促其他國家“學習英國好榜樣”。

儘管一些擁躉如智庫E3G的羅伯茨等隨聲附和,稱“英國棄煤的經驗告訴我們,放棄煤炭可以多快、多容易、多簡單”,但更多人對此的反應卻是“站着説話不腰疼”:

由於坐擁北海油氣資源,英國是西歐唯一可以實現能源自給的國家,只放棄煤電卻絕口不談“放棄所有化石能源”,不過是一次揚長避短的精彩戲法,藉此既能在國際舞台上“樹旗杆”,又可將其他競爭對手一軍,可謂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

煤炭大國都持保守立場

對此次“棄煤”倡議,積極響應者也各有打算。

絕大多數積極響應國要麼早已“棄煤”,如加拿大,國內長期僅有兩座小型煤礦,而這兩座小型煤礦也在近幾年相繼關閉;要麼雖對煤炭有所依賴,但已獲得某些工業化國家“資助能源轉型”的保障,如烏克蘭、智利、埃及、波蘭等。

即便這些響應“棄煤”倡議的國家,其響應也有“水分”,如越南就在參加倡議的同時,稱“不會終止已啓動的煤電開發項目”。

更多發展中國家開出了支持“棄煤”倡議的條件:給錢。

如煤電佔比高達65%的印尼,其財長因德拉瓦蒂在COP26上坦言,不論淘汰煤電或建立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都需要鉅額資金,“但我們沒有”。

作為第四大煤炭開採國和新興製造業國家,印尼承諾到2030年“逐步淘汰”煤電,但拒絕停建新的燃煤電廠。

更關鍵的是,幾個煤炭大國對此次倡議都持保守立場。

全球最大煤炭消費國中國,儘管作出碳達峯、碳中和“雙碳”承諾,並同意不再援建境外煤電項目,但中國的近期減排目標側重於“煤電清潔化”,在取暖季即將到來、疫情衝擊尚未過去的當下,推行更激進的“棄煤”政策顯然不切實際。

依據2019年數據,美國煤電佔比雖僅23%,卻是當今全球第三大煤炭開採國,現任的拜登民主黨政府熱衷“棄煤”,卻在共和黨佔上風的“紅州”遭遇連年激烈抵制。

澳大利亞近期和英國經常一搭一檔、一唱一和,此次卻裝聾作啞。因為,澳大利亞不僅是全球最重要的電煤、焦煤出口國,自身煤電佔比也在五成以上。

甚至,素來喜歡在國際舞台上“搶鏡”的印度,雖然總理莫迪宣稱“2030年將實現50%可再生能源發電”,但這個煤電佔比高達70%的國家同樣對格拉斯哥“棄煤”倡議敬而遠之。

能源轉型援助承諾需兑現

針對棄煤的現實難度,國際社會採取的無非兩種措施,一是“水中加面”,即敦促工業化國家出資出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能源轉型;二是釜底抽薪,切斷國際間對第三世界煤電項目融資、援建和技術支持的投入。

“水中加面”方面的集中成就,是2009年哥本哈根COP15“自2020年起北方國家每年向南方國家提供1000億歐元能源轉型援助”的承諾。

但2019年根據經合組織(OECD)數據,OECD國家向欠發達國家支付的所有援助之和,也僅有796億美元。

正如法國環境地緣政治專家熱芒所言,儘管2020年數據未出,但“兑現諾言情況可想而知”,而這“註定只能讓窮國、小國更不相信逼着他們放棄煤電的富國”。

“釜底抽薪”的措施,包括今年稍早國際能源署提出的、在2050年不再批准新的化石燃料項目,和在此前羅馬G20峯會上提出、號召各國不再援建境外煤電項目。

今年9月,中、日、韓已對此相繼作出承諾。但耐人尋味的是,一直高唱“減排”的法國,卻一面參與要求窮國“棄煤”的施壓,一面繼續海外煤電項目的融資和援建。

此外,已有數十家銀行和國際組織承諾“不再為煤炭產業提供資金”。

問題在於,煤電迄今仍然是最便宜、技術門檻最低、最容易“自己解決能源供需缺口”的規模化能源,而無論對於正處於上升瓶頸的新興國家,還是亟待脱貧的最不發達國家,現有的“綠色能源”或受制於人、或代價高昂、或尚不成熟。

如果國際社會不能從根本上解除這些國家合情合理的後顧之憂,只是一味逼人“棄煤”,效果恐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緣木求魚——

要知道,對於煤電佔比1.8%、油氣核能都自給自足的英國,“棄煤”不過是一個輕鬆亮相;對於“南方國家”,那就是攸關國計民生髮展甚至生存的大問題。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危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7 字。

轉載請註明: “煤炭的末日近在眼前”?英國又玩了一個“小把戲”| 京釀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