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早期用貝殼做貨幣,為什麼窮人不撿貝殼致富?

你知道嗎?在現代非常常見的貝殼,在古代可是擔當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流通貨幣呢。

大家不妨觀察一下財、賤、賜、賭、賠、贖、販、賄;貴、賞、貫、貨、費、貸、貢、賈這些字,但凡和錢沾上邊的,多數都有個貝字旁。

貝殼,在海邊隨處可見,卻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貝幣”。

為什麼古人拿貝殼當貨幣用?

3500年前,中國正處於商朝時期。商湯雖是奴隸制的鼎盛時期,然而從本質上來説仍舊是一個部落。而不同的部落,所產的作物都不盡相同。有產牛羊等牲畜的、有產糧食作物的、也有其他種類物資等。

古代早期用貝殼做貨幣,為什麼窮人不撿貝殼致富?

在過去人們主要是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來進行交換。如果兩個部落所缺少的東西對方恰好可以填補,那自然可以順利交易。

但如果牛羊部落需要糧食,而糧食部落卻需要寶石,寶石部落又需要牛羊,這樣以物易物未免太過麻煩。

有\\\\\\\"缺損\\\\\\\"的問題出現,便需要填補。於是人們想到了,可以用一種統一的物品來進行等價交換。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貝幣\\\\\\\",就應運而生了。

這樣一來,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尤其是在內陸地區,海貝這種不知道從哪裏搞來的稀罕物,就成為了貨幣。

另外海貝因質量輕,容易攜帶,也耐儲存,最重要的是「能零能整」,起到跟今天貨幣中的「元、角、分」一樣的效果。

古代早期用貝殼做貨幣,為什麼窮人不撿貝殼致富?

貝殼貨幣

人們為何不去海邊撿貝殼“暴富”?

路途遙遠

被人們用來當作貨幣的貝殼,是一些海邊生長的特定種類的貝殼,而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棲息地是更加容易生存的地方,大部分的人居住在比較適合種植糧食的內陸地區。

古代早期用貝殼做貨幣,為什麼窮人不撿貝殼致富?

如果內陸人想獲得貝殼的話,只能到海邊去,可對於當時的人來説,生存本來就是他們的一個難題,跨越千山萬水到海邊的過程中,不但要尋找到足夠的食物,更有無數的毒蛇猛獸伺機而動,到達遙遠的海邊可以説是痴心妄想。

稀有程度

並不是隨便撿就能撿到貝幣。

古代早期用貝殼做貨幣,為什麼窮人不撿貝殼致富?

作為貨幣的貝殼

從上圖可以看出,能成為貨幣的貝殼,必需是那種極少見的品種,如虎皮貝、阿文綬貝、擬棗貝、環紋貨貝等。這些都是齒貝,在海貝中屬“寶貝科”,等同於現代的珍稀野生動物。

不易製作

為了方便,貝殼通常會經過打磨和鑽孔串成一串攜帶,用線把貝殼串起來,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不然。

古代早期用貝殼做貨幣,為什麼窮人不撿貝殼致富?

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使用的工具也很粗糙,用尖鋭的石頭當作武器才是常態。

貝殼本身就很小,加上硬且脆的性質,想要用粗糙的工具在貝殼身上留下一個小孔很難,有時還要進行打磨和雕刻,這對於平民來説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平民基本做不出可以正常流通的貝殼。更何況古時嚴格管理貝幣,若發現私自制造貝幣的人,會嚴懲不貸。

使用範圍受限

貝殼在最初是作為美麗的裝飾品出現的,之後才作為貴重的寶貝進行交易,成為貨幣。

古代早期用貝殼做貨幣,為什麼窮人不撿貝殼致富?

這種精緻而稀少的“寶貝”通常只有貴族才能夠擁有,對於大部分平民來説,食物才是硬通貨,他們依然是用以物換物的方式生活。

所以即使平民獲得了貝殼,也沒有人會與其交易,甚至還會被貴族懷疑是偷來的東西。以此也很難去使用。

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對錢幣的樣式也在進一步的完善。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圜錢、刀幣、布幣,再到後來的銅錢、交子等等。貨幣的形式在改變,但是人們心中對它的定義卻未曾變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5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早期用貝殼做貨幣,為什麼窮人不撿貝殼致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