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次傳出要上市的Keep,終於在2月25日晚間向香港聯交所遞交招股書,高盛和中金公司為其此次IPO的聯席保薦人。
衝刺港股“運動科技第一股”的Keep,有着堪稱豪華的投資者陣容,9輪融資後估值20億美元,但流血虧損的難題始終沒有找到破解之道。就在發佈招股書前,Keep釋放出再度發力線下的信號,這意味着更嚴峻的挑戰將接踵而來。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王東震 攝(圖文無關)
首家運動科技平台衝刺港股
Keep誕生於2014年,作為提供健身解決方案的線上平台,服務項目包括提供健身內容,售賣智能健身設備、健身裝備及食品等。其創始人王寧畢業於北京信息科技大學,90後的他曾是個180斤的胖小夥。畢業前夕,王寧遭遇失戀打擊,瘋狂減肥的經驗讓他嗅到了創業靈感。
2014年,Keep以公眾號形式面世。2015年2月4日,Keep上線APP應用。僅用105天,Keep就收穫100萬粉絲,第921天,用户數量突破1億大關。
根據灼識諮詢報告,2021年中國健身人羣為3億,預期到2026年將達4.2億。2021年,中國線上健身人羣滲透率達45.5%,美國為67.9%。同時,2021年中國健身者人均年支出為人民幣2596元,遠低於美國健身者,顯示出巨大增長潛力。招股書顯示,2020年Keep平均月活躍用户為2970萬,2021年增至3440萬。灼識諮詢表示,按2021年月活躍用户和用户完成的鍛鍊次數計算,Keep是中國及全球最大的線上健身平台。
9個月營收近12億仍虧損
創業需要情懷,商業需要盈利。招股書顯示,Keep在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6.63億元、11.07億元,年增長66.9%;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1.5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1.3%。
試圖建立多元化變現模式的Keep,收入包括自有品牌產品收入、會員訂閲及線上付費內容收入以及廣告及其他服務收入。其中,自有品牌產品收入方面,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分別收入3.96億元、6.37億元和6.38億元;會員訂閲及線上付費內容收入方面,分別收入1.51億元、3.38億元和3.8億元;廣告及其他服務收入部分,則分別收入1.16億元、1.32億元和1.4億元。
“將自有品牌產品收入作為主要營收來源並不是理想選擇。”一名投資人士表示,社區類APP如果不在產品科技含量、自建供應鏈上有明顯優勢,或者強勢佔據用户心智,很難產生品牌溢價,也難以在毛利率上勝過市場同類產品。Keep的招股書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記者查閲了Keep三大營收來源的毛利率發現,2021年前三季度,Keep的自有品牌產品毛利率僅為29.3%,遠低於另外兩類營收。
核心業務毛利率偏低,銷售及營銷開支卻不斷增長,讓Keep仍處於虧損狀態。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Keep經調整虧損淨額分別為3.66億元、1.06億元、6.96億元。
業務發展可持續性成挑戰
Keep曾在2019年被曝大裁員,但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其經營狀況大為扭轉。疫情一方面使得人們更關注自身健康,另一方面線下健身房停業,互聯網健身成為用户的替代選擇。受此利好,2020年Keep完成兩輪融資,完成F輪融資後,投後估值高達20億美元,成為運動科技領域當之無愧的獨角獸企業。
但疫情緩解後,Keep能否在市場考驗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可與之對比的是美國創業公司Peloton的發展軌跡,後者完整經歷了疫情下居家健身的大漲與回落。Peloton專注於家庭健身,2019年登陸納斯達克,受疫情居家潮影響,股價從每股19.72美元一路暴漲至167.42美元。隨着美國防疫政策放寬,實體健身場所恢復開放,Peloton業績增長顯著放緩,市值狂跌近400億美元。
Keep也面臨着同樣的挑戰。為此,Keep近日高調宣佈,將再次迴歸線下,推出優選健身館,主打49元一節的團課課程,按次付費,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記者在大眾點評上看到,仍保持營業的9家Keepland北京門店中,消費者普遍反映性價比高、地面器械狀況一般。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線下擴張會更考驗Keep的現金流,但流量變現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原標題:Keep衝刺港股“運動科技第一股”)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袁璐
流程編輯:u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