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登記創新低,年輕人為何越來越不想結婚?

  現在的年輕人,究竟有多不願意結婚?數據最能反映問題。

  民政部近日發佈的《2021年4季度民政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結婚登記數據為763.6萬對,僅為2013年最高峯的56.6%。這是繼2019年跌破1000萬對、2020年跌破900萬對大關後,結婚登記數據再次跌破800萬對大關,創下了1986年以來的新低。

  如此大幅下跌的速度,不能等閒視之。

  結婚登記人數持續走低的三大原因

  當然,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為什麼結婚登記人數急劇減少?

  其一,也是最顯而易見的一個理由,是適婚人羣的總量減少。從統計數據看,儘管這幾年來我國的總人口在持續增加,但老齡化日趨嚴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的老年撫養比為10.4%,而在2020年則達到19.7%。

  與之相對應的,適婚人口則是在大幅度減少,在經歷了80年代的生育高峯以後,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逐步減少。也正是如此,每年的結婚人數會大幅度下降。可以預見,在今後幾年,中國的結婚登記數據還會持續下降。

  其二,適婚人口中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與結婚登記數再創新低相伴隨的,是初婚年齡也在不斷提高。2月14日,江蘇省民政廳公佈的統計數據線顯示,2021年江蘇省全省結婚登記平均年齡為31.22歲,初婚平均年齡為27.29歲。

  而此前,上海市婦聯公佈的《改革開放40年上海女性發展調研報告》顯示,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為30.3歲和28.4歲,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5.0歲和5.4歲,與歐盟平均水平持平。

  其三,很多年輕人選擇不婚。這幾年來,媒體上有越來越多的關於“剩男剩女”的報道,而我們身邊確實見到了比以往更多的不婚人士。除了一部分確實是因為自身條件因素無法找到合適的對象,但還有一部分是主動放棄。

  結婚意願不足:中國與歐美的同與不同

  為什麼一些年輕人不願結婚?很多人認為,這是當代人的個人主體意識在提高,遇不到合適的也不願意將就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里·貝克爾教授,把婚姻視為一個市場:男女雙方主要通過分析成本與收益,來選擇可使自己獲益最大化的婚配對象。具體而言,一是尋找和了解對象在內的交易成本,二是機會成本,即由於選擇的結婚對象不同,存在的潛在收益損失差異。

  而婚姻的收益,則是來自於共同生活帶來的收益。人們之所以選擇結婚,用貝克爾的説法,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家庭是按照契約的規定共同提供投入品,共同分享產出品的“合夥企業”。

  與其反覆去締結契約,即通過向中介機構付費來尋找滿足家庭中必要的消費品,不如通過建立家庭,即締結一份長期穩定的契約來滿足。換言之,結婚就是因為婚姻的收益超過其成本。而一旦成本太高而收益又少,那麼很多人就會對婚姻望而卻步了。

  這當然是純經濟學的角度,但無法否認的是,現代婚姻的成本確實越來越高。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有關彩禮和婚房引發的社會新聞,這種新聞毫無疑問會嚇退很多人。也正是如此,我們看到現代人類,比以往有了更多的戀愛交友機會,但是結婚登記數卻在逐年下降。

  當然,結婚人數減少和初婚年齡增加,不只是中國才有的事。事實上,這是發達國家在過去幾十年間所走的路。

  以英國為例,英國國家統計局在2019年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男性初次結婚的年齡為33.4歲,女性為31.5歲。而英國的法定結婚年齡是多少呢?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法定結婚年齡為18歲,但如果父母同意,16歲就可以結婚。蘇格蘭和威爾士的情況也與此差不多。

  但歐美與中國最大的區別是,除了婚姻這一傳統形式外,還存在着其他形式:未婚生育。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歐盟各國非婚生嬰兒的比例為42%,該數據比2000年高出17%。有多個國家婚外生育人數超過了婚姻關係內的生育人數,而且經濟越發達,非婚生育的比例越高。法國更是以60%的非婚生嬰兒比例,排在歐盟第一。

  這些發達國家為什麼有這麼多非婚生子女?原因就是同居。組建家庭的成本太高,使得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通過同居這種形式來一起過日子。

  可以想象的是,現代中國也存在着類似的同居現象。但是由於現在法律並未對同居作相關制度安排,因此同居還面臨着不僅僅是世俗上的壓力。同時還有各種各樣法律上的挑戰,最典型的就是他們如果生育子女,首當其衝就會面臨着上户口等難題。

  結婚登記人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可能還會持續下降,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這一趨勢幾乎不可扭轉。而如何應對更多的同居,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其他各種問題,恐怕也是現在的當務之急。(澎湃特約評論員 傅蔚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87 字。

轉載請註明: 結婚登記創新低,年輕人為何越來越不想結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