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趙佳琪
眾多消費者正深陷“醫美貸”的泥沼,難以自拔。
近年來,隨着現代醫療與科技的進步,醫美行業規模與日俱增。根據“艾媒諮詢”發佈的研究,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醫美第二大國。2015-2019年,中國醫美需求增速超過全球,年複合增長率達28.7%,預計2023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將達到3115億元。
在市場規模日益擴張的同時,醫美行業也滋生了不少亂象。
央視3·15晚會曝光了醫美行業培訓機構速成班亂象,一些機構稱無門檻、零基礎的學員都有資格入學,培訓只需6天,就可拿到微整形美容師高級證書。
但事實上,醫美行業的套路,遠不止於此。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投訴數據顯示,2015年到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收到的醫美行業投訴從483件增長到7233件,5年間投訴量增長近14倍。在黑貓投訴平台上,2021年全年醫美投訴量超8千條,投訴問題集中於資質不明、虛假宣傳效果、誘導醫美貸等。
“麗人購”還是“麗人貸”?
一些民間借貸機構和網絡借貸平台抓住年輕人的愛美之心,主動向年輕羣體提供貸款,甚至與醫美機構合作,共同誘導消費者貸款整形,“醫美貸”由此產生。
2022年3月20日,《時代週報》記者來到北京市豐台區某整形醫院,在面診後,該整形醫院醫助提出了手術方案,記者表明自己錢不夠時,該醫助稱,可以幫忙做分期,隨後讓記者下載度小滿金融APP。在度小滿上,記者將1.2萬元做了12個月分期,選擇等額本息,總利息1532.91元,年華利率為12.8%,性質為個人消費貸。
面對動輒數萬元的醫美項目,小額貸款確實是某種解決之道。然而,“美”的代價,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一位匿名用户於2022年02月17日在黑貓投訴平台稱:“2020年11月15日,花費了4.56萬元購買醫美項目,當天付款5600元,醫院推薦了美粟網貸app將剩下的4萬元分36期,總計還款6.4萬元,總利率高達60%。”
按照上述案例算下來,這筆貸款的年化利率為20%。為了核實該用户投訴的準確性,《時代週報》記者致電美慄APP客服電話進行採訪核實,客服回覆:“我們的利率都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如用户有疑問,可以本人來電查詢。
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規定,將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調整為一年期LPR的4倍。按照2022年1月份一年期LPR為3.7%計算,如今民間借貸一年期的司法保護上限為14.8%。
《時代週報》記者通過APP商城搜索“美慄”,該APP的簡介顯示,“美慄”為美容護膚微整形醫美專業分享平台,主要包括美慄首頁、美慄社區、美慄商城三大板塊。而在美慄商城中,主要有大牌爆款、潮流商品、獨家秘方等。
時代週報記者打開“美慄”APP,發現該APP除醫美知識科普外,在“我的”這欄中,有“信用生活”的分類,其中第一個就是“麗人購”。
但在“麗人購”這一選項上,《時代週報》記者發現,明明是“購”,但裏面並無可售賣商品,頁面則直接跳轉到了網貸平台。
該網貸平台頁面要求上傳身份證,《時代週報》記者在上傳身份證後,發現該頁面顯示了“賬單金額、暫無借款”字樣。在上方的“預授信”一欄要求掃描二維碼。由於無上述提到的二維碼,《時代週報》記者無法看到進一步信息。
據媒體去年6月份報道,“美慄”APP裏的“麗人貸”產品,主要針對有大額醫美分期需求的18-55週歲的女性。同時,美慄APP上的分期業務未直接面向消費者,均需要掃描場景商户的二維碼才能申請。
為了核查“麗人貸”是否是現如今的“麗人購”,《時代週報》記者再次致電“美慄”客服,官方客服並未正面回應記者所問,只是表示:“如從本APP進行醫美貸,需要去醫院進行辦理,消費者無法自行貸款,且美慄APP在北京區域並無合作醫院,需要消費者自行尋找合作醫院。”
美容機構與貸款公司合作,返點10%-20%
“誘導貸款的目的是想讓你多消費。”醫美行業從業人員靚靚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比如消費者花2萬元只想打玻尿酸,但美容機構會勸説進行縮鼻翼、植入假體等手術,最終可能會加項到10萬乃至更多。如果消費者錢不夠,這個時候就可以讓你貸款。”
靚靚透露,美容機構和貸款公司合作是醫美行業的常見現象,“貸款公司給美容機構返點,通常為貸款金額的10%-20%左右。”同時,靚靚提到,貸款公司和美容機構通常按月結算,每月貸款總額不同,也會影響返點的比率。
而除散客外,醫美貸的目標羣體還有集體客户。針對集體客户,靚靚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如娛樂場所員工,就是醫美貸的常見消費羣體,“他們將員工集體打包進行整形,錢不夠的話,美容機構會直接推薦一些貸款公司,讓她們去貸款,利息高也沒辦法,維權成本太高,往往最後不了了之,咬着牙還。”
針對維權難現象,財經評論員王赤坤錶示,很多醫美機構和第三方合作,推出消費貸,讓消費者和三方或多方簽訂相關協議,費用也通過第三方交給醫美機構。同時,第三方或多方機構也會截留一部分費用作為相關服務費用。“在出現問題時,醫美機構以此託推責任並且無法退還服務費用部分,增加消費者維權成本和維權難度。”
事實上,早在2021年6月9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就發佈了《關於規範醫療美容相關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倡議》,並呼籲“金融機構應當選擇證照齊全、依法合規經營的第三方醫療美容機構合作,建立相關機制對其合法合規性進行定期評估,如存在違法違規行為,應立即停止合作”等。
上述倡議出台1天后,國家衞健委、中央網信辦等八部委聯合發文,決定於2021年6月-12月聯合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併發布《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下稱“方案”),規範醫美行業一系列不正當行為。
此後,多地開展了醫美亂象整治行動。同時,資本方面,上海證券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後規定,在其交易所掛牌的部分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產品,入池基礎資產中不得有“醫美貸”。
“高息醫美貸最猖狂的時候大概在2015年左右,後來經過整治,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基本已經很難見到了。”靚靚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應受訪者要求,文章中的靚靚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