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財聯社午報」高位人氣股回落,電力、汽配股掀漲停潮,地產板塊繼續走弱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財經

一、【早盤盤面回顧】

滬指早盤窄幅震盪,深成指相對偏強。盤面上,綠電概念股大漲,銀星能源、湖南發展、江蘇新能、大唐發電、太陽能漲停,綠電相關的電力、風電、光伏、氫能源、特高壓等板塊集體走強。汽車零部件板塊震盪走強,卡倍億20CM漲停,凱眾股份、上海沿浦、鈞達股份、滬光股份、拓普集團等多股漲停。高位連板股今日開始出現明顯虧錢效應,昨日25只連板股今日僅4只漲停,陝西金葉、寶鷹股份、蘭石重裝等10多隻近期高位人氣股跌停。總體上個股跌多漲停,近3000只個股下跌。滬深兩市半日成交額達6588億元,較昨日上午縮量220億。盤面上,電力、汽車零部件、豬肉、煤炭、風電、光伏、氫能源等板塊漲幅前列,房地產開發、雲遊戲、職業教育、醫療器械等板塊跌幅居前。截止午間收盤,滬指漲0.13%,深成指漲0.24%,創業板指漲0.00%。北向資金方面,滬股通早盤淨流入19.59億,深股通早盤淨流入5.71億。

兩市共48股漲停(不包括ST及未開板新股),21股未封住漲停,封板率69.57%。兩市連板股10家,其中,油氣概念股仁智股份9連板(ST摘帽),地產股三湘印象、數字貨幣股亞聯發展、紡織股盛泰集團3連板,醫藥股龍津藥業、雅本化學2連板,氫能源概念股雪人股份、甲醇股恆久科技、地產股空港股份、元宇宙次新股羅曼股份2連板。

板塊上,豬肉、養雞板塊走強,金新農、天馬科技漲停、唐人神漲逾9%。消息面,農業農村部近日製定印發《“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對“十四五”期間全國畜牧業及獸醫行業發展目標作出明確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畜牧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奶牛、生豬、家禽養殖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給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給率達到70%以上,禽肉和禽蛋保持基本自給。

電力板塊大幅拉昇,銀星能源、湖南發展、江蘇新能、大唐發電、太陽能、皖能電力漲停。目前,各地風電、光伏項目繼續推進,清潔能源長遠發展目標明確。廣發證券指出,2021年碳中和“1+N”政策體系確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蓄勢待發,同期電力市場化改革攻堅破難,統一市場框架日趨成熟,煤電、綠電、抽水蓄能價格機制逐步完善,電價改革進一步還原電力商品屬性,多措並舉有望帶動“發輸配用”全環節變革。

汽車零部件板塊同樣拉昇,卡倍億20cm漲停,凱眾股份、鈞達股份、滬光股份、拓普集團、文燦股份、常熟汽車漲停。本月以來,汽車零部件板塊持續調整,浙商證券研報指出,零部件板塊短期回調,板塊行情尚未結束,短期週期向上+中長期自主崛起+新技術變革的三重疊加,持續看好零部件板塊行情。自主零部件行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隨着自主整車、新勢力和特斯拉等車企對合資車企的逆襲,相關配套供應商的市場份額也有望持續提升,零部件行業競爭格局也有望重塑,應當以成長股體系來對板塊進行重估。

氫能源板塊大幅走強,韶鋼松山、雪人股份、冰輪環境、康生股份漲停。近期,深圳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根據規劃,到2025年,氫能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展望2035年,深圳氫能產業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光大證券指出,各省市對於氫能產業佈局目標明確,“十四五”期間持續加碼燃料電池汽車和加氫站的佈局。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增至1.3億噸左右。隨着相關政策的逐漸完善、技術標準的逐步規範、裝備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我國加氫站行業的發展空間巨大。

總之,早盤的亮眼在於電力、汽車零部件、農業、氫能源,熱點較為分散,盤面上,電力、汽車零部件、豬肉、煤炭、風電、光伏、氫能源等板塊漲幅前列,房地產開發、雲遊戲、職業教育、醫療器械等板塊跌幅居前。其中,汽車零部件、電力板塊掀起漲停潮,且漲停個股普遍首板。高位人氣股普遍表現不佳,陝西金葉、寶鷹股份、蘭石重裝等10多隻近期高位人氣股跌停,僅仁智股份成功晉級9連板,三湘印象、亞聯發展、盛泰集團晉級3連板。

午間漲停分析圖

二、【市場新聞聚焦】

1、12月23日訊,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近日在京召開電子信息領域標準化工作座談會。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對《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進行了解讀,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通報了2022年標準化工作思路。會議強調要不斷提升電子信息領域標準供給和保障能力,加強標準化工作對外開放水平,加快構建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

2、12月23日訊,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秘書長黃麗萍在2022《財經》可持續發展高峯論壇上表示,下一步,協會將積極加強基礎研究,服務資產端環境治理;適時完善綠色投資指引,規範綠色投研製度、綠色投資方法和綠色產品發行;持續推動綠色資產估值方法、綠色投資組合比較基準,完善市場環境,吸引更多資金尤其是長期資金進入綠色投資領域。(財聯社記者 張曉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