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中國政府把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6%以上,並下調赤字率至3.2%左右。不少海外機構表示,在外界普遍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為8%以上的情況下,中國自定的目標顯得保守而謙虛。
大洋彼岸,美國上週公佈了1.9萬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計劃,使得美國政府近一年來累計出台的救助計劃規模飆漲至空前的約6萬億美元。分析人士擔憂這種大水漫灌、堪稱現代經濟治理的實驗性舉動,或許會給金融市場注入滔天巨浪,負面溢出效應難測。
憑藉美元作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國在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方面握有巨大特權,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可能引起的通脹壓力可轉嫁給全球經濟體共擔,鉅額債務也可透過規模超羣、運行成熟的美債市場讓眾多投資者買單,借貸成本則可通過美聯儲的持續寬鬆不斷壓低。
因此,遭遇危機時,美國經濟具備率先復甦的優勢。然而,在拉動相關經貿夥伴復甦的同時,也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深遠的不確定性。
從這個意義上來解讀,這次美國選擇的應對疫情衝擊、復甦經濟的措施,本質上延續了美式救助計劃的路徑依賴,也即利用美元優勢地位,不斷續加槓桿,為經濟注入強心針,以期贏得率先復甦的先機。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教授艾格華指出,美國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行事,並不真正關心全球股市債市,以及這種波動對其他經濟體可能產生的影響。如果美國不能走出危機,也會對發展中國家產生影響,因為後者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市場。
美國經濟治理中看似激進的大水漫灌舉措,實質上是赤字財政加寬鬆貨幣組合的升級版,救急意味明顯。而中國無意通過大水漫灌贏得增長。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中國經濟貌似保守的增長目標下,潛藏着眼未來、走出舒適區、鋭意革新、瞄準高質量增長的遠略,具有突出的戰略性和長遠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聞發言人格里·賴斯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表明其更加重視經濟高質量增長和經濟再平衡。彭博社報道認為,中國在逐步撤出刺激措施的同時,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決心有所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