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居財經 張文靜 呂秀倫 發自北京
前段時間,平安銀行副行長郭世邦在中期業績説明會上忍不住發出“怨言”,“上半年房地產業不良貸款增加,主要就是因為一個户出了12億元不良;如果不是這個户,我們這個行業的不良率就只有0.2%。”
房地產已經開始“拖累”銀行了。樂居財經梳理上市銀行半年報發現,今年上半年,銀行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呈全線上升態勢。一些銀行也不再念舊情,與房企公開決裂、對峙法庭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
當然,這不能怨銀行機構翻臉無情。房企一個接一個“暴雷”,違約成為常態,風險傳導至銀行。倘若再睜一隻眼閉一睜眼,繼續向房地產“開閘放水”,銀行自己都將被拖下水。
監管部門對於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的管控也空前嚴格,針對房地產金融領域的違規處罰接連不斷。九月以來,各地銀保監局已開出17張罰單,例如9月18日,中國建設銀行雲南省分行因違規向房企提供融資等原因被罰215萬。
眼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銀行已經開始“捂緊”自己的錢袋子。
受地產“拖累”
不止是平安銀行,招商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也稱,“個別過去槓桿率比較高、過度擴張的房企在現金流上遇到了比較大的壓力,重點涉及華夏幸福、四川藍光兩個客户。”
藍光“不發光了”,華夏幸福“不幸福了”,倒下的豈止是“個別”房企,房企違約越來越頻繁。
近一年地產板塊,不論是違約主體數量,還是違約債券金額,都遠超歷史同期水平,且違約逐漸從邊緣小型房企蔓延至Top 50房企,乃至頭部企業。
去年至今,已有多家大型房企出現違約情況,包括泰禾、三盛、福晟、華夏幸福、協信遠創、泛海、藍光發展等。其中,泰禾、華夏幸福、藍光都曾位居TOP30,都是千億規模房企。
一家房企的違約、暴雷,背後受牽連的必然是房地產行業重要的資金供給側,例如銀行、信託等機構。
一個月前,“零售之王”招商銀行公告稱,由其代銷的一隻集合信託計劃——“君睿15號”,已出現實質性違約。
該信託計劃由大業信託於2020年8月成立,信託資金用於向九通基業投資有限公司提供融資5億元,華夏幸福提供了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然而華夏幸福“暴雷”,業內皆知。信託違約的背後,大業信託和招商銀行受牽連是不可避免的。招商銀行代銷產品,投資人均為私人銀行高淨值自然人客户和家族信託客户,是其代銷的信託首次面向自然人違約。
這還僅僅是華夏幸福債務的餘波。今年2月初,華夏幸福發佈《關於公司及下屬子公司部分債務未能如期償還的公告》,顯示截至當時,華夏幸福及下屬子公司發生債務逾期涉及的本息金額為52.55億元,踩雷多家銀行、信託等機構。
工行給華夏幸福授信高達139億元,使用額度最高。此外,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中國銀行、渤海銀行、廣州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均給予華夏幸福授信信貸。
地產不良貸款“抬頭”
受累房地產,上半年多家上市銀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出現攀升。
截至今年6月末,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大型銀行房地產貸款不良率分別較年初增長1.97%、0.25%、0.34%。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股份制銀行貸款不良率也分別由0.69%、2.07%上升至1.04%、3.03%。
招商銀行增加幅度最為明顯,到6月末,其房地產業不良貸款餘額為43.3億元,是年初的3.6倍。中小上市銀行的房地產貸款不良率也在攀升,重慶銀行房地產貸款不良率甚至高達6.28%。
在此背景下,“捂緊錢袋子”成為降風險的重要舉措。
去年底,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規定,將金融機構分為5檔,針對每檔分別設置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和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簡單來説,就是嚴控銀行資金投向房地產業務。
相比去年末,多數超標銀行的兩項貸款餘額佔比均有所壓降。例如,北京銀行和招商銀行房地產貸款餘額佔比分別下降1.8%和0.9%。而在個人住房貸款餘額佔比方面,中國建設銀行和北京銀行均壓降1.1%,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也分別下調0.7%和0.6%。
報告顯示,自年初以來,住户部門新增中長期貸款佔比呈現出波動下行趨勢,上半年基本保持在30%以內。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長9.8%,增速創8年來新低。此外,房地產貸款集中度已經連續10個月下降。顯然,政策成效已經顯現了。
今年4月,準備結婚的小吳(化名)在廣州買下一套二手房,簽了合同,辦了手續,房本壓在了銀行,但遲遲沒等來貸款。
貸款發放需要排隊。銀行工作人員告訴他,可能還要等半年到一年時間,目前沒有確定音訊。沒見到房款的房東不肯騰房,眼見婚期臨近,小吳頭疼不已,但除了等什麼法子也沒有。
小吳不是一個人。連日來,“房貸荒”登上熱搜。在一些房地產市場較熱的城市,“房貸荒”成為普遍現象。
克而瑞數據顯示,在其監控的30個重點城市中,半數以上城市新房放貸額度緊張,放款週期較上半年持續拉長,且七成以上城市房貸利率上調;二手房方面,監控的23座城市貸款放款週期在3-6個月,六成以上城市近乎“停貸”。
與此同時,房企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也受到限制。2021年上半年,流向房地產領域的銀行信貸資金額增速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止2021年第二季度末,房地產貸款餘額50.78萬億元,同比增長9.5%,低於各項貸款增速2.8個百分點,比上年末增速低2.2個百分點。
銀行“追債”房企
事實上,銀行與房企間的恩怨糾葛,除了你儂我儂的關係,還有彼此間的“相殺”。其中,銀行追債房企則是其中的典型,而頗具影響力的當屬廣發銀行與恆大間的“撕破臉皮”。
今年7月7日,廣發銀行對恆大的一紙起訴得到了法院予以支持,凍結恆大地產集團及恆譽置業銀行存款人民幣1.3201億元或查封、扣押其他等值財產。
12天后,恆大一紙公告的嚴正聲明將二者矛盾推向公開化。其中,公告提及依法起訴廣發宜興支行濫用訴前保全的行為。“濫用”二字背後透露出的不滿,溢於言表。
然而,事件並未後續並未繼續發酵,而是以雙方“握手言和”結束了這場糾紛。
幾天後的7月22日,恆大和廣發銀行雙雙發佈聲明稱:長期以來,廣發銀行與恆大集團一直保持良好的業務合作關係。針對近期訴前財產保全民事裁定事宜,雙方經過充分溝通已妥善解決。
不過,雖掀起輿論風波的廣發銀行與恆大訴前財產保全事件最終以和解方式塵埃落定,但這僅是地產商和資本方之間利益發生衝突時的一個縮影。
在風調雨順時,你好我好大家好,房企可藉助財務槓桿衝規模。但一旦遇到環境突變,金融機構則最先把“傘”收回來,迅速切割風險。然而,銀根的收緊,進而引發羊羣效應,發生金融機構“擠兑”,波及企業平穩經營。
眼下,銀行作為債主,“追債”房企已不是新鮮事。例如,7月末,新華聯發佈涉及訴訟的公告。其內容涉及中信銀行銀川分行狀告新華聯,案由系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最終中信銀行獲得法院支持,涉及金額約3.52億元;8月,光大銀行、中國銀行狀告福晟集團,案由均系金融借款合同糾紛。
文章來源:進深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