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色多瑙河,編輯:小市妹
自6月以來,有近600家機構調研匯川技術,這已是公司第N次成為月度最受機構青睞的公司。
匯川技術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如此受機構青睞?
本文將從匯川技術的成長軌跡、當前業務佈局以及未來發展動能三個方面入手,來剖析這家公司未來的想象邊界。
【不斷走出舒適區】
2003年,在非典肆虐期間,一家從事變頻器生產銷售的創業公司悄然成立於中國深圳。
這家公司的來頭並不小,創始團隊30餘人中多數核心高管來自華為與艾默生,掌握着變頻相關的前沿技術。
以今天的眼光看是標準的技術創業。
可在當時那個工業自動化裝備被外資壟斷的年代,一家擁有單項技術的小公司避免不了要在夾縫中求生存。
面對嚴峻的生存考驗,匯川技術董事長朱興明斷然提出“讓矢量變頻平民化、大眾化”的口號,摒棄技術成熟的VF控制變頻器,以更高階的矢量變頻器殺入行業。
這一策略收到奇效。
短短三年間,匯川技術就在變頻行業中站穩了腳跟。2006-2008年,公司按銷售額計算的市場份額分別1.1%、1.6%和1.8%,在本土品牌中排名第二。
本可以小富即安了。
但此時,朱興明又向下一座山峯——伺服領域發起了衝擊。
2008年,看到單一變頻器業務的侷限後,朱興明親自撰文《中國自動化未來發展之路》,旗幟鮮明的提出:“只有綜合自動化產品才能長遠發展,以及伺服才是未來自動化核心產品”兩大觀點。
匯川技術隨後將伺服列為核心轉型業務。當時伺服領域面臨的形勢更嚴峻,國內份額最高的埃斯頓市佔率僅有1.6%,如何在這一領域突圍成了匯川技術成長史中的另一場硬仗。
匯川技術的突破點是“尋找外腦”。
當時,在面對自研產品上市反饋差的局面時,匯川技術靈活的聘用歐洲頂級專家來完善伺服產品的技術與功能,完善後的伺服產品,技術性能對標國際一流產品。
2013年前後,匯川技術伺服產品開始放量,市佔率也不斷提升,2018 年在國內市場市佔率10%,居內資第一。
在變頻與伺服兩大業務的共驅下,2013年,匯川技術總營收達到17.3億元,較2007年翻了10倍多。而且,當時,兩大領域的市佔率均高居內資第一。
本可以坐享其成了。
但,匯川技術接着擼起袖子幹了。2014年、2015年、2017年、2019年匯川技術相繼殺入機器人、電動汽車與軌道交通、智能製造、電梯大配套等市場規模更大的領域。
不斷開拓新領域,外界或許認為匯川技術“胃口大、不專注”,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我們看來:正是業務領域的不斷延伸才讓匯川技術實現了跨越式成長,也為公司的投資人創造了鉅額回報。
數據為證,2021年,匯川技術總收入為179.43億元,較2013年業務大規模延伸前翻了10倍多,而這百億增量近半數來自新業務。
同樣受益的還有公司的股東,自業務裂變的2013年至今,匯川技術股價翻了近10倍。
而這一切,源於匯川技術核心團隊不斷走出舒適區的開拓精神,以及基於客户需要什麼就做什麼的務實態度。
【“另類”波士頓矩陣】
1970年,波士頓諮詢公司創始人布魯斯·亨德森創立了有名的“波士頓矩陣”模型,用於分析大公司各業務的發展前景,沿用至今。
該模型利用代表市場引力與企業實力兩大指標,將企業的各大業務分為四個類別:金牛、明星、問題、瘦狗。
有意思的是,如果將匯川技術的五大業務(通用自動化、電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放進這個模型會發現:公司五大業務全部集中在左側,幾乎沒有問題類與瘦狗類業務。
按照收入構成,2021年匯川技術“通用自動化、電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的收入比例分別為50.06%、27.68%、16.68%、2.02%、3.13%。
我們按上述排序依次對各項業務歸類。
其一,收入佔公司半壁江山的通用自動化業務。該部分主要由“通用變頻器、通用伺服、PLC&HMI、電液伺服+伊士通”4個小領域構成。
按照銷售增速,這4個小領域過去的5年的平均收入增速分別為36.4%、73.7%、56.8%、14.9%。可以看出除“電液伺服+伊士通”外,其餘業務年均處於超過30%的高增長中。
按照市佔率,截至2021年,公司通用伺服系統市場份額突破16%,在中國市場首次超越外資品牌,獲得市場份額第一名;變頻器市場份額第三名,前面是ABB、西門子;PLC產品的份額相對弱一些。
考慮到PLC收入佔比較小,通用自動化業務可基本歸類於“明星”業務。
其二,電梯業務,該部分包含電梯一體機及貝思特兩塊,過去5年的平均銷售增速為42.4%,若拋去2019年並表貝斯特影響,增速應該在20%左右,屬於穩定增長型業務。
從市佔率的角度看,目前匯川技術接近50億元收入的電梯業務已經是全球第一梯隊的供應商。
不過考慮到,房地產市場進入存量時代,電梯業務未來的增量主要靠存量房及國際化,電梯業務進入到貢獻現金流的“金牛”業務。
其三,新能源汽車業務,該業務過去五年的平均增速為43.64%,增速主要受2018年及2019年政策退補影響,但2020年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爆發後,平均增速超過三位數。
市佔率方面,截至2021年,匯川技術累計銷售電機控制器超過100萬台,銷售電驅總成超過10萬台,是除特斯拉與比亞迪之外電控市佔率最高的第三方供應商。
考慮到新能源汽車巨大的增量空間,新能源業務放在“明星”業務再合適不過。
最後,工業機器人與軌交業務,這兩個業務過去五年的平均增速分別為88.9%、33.7%。
市佔率方面,截至2021年,公司城軌牽引市場佔有率位列行業第二;SCARA機器人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為14%,排第三名,為內資品牌第一名,工業機器人業務在2021年首次實現盈利。
這兩個業務同樣具有高銷售增速與高市佔率屬性,歸類於“明星”業務。
就這樣,由四大明星業務與一大金牛業構建了匯川技術魔幻的波士頓矩陣。
【百花齊放的前夕】
成立19年,匯川技術已經躍升為國內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龍頭,但在朱興明看來,公司尚不足以對國際巨頭形成威脅,距離代表中國智能製造的名片還有一段距離。
好在,匯川技術已對即將奔赴的詩與遠方構建了清晰的燈塔。
這些燈塔涉及:新能源汽車、控制器與軟件佔比、及國際化。
2018年初,朱總提出:到2023年,公司新能源汽車產品銷售額要佔到公司整體產品銷售額的1/2;工控自動化中控制加軟件的銷售額要佔到工業自動化產品銷售額的1/3;海外客户的銷售訂單額要佔到公司整體的1/4。
在後續的發展中,這些戰略有略微調整,比如最近公司要求未來三分之一的收入要來自海外等。
但整體來看,匯川技術在向上述三個燈塔穩步推進。
分模塊看:
新能源汽車業務方面,去年公司在該領域實現約30億元的收入,佔比不到17%,但過去兩年的平均增速超過120%,而且還處在加速階段(預計今年盈利)。
儘管該領域的前兩名為兩家整車企業,也不排除後續會有整車企業轉為自研,但該領域的市場空間足夠大,根據預測,該市場2025全球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10%的份額就是百億規模。
目前,匯川技術服務的客户不僅包括小鵬、理想等新勢力,廣汽、長城、奇瑞等傳統車企的訂單比例也在擴大,而且海外也有定點,預計22年底、23年開始有海外訂單的貢獻。當前,公司也在積極拓展海外TIER-1車企項目。
鑑於匯川技術過去多年對該領域的大力投入,已在成本、質量、安全方面建立了全球一流標準,伴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升與客户合作車型的放量,該業務未來三年內營收有望破百億(年複合增速150%)。
控制加軟件方面,去年公司實現營收7.65億元,佔自動化事業部比例僅為8.5%,該領域技術難度較大,過去都是外資壟斷,不過匯川技術過去數年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該業務過去兩年的平均增速高達90%。
未來,在公司工業自動化整體方案,尤其是數字化的大範圍應用帶動下,該領域將大概率維持高增速。
國際化方面,據統計,中國市場僅佔全球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的1/4,要打開更高的天花板,匯川技術必須要去更廣闊的的國際市場。
匯川技術已將今年定義為公司國際化元年,2021年公司來自海外市場的收入佔比僅為5%,主要來自東南亞、南亞等地。
鑑於公司在國內自動化行業積累的豐富服務經驗以及與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關係,這將會是匯川技術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除了上述三個清晰的指標,在“雙碳節能與智能製造”大趨勢下,能源管理與智能化將再次為匯川技術貢獻成長動能,公司已將兩項業務規劃為未來2-3年的重點投入領域。
整體來看,匯川技術正處在百花齊放的前夕。
而公司過去兩年,在面對疫情與缺芯及原材料漲價的多重考驗時,通過“保交付、擴產能、重投入”等手段順利度過難關,這再次驗證了公司強大的α能力。
當2018年,匯川技術市值突破300億元,市場認為公司50倍的估值太貴,匯川技術通過三年的高速成長,市值翻了四倍多。
站在當下節點,匯川技術的PE仍然超過45倍,在多個歷史性機遇的加持下,未來3年,公司市值又會翻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