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16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佈上調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25個基點到0.25%至0.5%之間。同時,美聯儲預計將在接下來的貨幣政策會議上開始減持美國國債、機構債和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並開啓縮減資產負債表進程。
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對我國經濟金融運行將產生怎樣影響,我國貨幣政策如何應對等系列問題,備受市場關注。
加息利空已提前消化
對於此次加息,市場早有預期,且利空已提前消化。“靴子”落地後,市場普遍走高。截至當地時間16日收盤,道瓊斯指數上漲1.55%、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2.24%、納斯達克指數漲3.77%。此外,10年期國債利率從2.160%上方漲至2.192%。大宗商品方面,黃金期貨和國際油價均下跌後反彈。
“美國2月份CPI同比增長7.9%,核心CPI同比增長6.4%,為近40年來最高水平,也是美國CPI同比增速連續第10個月超過5%。在通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市場對美聯儲採取加息舉措並通過調整資產負債表來對抗通脹,幫助美國經濟實現長期增長已經形成了充分預期。”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因此美聯儲此次加息對市場影響整體呈現温和。
“美聯儲本次加息符合預期,市場已提前消化,目前尚未對金融環境和實體經濟構成實質性壓力。同時,美聯儲本次會議調低了經濟預測,一定程度上紓緩了市場對美聯儲過快收緊政策的擔憂。”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此次美聯儲會議基本明確了年內加息與縮表路線,政策不確定性有所消除,因此對資本市場短期影響不大。
資本不會大規模外流
近一年來,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對我國的影響備受各方關注。專家認為,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沒有搞“大水漫灌”,而是搞好跨週期設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穩固,金融體系自主性和穩定性增強,人民幣匯率預期平穩。總的來看,發達經濟體政策調整對我國影響相對有限。
“本輪美聯儲加息對我國經濟與金融運行影響不大。”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後成如此判斷,依據有兩點:第一,本輪美聯儲加息週期是一個弱週期,一方面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最高點預計不會超過2.25%,另一方面加息次數大概率不會超過8次。第二,我國貨幣政策始終“以我為主”,在海外經濟體大幅寬鬆時,我國始終保持政策定力;同樣,在海外經濟貨幣政策收縮期間,我國貨幣政策大概率繼續保持定力。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從匯率看,加息有助於美元匯率走強,人民幣匯率面臨貶值壓力,但美元走強提高美元實際購買力,穩定美國居民購買力水平,將增加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從利率看,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可能壓縮中美利差,增加資本外流壓力,但考慮到目前中美利差仍維持在適宜區間,我國經濟總體韌性較強,堅持常規貨幣政策,對國際資本具有較強吸引力,因而出現大規模資本外流的可能性較小;從資本市場看,美聯儲加息以及由此導致的美元指數走強,增加美國市場對資本的吸引力,將導致資本回流。不過,我國股票、債券市場外資持有佔比較低,面臨的壓力預計將相對有限。
“一般來説,美聯儲加息、縮表,中美利差收窄,將在一定程度上擠壓國內政策寬鬆空間。但從目前國內外環境看,國內政策靠前發力,經濟有望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快補齊監管制度短板,有效防範化解風險,推動金融業規範和高質量發展。因此,即便美聯儲加息的‘靴子’落地,歐美金融資產仍面臨高估值與高通脹等壓力,人民幣資產有望成為全球資金‘避風港’。”周茂華説。
主動應對提前展開佈局
儘管預期已有所消化,但美聯儲加息進程對全球市場帶來的外溢效應還是不容忽視,特別是對新興市場國家而言,美元走強將導致新興市場面臨外債成本高企和資本外流壓力加大的風險。
“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對我國影響總體有限,但並不意味着完全沒有影響。比如説,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後流動性迴流美國,有可能導致我國流動性被動收緊,需要國內增加流動性投放。”婁飛鵬表示,我國在密切關注的同時應做好自己的事情,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貨幣政策制定需要更多關注國內經濟形勢,“以我為主”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繼續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
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逐步增強,“以我為主”的調節能力不斷鞏固,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守幣值穩定。這既避免了嚴重通貨膨脹干擾經濟增長,又使得我國經濟在遇到下行壓力時,有條件有空間採取適當措施及時應對。
“當前‘以我為主’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可進一步加強前瞻性運作,提前展開佈局。”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認為,貨幣政策仍需通過擴大逆回購力度、超額續做中期借貸便利等總量型操作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面向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先進製造業、碳減排等領域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仍可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以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與效果;提供利息更低、期限更長的消費信貸,合理調節對購房按揭貸款與優質房企信貸的監管要求,擴大居民信貸增長,也是一項較為合適且緊迫的政策選擇。同時,降低企業直接融資難度,維護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的平穩運行,提振市場投資信心,也是當前一項重要任務。(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