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中國證券報》6日刊發文章《專項債資金加快使用 “準財政”工具接續發力》。文章稱,發行高峯期過後,專項債工作重點正從“發”轉向“用”。當前,中央和地方力促專項債資金及時用到項目建設上,促進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未來一段時間,政策性、開發性金融等“準財政”工具有望接續發力。分析人士認為,下半年加大投資力度有保障,穩住宏觀經濟大盤信心足。
今年用於項目建設的新增專項債額度基本發行完畢。Wind數據顯示,6月份地方債發行總額達1.93萬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約1.37萬億元。加上之前發行的新增專項債2.03萬億元,今年前6個月新增專項債發行總額約3.4萬億元。
“這意味着今年3.65萬億元新增專項債中,扣除留待使用的2000億元額度用於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之外,其餘額度基本完成發行。”國盛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楊業偉稱,接下來的兩個月,專項債工作的重點將從“發”轉向“用”,促進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國家發改委近日召開會議強調,做好專項債券項目準備工作,加強專項債券項目前期工作,依法合規加快推進項目前置要素條件工作,確保專項債券發行後及時投入項目建設,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地方層面也正加緊推進專項債資金落地事宜。比如,浙江省財政廳明確,加大對水利、水電、光伏、風能及配套的蓄能儲能工程建設投資力度,支持消費相關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又如,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建立了專項債券資金使用情況月通報制度,及時提醒督促資金支出進度慢的單位,保證支出進度,同時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綜合評估分析並着力解決專項債券資金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切實提升資金使用績效。
(圖片説明)資料圖,新華社發
國家發改委近日召開會議要求,各級發展改革部門要突出工作重點,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分析人士指出,隨着債券資金加快使用,其對經濟建設的推動作用將持續顯現。同時,“準財政”工具有望接續發力,保障下半年投資強度,進一步促進經濟加快恢復。
財政部近日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謀劃增量政策工具,靠前安排、加快節奏、適時加力。
關於增量政策工具,有觀點認為,後續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相關方面可能會考慮提前下達部分明年的專項債額度。華泰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繼強表示,是否有必要增發地方債的關鍵因素仍是經濟恢復情況,7月份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察期。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認為,宏觀調控工具並不侷限於專項債、降準降息等。例如,2014年我國創設了抵押補充貸款(PSL),2015年成立了專項建設基金,2020年推出了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分別是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
具有增量政策工具性質的“準財政”工具已於近期出台。6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元,用於補充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但不超過全部資本金的50%,或為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
“此次推出的‘準財政’工具與此前設立的專項建設基金有些相似。”楊業偉預計,3000億元資金可直接拉昇基建投資增速1.5個百分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