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萍(虎嗅Pro) 、珍珍
距離2016年紐交所上市時隔4年後,中通快遞再一次登陸資本市場。
9月29日早上9:30,中通快遞(以下簡稱“中通”)在港交所正式掛牌,股票代碼“2057”,開盤價為244港元,較定價218港元高開11.93%,獲6.69倍認購,盤前成交1.68億港元。中通在港二次上市總計新發行4500萬股A類普通股,募集總額約98.1億港元,市值超2000億港元。
截至9月29日晚21點結稿前,美股(271億美元)與港股(2020億港元)合計總市值為3624億元人民幣,逼近順豐3644億元人民幣。
這次因疫情的原因,中通採取的是線上雲敲鑼,上市儀式則是放在了位於上海青浦區的中通快遞集團新1號樓三層報告廳內。
而此次中通在港上市也是繼小米、美團、阿里、京東之後,第五家以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的企業,同時也成為第一家在美國、香港兩地上市的快遞企業,也是港股物流板塊市值最大的企業。
相較於順豐而言,在大多人對快遞企業的認知當中,對於中通了解並不多,甚至只知道它是阿里投資過的通達百系中的一家快遞企業,但這些都不重要。在過去的12個月裏,中通全網近50萬人為中國消費者配送了超過148億件包裹,如果把這些包裹排成隊,可以繞地球105圈。
另外招股書顯示,中通2017財年至2019財年總收益年複合增長率為19.18%,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為21.54%。
從中通的業績與營收方面看,無論怎麼樣,它的表現都不差,包括這次上市,資本市場表現也不負外界及中通人的厚望。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次的資本加碼,有望助力中通快遞進一步夯實行業優勢地位,在今後的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關於中通二次上市這個事,也可以看虎嗅此前在《中通二次上市,沒你想的那麼簡單》一文中的分析。
就本次募資的金額來説,主要用於4個板塊,約50%用於基礎設施和產能開發(購置土地、車輛、分揀設備等);約25%用於賦能網絡合作夥伴及增強網絡穩定性;約15%用於投資物流生態系統(包括倉儲、貨運代理、零擔貨運、冷鏈物流等);約10%用於一般公司用途。
3個小細節
實際上,在29日敲鑼現場有三個小細節,也很值得關注。
第一、中通快遞董事長賴梅松西裝的領結與2016年中通在紐交所上市敲鑼時所帶的是同一條,這裏反映出,具有很強的商業思維的賴梅松,在生活中也是一位比較樸實、從一而終的人,這樣的人,投資方應該是比較青睞的。
另外,如果和賴梅松接觸比較多,你也會發現他比較喜歡穿老北京布鞋,與他接觸比較多的工作夥伴認為這與他本人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有關,環境造就人,他具有很強的吃苦耐勞精神。
第二、本次敲鑼人員全部來自基層,如疫情期間冒疫奔忙的快遞小哥、加盟中通多年的合作伙伴、幫助農民脱貧致富的電商客户以及各崗位一線員工代表。除了成果分享外,這也釋放出一個信號,就是中通對基層人員、加盟網點的越加重視,金錢之外人心最重要,2020年這場仗,大家要一起上,這個新的開始,要大家一起創造。
賴梅松在現場也表示,10位中通家人和平台夥伴共同敲響了港交所的上市銅鑼,“我們迎來了一個新的重要里程碑”。18年來,中通從追隨追趕到領先,今天中通將把握從領先優勢到絕對優勢和生態優勢的新機遇,用好資源,做好協同,搶佔時機,用效率、效益去成就客户,照顧好員工,守護和平衡好股東和各方利益,再創中通新輝煌!
此外,本次二次上市募資的錢,約25%會用於賦能網絡合作夥伴及增強網絡穩定性。
第三、本次中通在港交所的股票代碼是“2057”,也頗有寓意。賴梅松介紹,20代表 2020 年,57正好是中通成立第一天的業務量,這既是兩個新起點的碰撞,也開啓了中通新的征程。
中通成立於2002年,是通達百系快遞企業中成立最晚的一家,成立當天首日單量如賴梅松所説僅57票,發展至今,日均單量已達5000萬票。
而且,自2016年在紐交所上市以來,中通以價換量,業務量突飛猛進,連續4年穩坐快遞行業市佔率第一寶座,截至2020年Q2業務量市佔率為21.5%,是國內首家市佔率超20%的快遞企業。這也是中通二次在港上市的底氣來源。
以價換量
底氣歸底氣,快遞行業競爭在加劇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自2019下半年以來,中低端快遞行業競爭就有加劇跡象,尤其是2020年表現尤為明顯。前有順豐加速下沉電商件快遞市場,後有京東物流旗下加盟製品牌眾郵快遞與背景極硬的加盟制快遞企業極兔速遞。中通身在其中也要經得起洗禮。
所以,面對市場競爭加劇,中通如何穩定市場份額以及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這是接下來最為關鍵的一步。
這一步要怎麼走?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業務量還是佔據主導位置,存量市場競爭加劇增加空間壓縮,那就增量市場來加碼,快遞企業們都心知肚明,這一點中通心裏也非常清楚。
隨着快遞行業競爭加劇,加盟制快遞企業為了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不得不加入價格戰中,加大對加盟商補貼,增強網點的攬件派件的積極性,以此形成規模效應。
目前來看,中通在價格戰中受益匪淺,其快遞業務量增速持續跑贏行業均值,市場份額逐漸擴大。
儘管中通一季度受疫情衝擊,其業務量僅同比微增4.9%,但依然跑贏行業均值1.7個百分點。隨着國內疫情持續向好,中通復工復產穩定推進,在Q2實現業務量為46.0億件,同比增長47.9%,超出行業均值11.1個百分點,儘管2020年兩季度均跑贏行業增速,但差距與2018年和2019年相比有所收窄。
2016年以來,中通業務量增速持續在行業平均增速之上,這就意味着中通的業務量市場份額是同比提升的,截至2020年Q2末,中通的業務量市佔率達到21.5%。
但市場份額提升的背後是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的。中通在價格戰中,雖然獲得了市場份額的提升,但是單票收入因此進入下滑通道。
從中通2015-2020Q2的營收增速和業務量增速比較,除了2016年,中通的營收增速以60.8%的數據高於52.5%的業務量增速,其他報告期內一直低於業務量增速,這主要是中通單票收入在2017年起持續下滑。
如下圖所示,除了2016年,中通的單票收入同比上漲,其他時間均處於下滑趨勢,且下滑幅度逐漸擴大,尤其是2020年以來,中通單票收入下滑幅度超過20%,這反映了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價格戰也愈發嚴峻,意味着中通在價格戰中的犧牲的利潤也越來越多。
單票收入下降幅度大於單票成本下降幅度,導致單票毛利潤進入下滑通道。
雖然資本持續投入帶來規模效益不斷顯現,使中通單票成本不斷降低,從207年的1.16元下降至2020Q2的0.71元,下降了0.45;而單票收入從1.96元下降至1.21元,下降了0.75元,最終導致這期間的單票毛利潤下滑0.3元。
這也説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通採取以價換量,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卻削弱了盈利能力。
中通的盈利能力逐漸被削弱,而擴大市場份額需要更多的資本投入,所以中通上市融資也是必然結果。
截至2020年Q2末,中通在手資金(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投資)總計137億元,在2020年上半年的資本開支達到39.87億元,佔總資金的29%。
以利潤換增量
快遞行業馬太效應顯著,導致資本資金加速向頭部企業聚合,頭部競爭愈發激烈。在2020年Q2,快遞行業CR6提升至85.2%,行業集中度進一步增強(其他中包含順豐)。由此可見,激烈的價格戰,將加快行業進入洗牌階段,加速中小快遞企業出清,馬太效應愈發明顯。
尤其是電商行業紅利期已過,驅動快遞行業從增量時代切換至存量時代,存量份額的競爭更加嚴峻,任何一家企業快於行業的增速都勢必伴隨着另外一家企業的份額下降。為了搶奪存量市場份額,各快遞企業需要不斷進行資本投入。
9月16日中通公佈了今年重點發展的兩大業務板塊,一個是聚焦高端市場的“星聯航空”,一個是進入冷鏈市場,企圖來挖掘目前中通快遞主業務之外的市場來補己,提高增量業務量。
然而,這兩大業務對於中通而言,是比較陌生的,還需要長時間探索與路要走。對比同為民營快遞企業的順豐與圓通,中通處於比較弱勢的一方,星聯航空並不擁有貨運機,而是採用與航司合作的模式,輕資產運營,對飛機沒有管理權和運營權。順豐(59架)與圓通(12架)都有屬於自己的貨運,擁有運營與管理權。
再者,冷鏈物流方面,中通冷鏈全國擁有1000多台冷鏈車輛,藉助1300條星聯航線與81個自營快遞分撥中心共同支撐起的冷鏈核心產銷地幹線運輸網絡,可覆蓋近300個城市。還有一個相對成熟的生鮮產品“優鮮送”。
虎嗅曾報道,韻達、圓通、順豐、京東物流等都已在冷鏈物流早有所佈局,其中,順豐與京東物流直營管控優勢較為突出,發展強勢(尤其是醫藥冷鏈方面),去年還上榜中國冷鏈物流百強名單,分別獲得第一第二的成績(發展細節在此就不多介紹了)。中通冷鏈想要趕超同行恐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
另外,中通自己也開了一家中通傳媒子公司,這家公司裏有一塊業務是用於直播的,也就是説中通自己現在也在直播這件事上摸索前行,通過直播為自己引流,擴大增量市場。目前效果如何,還未得知。
眼前來看,快遞行業價格戰激烈,並沒有退卻之勢,中通採取“以價換量”、“開拓新業務”的策略以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這背後是以犧牲利潤為代價,此次在港二次上市背後,説實話,也是中通與資本市場的一次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