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焦點訪談:關鍵五年!中國將會如何發展下去?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財經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中國未來5年乃至15年如何發展擘畫了壯闊藍圖。全會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那麼,在新的發展階段,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哪些新佈局、新目標、新部署?中國又將迎來怎樣的新轉變呢?

“十四五”位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這五年將是中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非常關鍵的五年,中國也將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有了新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應調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在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歷史關頭,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為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除了確立發展理念、方向思路,規劃《建議》還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發展的重點任務,並從12個方面作出了新部署。這其中,創新被放在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被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在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當今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正在引發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而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核心等方面的短板正在制約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以創新驅動現代產業體系是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速度明顯加快,並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改變產業發展模式。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並強調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新發展階段需要新發展格局。規劃《建議》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戰略部署,明確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點。

近年來,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外部環境帶給我們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大,而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接近100萬億元的經濟總量、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等為推動國內大循環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實,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十三五”以來,我國消費市場規模不斷壯大,居民的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但是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鏈條中仍然存在一些堵點和短板。為此,規劃《建議》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規劃《建議》的另一個亮點是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上。隨着脱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下一步如何做好“三農”工作有了明確的方向。

新發展階段面臨新機遇新挑戰。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再一次讓人們看到發展中的風險和挑戰。規劃《建議》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在12個方面的新部署中,無論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綠色發展,還是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新發展理念始終貫穿其中。為了進一步破除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規劃《建議》還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邁向“十四五”,我們既要看清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也要把握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並在此基礎上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九萬里風鵬正舉”,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勝利在望,第二個百年奮鬥征程即將開始之際,唯有接續奮鬥,才能續寫新的發展奇蹟。

欄目主編:秦紅 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蔚

來源:作者:央視網 康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