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IPO超500家,哪些券商投行“賺嗨”了?
2021年即將落下帷幕,這一年裏,科創板註冊制穩步實施,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試點平穩推進,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設立並開市運行,註冊制從局部向全市場邁進。而一年內新增上市公司數量逾500家,也令保薦機構迎來IPO盛宴。
第一財經記者據Wind統計,截至12月26日,年內A股共有515只新股上市,募資總額5325.67億元,較2020年全年的約430只新股、近4700億元募資額進一步擴大。
515只新股中,逾七成以註冊制方式發行,其中包括新增科創板企業157家、創業板196家、北交所41家。
投行業務增量由此湧現。Wind數據顯示,獨立保薦方面,年內至今,19家券商保薦企業數量超10家。中信證券保薦59家排在首位,中信建投(39家)、海通證券(33家)、民生證券(29家)、華泰聯合(26家)等進入前十。
圍繞IPO,“一查就撤”“批量撤單”也成為年內焦點。輔導企業的終止撤回,或令部分中小券商投行“顆粒無收”。
龍頭優勢依舊,新鋭闖入前十
515只新股保薦,龍頭券商仍佔據絕對優勢。
中信證券保薦59家排在首位,中信建投39家、海通證券33家,與之位居前三。上述3家券商累計保薦企業數量131家,拿下25%的市場份額。
保薦數量緊隨其後的是:民生證券(29家)、華泰聯合(26家)、安信證券(20家)、招商證券(18家)、國金證券(18家)、中金公司(17家)、長江承銷保薦(17家)、國泰君安(17家)、國信證券(17家)。
IPO保薦數量在10~15家的有:國元證券(14家)、申萬宏源承銷保薦(11家)、中原證券(11家)、東興證券(11家)、光大證券(11家)、興業證券(10家)、東方投行(10家)。
此外,浙商證券、中泰證券、西部證券、東北證券等保薦數量都在5家以上。
拿“IPO大單”方面,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優勢突出。
截至12月26日,年內上市新股募資總額前三名是中國電信、三峽能源、百濟神州。其中,中國電信募資總額479.04億元,由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聯合保薦;三峽能源由中信證券保薦;百濟神州由中金公司、高盛高華聯合保薦。
滬農商行、和輝光電、時代電氣、大全能源等募資總額也進入年內前十。整體來看,前十大IPO,中信證券獨立保薦4家,中金公司獨立保薦2家、聯合保薦2家,東方投行獨立保薦1家。此外,中信建投、海通證券、國泰君安、高盛高華均拿下1單聯合保薦。
而從首發承銷收入來看,據Wind數據,截至12月26日,有統計數據的69家券商合計實現269.84億元首發承銷收入。
“三中一華”是賺錢大户,中信證券首發承銷收入36.25億元,是目前年內唯一一家該項收入逾30億元的券商。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分別錄得20.44億元、20.28億元首發承銷收入。
華泰聯合、海通證券、民生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國金證券的首發承銷收入也在10億元以上。
市場份額上,中信證券一家就拿下13.43%份額,包括其在內,上述9家券商包攬了近六成的總份額。
上述頭部機構之後,首發承銷收入在5億~9億元區間的有8家,國信證券(8.61億元)、安信證券(7.88億元)、國元證券(7.03億元)等在內。
值得一提的是,幾家券商(承銷保薦)子公司首發承銷收入排名前列,申萬宏源承銷保薦吸金5.74億元,東方投行5.22億、長江承銷保薦4.84億元。
而一批中小投行首發承銷收入處於劣勢。上述時段內,有19家券商該項收入尚不足億元,銀河證券、太平洋證券、信達證券等在列。
中型券商借註冊制東風
借註冊制東風,多家中型券商和券商承銷保薦子公司衝出重圍,保薦企業數量大幅增加。
民生證券拿下29單IPO保薦資格,排在第四位,領先華泰聯合、安信證券等。
其中,創業板14家、科創板11家、北交所1家,共計26家,佔其保薦家數的89%。另有滬市主板1家、深市主板2家。募資總額逾10億元的是新鋭股份、皓元醫藥、安旭生物3單。
長江承銷保薦作為中介機構服務的17家,近九成登陸註冊制板塊。其中,創業板10家、科創板4家、北交所1家。整體來看,17家企業中,多數募資總額在6億元以下,登陸北交所的華陽變速募資總額僅1.43億元。
對券商投行而言,年內的另一大業務機遇來自北交所。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北交所共有82家上市企業,41家為年內上市。
而從首批上市企業情況來看,記者據北交所網站統計,首批81家企業(其中包括從新三板精選層平移的71家),由37家券商投行(子公司)保薦。
中信建投拿下12單排在首位,涉及科達自控、錦好醫療等項目;安信證券(7家)、申萬宏源承銷保薦(6家)、開源證券(5家)、中信證券(4家)、東北證券(4家)、長江證券承銷保薦(3家)、中泰證券(3家),也均是業務大户。
上述8家券商合計保薦企業數量43家,佔比逾五成。此外,東吳證券、天風證券、銀河證券等均參與了首批企業的保薦。
“撤材料”成關鍵詞
隨着新股發行向註冊制時代邁進,從事投行業務,券商須真正走向“歸位盡責”。
年內,IPO撤材料、“帶病闖關”等成為監管重點關注的問題。
從創業板註冊制項目情況來看,記者據深交所網站統計發現,年內至今,96家擬IPO企業因“撤回”而終止審查。
撤材料企業背後的保薦機構有哪些?中信證券、民生證券、國信證券各有7單,華泰聯合、招商證券各有6單,國金證券、中信建投均為5單,東興證券、東吳證券均為4單。
萬和證券年內有5單創業板註冊制項目,有3單撤材料。據深交所網站,其保薦的真美股份、樂的美、潤科生物3家擬創業板企業均於年內撤回上市申請。佳奇科技因IPO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於10月終止註冊。
東海證券年內保薦的3單創業板IPO項目,2單撤材料。
輔導企業撤材料,還可能令部分券商今年的創業板IPO業務“顆粒無收”。
資料顯示,年內,國盛證券保薦的迴音必、紅塔證券保薦的鐘恆新材、華金證券保薦的中成發展,均終止(撤回),而這些項目是上述機構年內唯一一單創業板IPO項目。
針對投行項目撤否率高等問題,今年,對中介機構的從嚴監管升級。
證監會7月9日發佈《關於註冊制下督促證券公司從事投行業務歸位盡責的指導意見》並表示,將對投行項目撤否率高、公司債券違約率高、執業質量低、市場反映問題多的證券公司,開展專項檢查;建立內控部門對業務人員的質量評價機制,嚴禁業務人員薪酬與項目收入直接掛鈎。
“擴大現場檢查和督導面,堅持‘申報即擔責’的原則,對於收到現場檢查或督導通知後撤回的項目,應依法組織核查,堅決杜絕帶病闖關的行為。”上述指導意見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