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項夢曦
近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一路走低。在7月底跌至歷史低點不到幾周後,本週美債收益率再次刷新歷史紀錄。最大的波動出現在本週二盤中,該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跌0.05個百分點,至0.52%,創下除3月疫情暴發以來的歷史最低點位。5年期美債則在盤中觸及0.189%,在負收益深淵的邊緣搖搖欲墜,並創歷史紀錄以來新低。3年期和7年期美債收益率也同步下跌,收於今年內低點。
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近期美國經濟復甦勢頭減弱,是引爆債市的主因。疫情反撲下美國失業率反彈,財政刺激政策遲遲難以落地以及對於美聯儲進一步寬鬆的預期,都加劇了人們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悲觀看法。隨着市場避險情緒的持續高漲,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轉向國債、黃金等避險資產,推動資產價格迅速走高。荷蘭國際集團(ING)表示,如果週末美國的非農數據低於預期,可能再次引發對避險資產的購買熱潮,致使美債收益率進一步下跌。
疫情反撲打斷經濟重啓
美國7月就業數據不及預期
眼下在疫情的強勢反撲下,美國經濟已經重新亮起紅燈,美債收益率也隨之跌回低谷。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6日,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已超過490萬例,疫情在美國中西部州迅速擴散,密蘇里州、威斯康星州和伊利諾伊州先後發出了有關新冠肺炎患者住院人數激增的警告。不僅如此,此前疫情已經維持在穩定狀態的美國東北部多州,如新澤西州、羅德蘭島和馬薩諸塞州等,也都出現確診病例增加的趨勢。
隨着疫情的日益嚴峻,美國多州的經濟重啓計劃面臨“急剎車”,民眾被迫再度離開工作崗位,打擊了就業市場,這對本已脆弱的經濟造成了二度傷害。當地時間8月5日,有着“小非農”之稱的美國安德普翰(ADP)就業報告出爐,數據顯示,美國7月僅錄得新增就業人口16.7萬人,遠低於預期的150萬人。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瓦拉克(Ronnie Walaker)在報告中指出:“高頻數據(包括信用卡支出、在線求職,以及步行和車輛交通數據)綜合分析顯示,美國勞動力市場陷入停滯狀態,主要歸因於新冠肺炎疫情進程的惡化。自6月下旬以來,受新冠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的一些州,再次推行封鎖舉措,導致工廠活動大規模減少。因擔心疫情蔓延,其他州也不敢貿然行動,只好把經濟重啓暫時放在一邊。”德意志銀行美國高級經濟學家萊恩(Brett Ryan)也指出:“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回暖已經發生逆轉。7月就業人數可能會是負數。”
雖然復工復產在5月、6月曾帶來了美國就業市場的大幅增長,但這仍不足以彌補3月至4月就業市場惡化帶來的巨大缺口,截至6月末,美國就業市場仍有1970萬個崗位缺口。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下就業增長再度放緩,無疑將為經濟復甦帶來巨大壓力。
財政刺激計劃懸而未決
美聯儲進一步寬鬆預期上升
此外,新一輪財政刺激計劃遲遲難以落地,也讓美國經濟前景充滿了陰霾。目前美國國會兩黨在經濟刺激方案的達成上仍有分歧。週三,共和黨與民主黨又進行了一輪激烈的談判,雖然雙方表示力爭本週達成共識,但兩黨談判代表在關鍵問題上依然僵持不下。由於擔心美國財政赤字規模進一步飆升,共和黨提出的刺激方案金額遠低於民主黨。但在民主黨看來,共和黨方案金額太低且沒有考慮到針對州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救助。白宮幕僚長梅多斯(Mark Meadows)週三表示,在民主黨與共和黨最終願意妥協的事項上,雙方還存在“以萬億美元計”的分歧。
InCapital首席市場策略師利瑞(Patrick Leary)表示,“疫情持續蔓延,新一輪財政刺激計劃又遲遲難以敲定,美國經濟復甦前景面臨越來越強的不確定性。這將助推避險情緒持續增強,打壓美債收益率。” 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先鋒領航(Vanguard)外匯策略師馬賽厄斯(Anne Mathias)也表示,目前美國市場上存在一個“好消息空白”,令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樂觀情緒暫時有所減弱。她預計,在美聯儲9月份政策會議前,美國國債走高的趨勢將進一步持續下去。
與此同時,市場預計美國財政政策僵局可能會迫使美聯儲採取更多行動,這種猜測加劇了美債收益率的下滑。儘管美聯儲已多次表態不會實施負利率政策,但部分華爾街分析師仍堅持認為在經濟復甦受挫下,未來美國邁入負利率的可能性極大。全球資產管理公司古根海姆(Guggenheim Partners)本週表示,即使美聯儲不開始負利率政策,但市場也可能接過任務並推動利率破零。事實上,聯邦基金期貨的市場數據顯示,5月間,合約價格第一次開始包含了負利率的成分,但是之後又變回為正利率,可是到了6月份,市場再度發出了明年春季就可能出現負利率的信號。如果這一信號準確,那麼從2021年5月開始,美國基準利率可能會跌至略低於零的水平。
實行負利率,就意味着美債收益率直接跌至負值,且常態化,而所有美債持有者或將要為持有美債轉向美國貼付費用。德意志銀行在最新發表的《2020下半年全球經濟風險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在新冠疫情危機中恢復後,美國國債是否還會有大量投資者買單,這可能是接下來市場的重要風險之一。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