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賣、減持窘境頻現 銀行股權緣何不香了

從前幾年的“香餑餑”到如今無人問津的“燙手山芋”,越來越多的銀行股權因拍賣無果,進入了週期較長的“變賣”階段。8月3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阿里司法拍賣平台不完全統計發現,開年至今,已有93筆銀行股權因接連拍賣失敗遭遇了“變賣”,雖然進入“變賣”的銀行股權競買“門檻”低,但上述股權中僅有12筆成交,“流拍”更是成為了常態。另在銀行資產質量下滑,股東長期持有意願不足的情況下,銀行股也迎來尷尬時刻,頻遭投資者減持。

變賣、減持窘境頻現 銀行股權緣何不香了

拍賣失敗淪為“變賣”

在阿里司法拍賣平台上,已經有逾12015起銀行股權進行了拍賣,其中近900起銀行股權進行到“變賣”階段。從時間節點來看,僅2015年初至今遭遇“變賣”的銀行股權就達到879起,佔比超九成,2017年、2018年、2019年這三年來,被“變賣”的銀行股權數量直線上升,分別為54起、304起、398起。

時間進入2020年,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開年至今,已有93筆銀行股權因拍賣失敗進入了“變賣”階段。從標的信息來看,這些銀行多以城、農商行居多,標的金額大多在20萬元—1500萬元不等。“變賣”標的的主體有企業持有的銀行股權,也有自然人持有的銀行股權。

北京商報記者從阿里司法拍賣平台相關人士處瞭解到,一般情況下,拍賣流程主要有三個階段,分別為首次拍賣、第二次拍賣和“變賣”,首次拍賣失敗後轉入二次拍賣,如果二次拍賣仍失敗,則該標的會轉入“變賣”階段。如果“變賣”失敗就要視處置方的決定,如果要求再次拍賣,則重新進入拍賣流程的三個階段,拍賣價位均由處置方決定。

從時間跨度來看,“變賣”與首次拍賣、第二次拍賣的週期有較大差距,首次拍賣和第二拍賣的競價週期大多為一天,而“變賣”的週期則長達60天。

對銀行股權頻上“變賣”台,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分析認為,阿里司法拍賣平台上的銀行股權拍賣,是因為銀行的股東出現債務危機而被迫拍賣和轉讓,銀行股權“變賣”更多是其股東出現了債務問題,股權比例均比較小,通常不會對銀行產生實質影響。

低價打折難覓“接盤俠”

以往,銀行股權的司法拍賣往往會出現關注者眾多而出價者寥寥的情況,因此一拍、二拍過程中的流拍現象屢屢出現。進入變賣程序後,標的價格通常會大幅縮水,較評估價打近半折的標的不在少數。按理來説,進入“變賣”的銀行股權,競買“門檻”低,處置應該更加容易,但北京商報記者卻注意到,即使到了週期較長的“變賣”階段,銀行股權的成交率依舊很低。

上述93筆被“變賣”的銀行股權中,僅有12筆股權成功交易,另有8筆被中止,3筆被撤回。諸如7月24日,一家公司名下持有的浙江民泰商業銀行3613萬股股權完成了“變賣”,這筆股權的評估價格在1.01億元左右,“變賣”價格較評估價格大幅“跳水”,為5666萬元打了近半折,雖然經歷了13408次圍觀,95人設置提醒,但該筆股權最終因無人報名而“變賣”失敗。

更早之前的6月29日,一自然人持有的安徽金寨農商行278.34萬股股權,評估價為426.41萬元,起拍價為289.96萬元,最終也因無人問津而“變賣”失敗。

在即將開拍的股權中,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九江銀行數次流拍的大額股權也將進入“變賣”階段,為了加快處置進度,法院對合計1.36億股的九江銀行股權進行了“打散”,共拆分成5份,分別為1224萬股、4215萬股、3860萬股、2785萬股、1523萬股進行“變賣”,對應股權分別為0.51%、1.75%、1.6%、1.16%、0.63%。此次“變賣”價格總計約10.17億元,較此前市場評估價12.93億元出現“縮水”。

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看來,近幾年,銀行的股東合規性要求比較嚴格,例如,不能擁有兩家以上的銀行和保險類的股權,在嚴監管重壓下,銀行股權“流拍”已經成為常態,另外,在目前中小銀行整體估值偏低的情況下,很多投資者對銀行股權興趣度低。而“流拍”也顯示出投資者對這些銀行股權價值的不認可。於百程認為可能有多方面原因,據他介紹,首先是價格不合適,其次是拍賣的股權多數比較小,只能財務投資,真正想要銀行股權的機構並不感興趣;還有宣傳不夠,司法拍賣平台上股權投資者少,股權並不像房產那樣標準化,所以更難被一般投資人接受。

銀行股也遭投資者“用腳投票”

除中小銀行股權在拍賣台上頻遭“冷遇”,部分上市銀行股份也遭遇投資者減持。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在今年二季度對銀行股的持股倉位繼續下滑,其中,農業銀行、民生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等銀行遭減持的銀行股數均超2億股。二季度公募基金減倉最多的10家上市公司中,銀行股佔了一半。

中信證券研究報告認為,二季度公募持倉銀行股進一步降至歷史次低水平,全部公募基金和主動型基金重倉持股中銀行股佔比分別為4.1%、2.3%,較一季度下降2.2個百分點、1.3個百分點。總體而言,銀行讓利及資產質量方面的市場悲觀情緒,是二季度銀行持倉降至歷史次低點的主要原因。

除公募基金減持外,亦有股東降低持股比例。交通銀行7月16日晚間發佈股東減持股份計劃進展公告稱,截至2020年7月15日,社保基金會已通過委託的證券公司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該行A股股份約39454.47萬股,達到計劃擬減持股份數量的53.13%,持股比例從17.37%降至16.84%。

有市場人士認為,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修復,銀行股已經到了壓力位,在當前銀行不良率反彈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投資者表現出了擔心情緒從而引發減持動作。盤和林進一步指出,銀行股權頻頻被減持的原因也有很多,整體來説現階段一些中小銀行不良率都呈現上升態勢,風險較大,觸發市場減持。

於百程則表示,資本市場更看重未來,在經濟增速下行的背景下,機構對於銀行未來的業績增長持謹慎態度,壞賬率也呈現緩慢抬升狀態,因估值比較低,近幾年銀行一直處於機構低配狀態。不過,從各個行業整體情況來看,銀行業績目前依然是非常出色的。業績表現優秀、前景看好的銀行依然會受到追捧。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37 字。

轉載請註明: 變賣、減持窘境頻現 銀行股權緣何不香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