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影院歇業約半年,終於盼來重啓。7月16日,國家電影局發佈《國家電影局關於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低風險地區在電影院各項防控措施有效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可於7月20日有序恢復開放營業。中高風險地區暫不開放營業。
電影業可以説是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損失最大的行業之一。電影業有序重啓,對於電影從業者和觀眾都是雙贏。不過也需要看到,電影業重啓後將迎來不一樣的發展形態。
首先,電影業短期內恐難報復性增長,畢竟還有較為嚴格的區域、人流管控。而為了防止疫情反彈,各大影院也會加大相應防護和管控舉措,確保萬無一失,這必將影響到客流、營收的迅速恢復。
可以預見的是,電影業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畢竟上半年的片源都集中到下半年播放,爭奪排期不可避免。無論是所謂大片,還是中小型影片,將在更加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同場比拼,其白熱化程度可想而知。
對於觀眾而言,對電影挑選標準會更高。畢竟,片源集中上線,給了觀眾更充分的選擇餘地。而經過這幾年來的磨鍊,很多觀眾已經從以往選片時看明星、導演陣容、投資額度等指標為主,轉向對其質量和口碑的重視。尤其是通過各類網上電影評分平台來做出是否入場觀看的判斷。近年來不少看似“小眾”的影片獲得票房和口碑雙豐收,而一些投資巨大、明星雲集的大片卻遭遇滑鐵盧,也證明了觀眾審美和口味的變化。在密集上線的片源中,唯有質量和口碑真功夫才能贏,將成為對電影行業更高權重的考量。
而電影業更大的變化來自於“幕後”,即前兩年的激進擴張模式將轉型為精細化運營。前幾年國內電影行業處於高速發展態勢,票房節節升高,也就形成了爆發期紅利。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不少電影公司採取了以資本為核心的快速擴張模式,比如萬達、華誼等,但隨着電影業逐步走向理性發展期,觀眾對於電影的品質標準提升,以及不少電影從業者心態過於浮躁乃至投機,導致部分電影質量不佳等問題,讓這一兩年國內電影業增速有所放緩。
因此,國內電影業處於調整之中,比如部分巨資收購明星工作室或者公司的電影企業,因無法完成業績對賭協議蒙受巨大損失。與此同時,通過上市或者併購來打影視紅利牌、試圖推動關聯企業股價暴漲的套路也開始被監管層加緊管理,部分電影公司上市計劃擱淺,已上市的電影公司則承受業績和股價下滑壓力。
由於疫情對於電影業所帶來的重創,國內電影業的資金流入必將相應減少。同時為了彌補上半年虧損,也需要電影公司進行更為精細化的管理,包括拍攝計劃、電影拍攝進度、預算管理、流程和結果品控等,最大限度做到減少過多成本和支出,進而提升質量,並針對觀眾心裏和需求趨勢做好預判和調整。
在這方面,在線電影平台具有相當優勢,比如能根據用户對於播放影片的類型選擇、觀看時長、後續同類影片的繼續選擇等數據維度進行用户畫像,從而在網劇等製作上作為重要市場參考。而線下電影公司如何在這方面加強用户調研,或許需要和線上平台聯合開發製作,從而以大數據來應對市場。
唯有以不一樣的發展形態,國內電影業才能更加順利渡過疫情所帶來的難關,也為未來長久發展奠定基礎,從而保持較高的成長性。
遠山(財經評論人)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