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別一把單刀打天下

如何告別一把單刀打天下

  ▲十八子的刀具櫃枱。受訪者供圖

如何告別一把單刀打天下

  ▲工人正在打磨刀片。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坤晟攝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李坤晟、劉宏宇)8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如何告別一把單刀打天下》的報道。

  廣東陽江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刀剪產業鏈。當地人稱,在陽江,只要手握訂單,隨時能開起一家刀廠。從開模具到製造設備,從物流包裝到環保處理,各環節的專業企業,陽江一應俱全。

  或許是辦刀廠太方便,行業門檻又着實不高,陽江刀企“星星多、月亮少”。名氣最大的陽江十八子集團在當地產業集羣所佔份額也不到10%。

  目前,陽江五金刀剪集羣年產值550億元,與當地政府期待的千億元規模尚有不小差距。

  作為一個發展相對成熟的傳統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哪裏?在“雙循環”的背景下,陽江刀企正努力轉型升級。

  (小標題)從菜刀到文旅

  “今年,我們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税減免66萬元,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121萬元。面對疫情帶來的衝擊,企業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積極作為,在危中尋機,定能取得更好的發展。”十八子集團總經理李積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道。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陽江市五金刀剪企業普遍面臨訂單不足、資金緊缺、貨品積壓等困難。

  十八子集團在税費優惠的支持助力下,迅速調整生產策略,針對疫情導致人們居家時間延長的特點,將減免税費投入產品研發中,研發生產了能夠給廚房刀具消毒的消毒刀座、合金筷及不鏽鋼勺等系列適合居家用的產品。

  3月底,十八子集團復工率達到100%,銷售也迅速追平去年同期水平。

  不過,據記者走訪瞭解,在當地幾家“頭部企業”中,十八子集團所受衝擊相對較大。

  “我們的優勢在廚師專用菜刀市場,但上半年國內酒店餐飲行業基本停滯,對公司的業務造成了影響。”家族第三代,負責電商業務的集團副總經理李夢詩説。

  “十八子”是陽江刀具的金名片。這家1983年從茅棚廠房發展起來的企業,今時今日在很多地區的名氣不亞於有數百年曆史的“張小泉”“王麻子”。

  86歲的陽江十八子集團創始人李良輝,12歲跟隨師父打鐵,學習傳統的刀具鍛打技藝。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做一把好刀。

  李積回的哥哥,負責生產的集團副總經理李有維説:“專心致志做刀是‘十八子’成功的秘訣。直到今天,父親還老批評我們做得還不夠好。他常説‘一隻手不能拿兩把刀’。”

  作為當地規模最大的刀剪五金企業,“十八子”在陽江制刀史的地位舉足輕重:結束陽江只造碳鋼菜刀的歷史,首創不鏽鋼連體菜刀;首創家用防油不粘刀;首創馬氏體七鉻十七鉬特種鋼高檔多功能刀;首創“三合一”複合鋼刀……以“五次制刀革命”推動陽江刀剪產業發展。

  尚在掌舵的李良輝為十八子集團發展確定了方向——專注做好一把菜刀。公司還提出了“有中餐館的地方就有十八子”的目標。但逐漸接班的後代也在思考,企業如何面對時代日新月異的市場。

  記者調研期間,十八子集團正在啓動以“刀文化”為主題的體驗式旅遊。李有維透露,集團從日本請來專家,給員工培訓古法制刀工藝。“以後到我們這裏的遊客,可以自己掄錘子,體驗古法制刀。他們可以買量產的現代不鏽鋼刀,也可以買刻下自己名字的古法刀。”

  十八子集團堅持不離開菜刀主業,圍繞其做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公司佈置產品展廳,搞工業旅遊,以及與旅遊配套的酒店業,最終都是服務於菜刀的生產、銷售和品牌推廣。

  (小標題)從鍋具到智能化電器

  “按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一把刀用得越久越好,恨不得用一輩子,但今天年輕人消費習慣起了變化。他們可能因為喜歡某種款式就會買新刀。未來可能整個行業都會發生變化。”李夢詩説。

  順應當代年輕人消費習慣,刀具的國內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差不多是陽江刀企的共識。  正如金輝刀剪“少東家”鍾嘉良表示:“不能停留在存量市場做競爭。中國消費者傾向一把單刀打天下,國外消費者更青睞各司其職的套刀。於企業而言,一把刀和一套刀相比,利潤差距巨大。目前國內市場規模只有100億元。中國4億家庭,100塊錢的套刀,就是400億的潛在市場。”

  未來的消費主力的確可能花更多的錢在刀具尚。可每一家陽江刀企,展櫃中款式都成百上千。無論怎麼變,刀始終是刀。不能指望家家企業都做出“雙立人”的品牌價值。未來的增長點在哪裏?一些刀企將目光從案板上的菜刀投向了整間廚房。

  過去,陽江刀企給蘇泊爾、炊大皇等廚具企業做配套刀具。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讓別的生產廠家給自己配套。

  2017年,美瓏美利提出了“廚房升級,選擇美瓏美利”的品牌發展新戰略。

  集團總經理謝兆星認為,廚房作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間,人們在更新廚房內整體櫥櫃的同時,也對刀具、鍋具、配件工具等廚房用品的功能、外觀提出更高的要求。

  “買刀和買鍋的往往是同一批客户。鍋具及周邊產品只佔企業營收20%,但企業增量都來自這塊業務。我們發現,在家庭廚房消費中,鍋具的開銷往往大於刀具,鍋具的前景更為廣闊。”謝兆星説。

  美瓏美利投資2億元的廚具生產基地正在建設之中。謝兆星表示,為了保持美瓏美利的品牌調性,鍋的工藝和質量必須由自己掌控。“做實業還是得下笨功夫。”他説。

  專注美國市場的富通工業步子邁得更大。總經理龐偉健告訴記者,去年註冊的新品牌即將在亞馬孫上線,產品不只刀具,還有烤箱、測温計,空氣炸鍋等多種廚房用品。

  “我們和其他廠商合作,產品貼上我的品牌賣到美國市場。如何選品,主要參考美國市場的數據,看哪些東西在美國需求多,供應少。”龐偉健説。

  龐偉健的判斷是,現代主力消費者更願意為智能化產品付費。目前,刀具離智能化還有一段距離。同樣的投入,烤箱、測温計等產品的回報率要高得多。

  (小標題)從手工作業到機器人

  陽江刀企集中度不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刀具生產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多數環節還得靠手工操作。大企業不僅難以享受規模效益,反而可能增加管理和税務成本。

  一位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但凡清楚一家企業有多少工人,就能將其產值推算得七七八八。“我們行業就這個生產效率,沒有什麼秘密。”這位行業人士稱。

  黃計高並不贊同這樣的觀點。30多年來,他創辦的企業威特動力,一直致力於刀面研磨設備開發。

  “上世紀90年代,我們純手工打磨刀面,國外同行就用上了數控設備。現在我們的設備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前幾天我剛賣了3台給日本客户。”黃計高稱。

  黃計高口中的數控研磨機,是專門拋光打磨刀面的設備。傳統研磨設備平均一天消耗3個砂輪,數控研磨機只消耗1個。黃計高稱,算上數控設備的加工精度和節約下來的更換砂輪的時間,相比傳統設備,數控研磨機至少能提高20%的生產效率。

  不過,新設備剛被研製出來時,在陽江的推廣並不順利。老設備3萬一台,新設備要6萬,翻一倍的價格,讓陽江刀企的老闆們捂住了錢包。直到威特動力到江浙的園林工具企業中跑開市場,陽江的刀企們才跟風升級。

  現在,黃計高和張小泉合作,在其杭州的工廠建了一條機器人生產線。過去,一個工人磨一把刀,要開兩台機器。新生產線,一個機器人開兩台機器,一個工人能管理5個機器人。

  近日,張小泉正籌劃上市創業板,擬募資4.55億元中,有77.85%計劃投向“陽江刀剪智能製造中心項目”。

  有行業人士認為,刀具有成千上萬個款式,特點是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機器換人更適合單品海量的行業。如果外來者張小泉能成功,未嘗不是重構行業的契機。

  張小泉來自“互聯網之都”杭州,背靠杭實集團、均瑤集團、復星國際等“大鱷”。它將給陽江刀剪行業帶來哪些改變,業內人士拭目以待。

  “未來三年,陽江刀剪機械化程度會有很大的提升,大量依靠熟練工人的現狀,會得到改變。”陽江市五金刀剪行業協會秘書長何計友説。(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25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告別一把單刀打天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