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在籌備了一年之後,終於到上市了。
5月12日,京東旗下的到家業務板塊達達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書。如果達達集團敲鐘成功,它將成為“眾包即時配送”第一股。
但是,從過去赴美上市的公司來看,環繞着“第一股”概念光環的公司,也往往意味着質疑與荊棘。
一、被收編的達達,一開始就揹着包袱
達達是最早開始做眾包物流的平台,上線於2014年6月。達達的主要服務場景是電商O2O,將水果、生鮮、超市便利店的商品送到消費者家中。達達的模式契合了時下懶人經濟的環境,獲得了資本的青睞。
2015年6月,達達完成C輪1億美元融資,半年後又完成3億美元D輪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成為行業“獨角獸”。
在達達上線不到一年後,京東也看上了O2O市場,於2015年4月16日上線了京東到家,其運營模式、服務場景和達達高度重合。然而,儘管京東到家背靠京東這棵大樹,卻並沒有打贏達達。
在互聯網行業,打不過就收編,早已經是通用做法了。
2016年4月15日,達達和京東到家合併,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達達-京東到家”,京東持股47%。新公司將兩家公司的業務重新整合分配,業務分為兩大塊:一個是眾包物流平台,一個是超市生鮮O2O平台。其中眾包物流平台整合原有達達和京東到家的眾包物流體系,並繼續使用“達達”品牌,仍提供“最後三公里”物流基礎設施服務;而O2O平台則沿用“京東到家”的品牌,繼續深耕線下商超、零售店和便利店等。
到了2016年10月,沃爾瑪和京東在完成全面合作之後,沃爾瑪又掏出5千萬美元投資達達-京東到家。沃爾瑪公司CEO董明倫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沃爾瑪同樣想要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
2018年8月,達達-京東到家再次獲得了來自京東和沃爾瑪共計5億美元的融資,至此,京東持股47.5%,沃爾瑪持股10%。
到了2018年年底,達達-京東到家有了赴美上市的意願,並最終於2020年5月12日遞交了招股書,達達-京東到家也正式改為“達達集團”。招股書顯示:京東持有達達集團415,144,470股普通股,持股比例為51.4%,為第一大股東。此外,第二股東是紅杉資本,持股比例為11.4%;第三股東是沃爾瑪,持股比例為10.8%;達達創始人蒯佳祺持股8.9%。
二、要增長不要盈利?達達很難找到盈利模式
上市或許是達達集團的高光時刻,畢竟哪個創始人或者投資者不想去敲一回鍾呢?但上市或許也是達達集團困難的開始,因為,此後達達集團所有的運營就都放在了投資者的放大鏡之下了。
據招股書披露,過去三年,達達的淨營收一直持續增長,2017年為12億,2018年為19億,2019年就達到了31億。但是,在營收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達達集團的虧損也是持續擴大的,2017年淨利潤為-14億,2018年淨利潤為-19億,2019年虧損為-17億,三年累計虧損達50億。
“螳螂財經”認為,達達從商家和消費者處收到的服務收入,遠遠無法滿足眾包騎手的補貼費,以及為了吸引客户的各項優惠政策。
以同城即時配送為重要服務場景的達達,要想留住客户,佔領市場,拼的就是運營能力,也就是對配送員的調度能力。
目前市場上騎手主要分為專送騎手和眾包騎手。
以美團為例,美團外賣的訂單主要由專送騎手完成,眾包騎手配送的訂單比例大約在20%-30%之間。專送騎手保證了美團外賣送貨的時效性。
而達達的騎手均為眾包騎手,雖然其招股書中披露有63.4萬活躍騎手,但很顯然這些騎手並不全然為達達服務,因為從2019年4月到2020年3月的訂單量為8.22億份,那麼按照“螳螂財經”分析,每人每天的送單量僅為2.5單。那就是説,達達的眾包騎手中很多都是兼職在送貨。
而且,就目前來看,達達支付給騎手的薪酬並未達到行業平均水平。2019年4月到2020年3月,達達支付給騎手的薪酬和獎勵為30.963億元,合計每單的成本為3.77元。而據艾瑞諮詢統計,2013年至2017年,中國每單即時配送的人工成本由10.3元下降至7.6元,年複合增長率為-7%;預計到2019年人工成本還會繼續下降至7元,並在此後維持該水平。
這就是平台方和騎手之間的博弈。作為平台方,希望降低每單配送人工成本;而作為騎手,自然是誰家給的錢多就給誰家幹活。
但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顯然是不可實現的。要有好的客户體驗,就需要有更多的騎手投入;要吸引騎手更多地為平台送貨,勢必就要增加人工成本;增加了更多的人工成本,達達想要盈利就更難了。
從達達披露的現金流量表可以看出,達達的業務開展完全依賴於融資。2020年2月,公司借入1億人民幣一年期借款,4月與銀行又簽訂了一項總額2億元的信貸安排協議,目前已經借出其中的1.7億。另外,2017、2018年從融資活動得到13.38億和30.48億資金,由於資本充足,2019年沒有融資收入。
在財新的報道中透露,達達集團本次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資金,補貼C端用户和騎手。
當然,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説,虧損從來都不是問題,只要市場足夠大,增長勢頭足夠猛,就能獲得認可。對於持續虧損,達達集團官方就曾回應稱,公司2016至2018年的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300%左右,運營虧損年複合增長僅11%。用高補貼來換取高增長,這一幕和達達集團的大股東京東曾經的打法似曾相識。但不同的是,京東可以通過賣貨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讓企業回血。
但是,達達的現金流又在哪裏呢?
三、市場增長趨緩、賽道重疊,達達前面的“兩堵牆”
就像無數個被説爛的故事一樣,當企業一直找不到盈利模式,而市場無法再保持高增長時,就是企業被資本拋棄的開始。那麼,達達集團所在的即時配送市場到底如何呢?
1、市場爆發式增長期已過,增速放緩
從聯商網發佈的《2019年即時配送發展報告》中可以看到,2018年即時配送市場交易規模為981.2億,2019年預計為1312億,到2020年可達1700億。
儘管即時配送市場的規模在逐年增大,但我們卻不得不看到其增長率從2018年起已逐漸走向平穩。即時配送市場爆發式增長時期已經過去了。
從用户規模上更能反映問題,2019年預計用户達到4.21億,但到2020年,用户的增長率僅14.4%,大約4.82億人。
新用户增長緩慢,老用户活躍度降低,導致訂單規模的增長率也在逐年下降,預計到2020年,即時配送市場訂單規模為228億件左右。
2、競爭者眾多,賽道重疊
達達集團在即時配送市場並非一家獨大,可以説,在及時配送市場尚未決出真正的老大,現有的幾家隨時有可能被後來者剿殺。
在達達的前頭,有兩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佔據了老大和老二的位置,那就是美團和蜂鳥。美團的市場佔比最高,有35%,蜂鳥緊跟其後,為28%,達達的市場佔比為22%左右。三者的市場份額相差並不遠,並沒有不可逾越的護城河。
美團和蜂鳥背後依靠的是美團外賣和餓了麼這兩大外賣平台。餐飲外賣是最高頻的即時配送市場,水果、生鮮、超市便利店的頻次要低於餐飲外賣,而至於買藥買鮮花則更像是錦上添花了。
沒有外賣業務支撐的達達只能夠依靠京東到家來保證訂單量。達達集團的招股書中透露,其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12個月中共配送了8.22億份訂單,相比於2019年全年預計的186億件訂單,達達不過只佔了個尾數。
而京東到家所處的賽道,阿里的盒馬生鮮、美團的超市 生鮮又開始反向包圍,想要從外賣擴充到新零售,奪走達達口中的肉。
在達達的身後,還不斷有追趕者和新入局者,比如主打個人到個人的同城配送“閃送”,還有順豐等傳統快遞行業,而每日優鮮、叮咚買菜也在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另外,用微信小程序、微信羣實現送貨上門的本地超市和社區電商都想從龐大的市場分得一杯羹。
這麼多條狼,都盯着即時配送市場這塊肉。誰能吃到肉,誰又連湯都喝不到呢?
前有虎、後有狼,達達集團的上市是“出道即巔峯”,還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呢?在盈利前景和市場前景都不夠樂觀的前提下,達達又將怎樣負重前行呢?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