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美國的明斯基時刻還遠遠沒有到來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財經

上週四美股暴跌,有人比對出了1929年大蕭條的9月3日的市場走勢,有人危言聳聽的喊出了美股將遭遇明斯基時刻。

在我看來,這都是煙霧彈,按照明斯基老先生的標準,美國今天還差得遠!

下面我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美國的明斯基時刻還遠遠沒有到來!

首先,我們先看看什麼是明斯基時刻。

這是上個世紀美國的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所提出的理論了,他的理論描述了資產價值崩潰時刻。

明斯基的觀點描述了經濟長時期穩定將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槓桿化週期的風險。

簡單的説就是當社會經濟運行良好的時候,投資者傾向於承擔更多風險,隨着經濟運行良好的時間不斷延長,投資者沒有及時規避風險,反倒是受利潤的誘惑,增加投資以至於承受的風險水平越大,直到超過收支不平衡點而崩潰。

明斯基時刻被經濟學者認為是市場繁榮與衰退之間的轉折點。

雖然明斯基的觀點簡單明瞭,而且也聽着在理,好日子的時候,投資者敢於冒險;好日子的時間越長,投資者冒險越多,直到過度冒險。一步一步地,投資者會到達一個臨界點上,其資產所產生的現金不再足以償付他們用來獲得資產所舉的債務,“從而導致資產價值的崩潰。”

光有利率還是要有量化的指標更好操作,所以後來的經濟學者就把國家債務與GDP的比值與2.5進行比較,接近或者超過2.5的,就認為明斯基時刻即將來臨。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

GDP就好比我們每年掙的錢,假設為100萬

債務就是我們想掙錢管別人借貸的資金,假設為250萬。以國際公認的信用卡逾期萬分之5的利息計算,年利率大約是18%,這個利率太高,減三分之一下去,就按月息1%,年利率12%來計算,用債務250乘以12%,利息需要還30萬。

目前借貸市場上,自有資金或者抵質押物品至少要是借貸資金的1.2倍,想借250萬,自己至少要投資300萬。

累計550萬的自有資金和借貸資金,每年還利息30萬,淨利潤率必須超過5.45%。如果企業剔除税費、工資等所有成本後,淨利潤率達不到5.45%,那麼就還不起利息了,説得再清楚點就是白乾還得倒貼錢。

瞭解了這些,我們看一下美國的情況。

2019年美國的GDP 仍然是全球最高的21.43萬億美元左右,截至2020年4月9日,美國的國債是24萬億美元,加上2季度的2.99億,三季度預期的6770億美元的國債,預計到年底30萬億怎麼也能打住。

這樣30萬億比上21萬億,才1.6啊!

而且美聯儲不斷降息,實際利率早就是負數了,名義利率不過0.25%,貸款利率超不過5%,遠低於上述公式12%的貸款利率水平。

再看美國企業的平均淨利潤率,2019年是接近9%,遠遠高於上述生死線的5.45%。

基於上述計算,如果美國國債以30萬億計算,即使利率漲到19.8%的水平,美國的GDP降到12萬億以下,才會出現明斯基時刻。

雖然二季度美國的GDP下降了20%以上,即使全年下降20%,美國的2020GDP也超過17萬億美元,離明斯基時刻還很遙遠呢。

感謝關注欣聞奇摘,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致力分享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