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學者: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市場化改革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財經

(經濟觀察)中國學者: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市場化改革

中新社北京9月5日電 (記者 趙建華)中國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持續受到高度關注。5日在北京舉行的2020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財政、金融領域的專家學者分析,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加快市場化改革。

此次論壇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分析,國內循環和與國際循環沒有完全打通。內銷、外貿的循環系統並不相同。外貿出口轉內銷,既沒有銷售渠道、銷售網絡,也沒有品牌。內外循環不暢,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外資企業是雙循環的結合部、推進雙循環的樞紐。只要外資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張,中國的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性就會提高,內外循環會更加暢通。

此外,中國的原創技術、底層技術供給不足,基礎研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還很大。產業鏈總體上還處於中低端,核心零部件裝備的精度、穩定性、可靠性與發達國家之間還有差距。王一鳴認為,深化改革是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招。其中包括,科技成果的產權激勵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適應性;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深化勞動力市場和土地制度改革暢通城鄉循環;深入分配製度改革釋放內需潛力。

同時,要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雙循環。王一鳴認為,打通內外循環,首先要在自貿區、自貿港實現突破,然後擴散到全國。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從就業入手,提升就業質量,提高就業的充分性、穩定性、平等性,形成有效的循環。這樣有利於提升中國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此次論壇上,中國證券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安青松表示,在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金融開放是對內放松管制、對外放開限制的更高水平開放,以健全具有更高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現代金融體系為目標。證券業應當發揮好投資銀行促進“雙循環”的作用,支持中資券商融入國際循環發展,支持外資券商融入國內循環發展。

安青松建議,支持證券公司開展跨境業務,逐步放寬具備相應能力的證券公司直接參與國內外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的限制。放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適當放寬證券公司境外發債在額度、結匯等方面的要求;允許境內證券公司利用更多手段管理跨境資金。支持證券公司開展海外併購,加快國際市場佈局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