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具有革命性意義。事實上,這些年來外資銀行恰恰就是這樣設想中國的發展的。”5月13日,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法巴中國”)首席執行官兼行長賴長庚在接受《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專訪時説。
賴長庚
法國巴黎銀行是最早進駐中國的外資銀行之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與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長期見證者。賴長庚於1996年加入法國巴黎銀行,此前曾任職於大通曼哈頓銀行和美國運通銀行,是一位擁有豐富海外從業經驗的銀行家。在他看來,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而改革註定是一場漫長的、不斷探索的過程。
LPR改革掀開嶄新一頁
賴長庚認為, 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需求是LPR改革的主要驅動力。
中國市場最大的融資來源是銀行。往年, LPR跟隨央行貸款基準利率,儘管經濟形勢發生變化,貨幣政策隨之改變,但利率波動並不明顯。“當整個經濟體增長開始大幅度放緩,央行必須執行相應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能不能傳導給最終端的借貸人非常重要。”賴長庚説,“在這種情況下,隨着銀行更多運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作為定價參考,有利於進一步疏通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促進降低貸款實際利率,從而降低融資成本。這對我來講,是中國利率市場化最重要的一個變革。”
LPR形成機制改革後,除了能增加LPR與政策利率的聯動,更有望豐富那些與LPR掛鈎的金融產品。這對於外資銀行而言,無異於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LPR改革對我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我們有更多工具,可以在國內市場尋找機會。改革後,當央行的貨幣政策開始變化時,會直接影響以 LPR作為計價工具的貸款人。對於這些客户來講,規避風險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對外資銀行來講,在中國等於有了一個嶄新的業務。”賴長庚表示出強烈的期許。
實際上,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在今年 2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中已明確,將發展人民幣利率、外匯衍生產品市場,研究推出人民幣利率期權,進一步豐富外匯期權等產品類型。
水到渠成之際,賴長庚相信中國市場的潛力:“市場化是央行最重要的一個課題。這個市場需要一段時間來做,可是一定會做起來的,而且會出現指數型的增長。”
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有利於外資銀行在華髮展
賴長庚指出, 向利率衍生品市場邁進,是法巴中國推進本土化策略中的重要一環。隨着更多環節打通,如今的外資銀行有了更多期許與願景。
“我們有一點像跨國實業公司。跨國公司剛進中國的時候,主要經營目標是成為一個連接海內外的橋樑,可是在中國經營了二、三十年之後,這些企業慢慢變成了一個本地公司,生產與銷售都以本地原料與消費者為主。外資銀行在中國剛起步時也致力於跨境業務的引進。大概在10到15年之後,我們開始看到在中國要以國內市場作為發展策略的導向了。”談到近年來外資銀行策略的轉變,賴長庚做了這樣一個類比。
對於如今的法巴中國而言,能不能在國內市場持續增長更為關鍵。而賴長庚認為,對於外資銀行而言,要做本土化的策略,完全要看國內的市場有沒有創造出更多機會,以及金融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國內金融市場間是否有足夠的工具,讓我們能夠使用、銷售,或者協助本土客户做更好的風險對沖?”賴長庚解釋到。
近年來,外資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的範圍逐漸擴大,其他相關業務的門檻也在逐漸放低。繼2018年宣佈15條銀行業保險業開放措施後,2019年銀保監會又陸續出台19條開放措施,進一步放開人民幣業務限制,促進外資銀行加速佈局。
億歐智庫2020年發佈的《外資銀行在華髮展研究報告》顯示,法巴中國目前擁有8項業務資質,包括QDII、結售匯業務、即期做市商和遠掉做市商資質、銀行間市場債券發行及承銷業務資質等等,業務豐富度躋身在華外資銀行前十。
“我們將自己當成本地銀行,希望能做到所有業務,包括對公業務。我們希望我們的牌照是齊全的。”賴長庚説。
風控能力提升是經驗累積的結果
“疫情完全沒有影響法巴中國的戰略佈局與經營事宜。對此我是很有信心的。疫情使全行業的跨境業務蒙受損失,反而使我們更堅定要繼續開發國內業務,增強和國內市場的適配性。”談到疫情的影響,賴長庚表示。疫情席捲全球造成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也讓許多金融機構反思其應對突發風險的能力,讓更多客户有了避險需求。而風險管理,正是外資銀行的優勢。
在賴長庚看來,風險管理不僅是一個所謂的“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管控機制是否經過了多次實踐的歷練。就法國巴黎銀行而言,該行在全世界80幾個國家設有分行,在各國都有利率、匯率避險業務,全球展業時間超過40年,經歷了海外市場多次利息從很高衝到很低,經歷了日本的“負利率”、歐洲的“負利率”……“在全球各地都有避險業務,能使你的機制在多樣性的風險中得到更多驗證,對一些極限場景將會有更清晰的設想。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説。
近期,中國銀行“原油寶”產品在海外市場受挫,引發行業對金融產品風控問題的討論。賴長庚亦指出,在設計風險管控機制以及風險管理壓力測試時,一定要把所有的可能性放到其中去檢驗,無論可能性有多麼小。此外,只有真正經過了實戰,才會知道假設是否撐得住。
市場的成熟不僅僅是技術的體現
央行最新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介紹了LPR改革的效果。報告顯示,2020年4月中旬,新發放貸款中,利率低於原貸款基準利率0.9倍的佔比為28.9%,超過LPR改革前2019年7月的3倍。貸款利率定價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改革逐漸走向深水區。
關於我國LPR改革是否還有待完善的地方,賴長庚指出,今年來所有利率按月結算,比之於部分發達國家每天進行報價,週期依然較長。“可是改革是一個過程,是需要慢慢調整的。”賴長庚強調。
“美國市場也是經過了六、七十年才摸索出一條相對成熟的市場化道路。再者,我們不要僅從技術層面來看,還要從社會效益層面看。歐美國家金融市場在技術層面趨近於成熟,同樣的,大家對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存在怎樣的質疑呢?它們是否已經解決了收益與資源要素的合理分配及風險的分散管理呢?反觀中國的改革,基本上是從技術層面儘量地、慢慢地服務社會效益層面的要求,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 賴長庚説。
沒有“完美”的市場或制度,只有不斷趨向“完美”的過程。這是賴長庚反覆強調的信念。“成功的市場機制一定是能根據經濟實際情況不斷調試的。技術面上歐美國家有一定的優勢,但中國是否就該完全以這些金融市場作為未來樣本?未必如此。中國本來是以實體經濟為本,以金融市場作為輔助的。在技術層面我們是有很多可以學的,但是我們有時候也要進行根據本國實際的整體性探究。”他説。
賴長庚用“完美的風暴(perfect storm)”來形容目前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經濟增速放緩、監管趨嚴、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貸款收益率降低、存款成本升高……一系列因素加劇了形勢的複雜性。但隨着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更多機會也在逐漸釋放。這是外資銀行能夠“大展宏圖”,乘風萬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