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央行7月起“降息”,貨幣政策是否轉向寬鬆?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財經

“6月30日下午4點左右,市場就開始傳央行要降息,關注度很高。不過,後來坐實不是全面降息,降的是再貸款再貼現利率。”一位金融機構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

當日晚間,央行官宣7月1日起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0.25個百分點。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再貸款利率已經是今年第二次下調,再貼現利率則是近十年來首度下調。

實際上,央行此次為“定向降息”,扶持對象仍是小微企業和三農,此舉既有利於穩就業,也為金融機構實現“讓利1.5萬億”目標助了一把力。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當前貨幣政策仍在總量適度的區間,不意味着轉向全面寬鬆。7月1日,沒有接收到“寬鬆”信號的債市,未出現大幅波動,小幅收跌。

從近期監管公開表態看,央行行長易綱在陸家嘴論壇上的發言和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二季度例會,均釋放出要堅持總量政策適度、防範金融風險的信號。其中,二季度例會強調“用好1萬億元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也延續了“綜合運用並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説法。

不過,易綱提及應提前考慮政策工具的適時退出,給市場留下猜測空間。國泰君安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覃漢認為,結合央行近期多次表態,説明針對疫情的超常規無底線寬鬆不太可能了,但是貨幣政策不搞無底線放水並不意味着就一定會轉為收緊。適時退出並不意味着急踩剎車,收緊貨幣,目的是為了“退空轉”,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對此,華創固收研究員梁偉超分析稱,綜合監管層面表態,確認貨幣政策總量政策基調由前期的擴張轉向適度,但仍強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本次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的調降,驗證了貨幣政策方向並未根本性逆轉為收緊,仍在“總量適度”的區間,寬鬆節奏放緩,後期寬鬆空間也相對有限,但流動性定調未變,結構性降成本仍在持續推動。

7月1日“降息”首日,央行未開展公開市場操作,當日有1800億元逆回購到期。受此前跨季因素影響而上行的資金利率,7月1日漲跌參半。作為風向標之一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Shibor在前一天上行77.3個基點後,繼續上漲18.2個基點至1.9670%。7天期、14天期、1個月期、3個月期Shibor不同程度下行。

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