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文 | 華商韜略 安小曼
金價漲瘋了。
7月以來,現貨黃金先後突破1800、1900美元兩道關口,31日已飆至最高2005.4美元/盎司,刷出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擁有“中國第一大金礦”的紫金礦業,股價月內大漲35.44%,總市值增長近300億至1500億左右,穩坐中國黃金業王座。
【十年青春,換座金山】
“我總有一種強烈的意識,想到紫金山上去普查”。
1982年,25歲的陳景河從福州大學地質專業畢業,被分配到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隨即實現了理想——到紫金山進行地質勘探工作。
《汀州府志》有載:“宋康定年間,紫金山盛產金。”
遺憾的是,到陳景河上山時,國家已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卻從未在紫金山上勘探出有價值的礦藏。
遺憾在10年後得以彌補。
1992年,35歲的陳景河終於在紫金山上發現了夢寐以求的礦山,且同時擁有金礦和銅礦。然而,隨之而來的一個扎心的現實是:
這座犧牲了他10年“黃金年華”才被發現的金礦,沒人願意開採。
原因是:經過詳盡勘測,儘管銅礦儲量達116萬噸,但金礦儲量才5.45噸,很難盈利。
按照國家標準,1噸礦石要含有3克以上的黃金,才具備開採價值。而紫金山的金礦,大部分礦石品位都在1克以下。
這是一個開採價值不高的貧礦,紫金山幾乎被判了“死刑”,並由國家下放給上杭縣來開發,像個棄嬰。
但陳景河不忍也不甘:“我認為紫金山金礦雖然品位低,但儲量遠遠不止預計的5.45噸,通過壓縮成本,仍然具備開發潛力。”
於是,這位當時福建省地質局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做了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扔掉地質局的“鐵飯碗”,主動申請去了紫金山金礦所在的上杭縣礦產公司(即今天的“紫金礦業”)。
當年,這是一家只有76名員工,351萬元總資產,3萬元年淨利潤,沒有自己的礦山,只能靠買賣零星礦產度日的——“廢柴公司”。
接下來幾年,陳景河帶着團隊,持之以恆地用技術來“逆天改命”。
首先,他根據紫金山金礦的礦石特點,大膽採用專家們都不看好的堆浸工藝,降低了投資額和生產成本,用700萬就創造出年處理5萬噸礦石的能力。
接着,他繼續用組合工藝,把原來68%的回收率提高到了80%。
經過反覆實驗,陳景河與紫金礦業的技術人員攻克了礦業界的技術難題,使得品位低至0.9克的礦山具備了開發的可能。
通過一系列手段,紫金礦業的開發成本降至行業平均水平的10%-20%,預計可開採黃金儲量,則從最初預計微不足道的5噸,暴漲到300噸、500噸……
陳景河的10年青春,換來了一座真正的金山。
【“金王”崛起】
1994年左右,低效、守舊的國有企業境況急轉直下,破產開始試行,改制更勢在必行。
紫金礦業選擇了主動改制,行動分三步走:
1994年,上杭縣政府決定減持紫金的國有股份,拿出了14%的國有股,讓職工參股——紫金由國企,改製為職工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
在廠裏的再三要求下,職工每人拿出8000元,以工會的名義投資,佔股10%。
此外,紫金礦業工會委員會、上杭縣舊縣鄉政府、上杭縣才溪鎮政府和上杭縣才溪鎮同康村委會,同時成為紫金的外部股東。
2000年底,陳景河又通過向社會公開募股,引進了福建最大的民營百貨集團——新華都。
當時,紫金的估值不到1.5億。除了陳景河率先購入的少量原始股外,陳發樹旗下的新華都累計出資不到5000萬拿到了33%的股份,成為紫金礦業第二大股東。
隨後,在陳景河和陳發樹的牽線搭橋下,恆興集團的柯希平也成功入股紫金礦業,與陳發樹一起成為紫金礦業第一、第二大自然人。
通過這些關鍵步驟,紫金礦業的國有股減持至48%,從絕對控股退到相對控股。紫金礦業集團公司正式改製為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國有控股、其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參股的股份制企業。
此前一直是職業經理人的陳景河,也正式走上了他的“金王”之路。
2000年,上杭縣財政局把其擁有的86.8%的紫金礦業股權,全部劃撥給了閩西興杭實業有限公司。同年7月,一家名為金山貿易的公司註冊成立。幾天後,金山貿易分別與紫金原來的兩家股東簽訂了轉讓出資協議書,後兩者將其擁有的紫金礦業股權,分別轉給了金山貿易,共計13.2%。
此時,紫金的股東變成閩西興杭和金山貿易。
同月,閩西興杭作為主發起人,聯合新華都等其他7家發起人,共同設立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並進入上市衝刺階段。
紫金礦業招股説明書顯示,陳景河與金山貿易在2002年2月1日簽署《股權激勵協議書》。協議規定,2004年7月12日,金山貿易將持有的紫金礦業600萬股,以0.1元/股的價格轉讓給陳景河。2006年,類似的轉讓、同樣的價格再次出現,陳景河又收4167.52萬股。
另外,在金山貿易轉給陳景河600萬股的那個月,新華都還以0.65元/股的價格向陳景河轉讓了400萬股。
三者相加,陳景河花735.28萬,拿下了紫金礦業1.14594億股。這位職業經理人,終於躋身紫金礦業的大股東行列。
▲經過公積金轉贈,5000多萬股變成了1億多股
但外界一直對於紫金礦業的股權架構議論紛紛:如果陳發樹、柯希平,以及胡月生(金山貿易股東)三個福建當地家族聯合起來,其總共持有36.1%的股份,超過第一大股東——閩西興杭國有資產管理公司。
但陳景河不同於陳發樹、柯希平:對後者而言,紫金是金雞蛋、搖錢樹;但對陳景河而言,紫金是一生的心血。
1997年,陳景河用1000噸炸藥搞出了震天撼地的“亞洲第一爆”,炸平了整個紫金山山頭,省卻了大半年的土石剝離時間。
從此,紫金擺脱了打洞採礦這種“慢模式”,通過低成本、高效率、大規模的露天開礦,成本大幅下降,一舉奠定了在國內黃金採礦業中的地位。
此後,紫金山金礦在儲量、產量、礦石品位、處理成本、經濟效益等多方面,成為國內領先的佼佼者。
1999年,紫金一年已能實現三四千萬的淨利潤;2000年,紫金總資產6億,年營收4億,比8年前增長200倍。
“這時,如果依靠紫金山金銅礦的收益,過過小日子也許很舒服。”
但小富即安不是陳景河的性格,憑藉着遊刃有餘的管理、大刀闊斧的併購、巧妙圓潤的公關,他帶領紫金礦業衝上了黃金採掘業令人豔羨的寶座。
【全球擴張,坐上王位】
2007年2月8日,蒙特瑞科執行主席理查德拉爾夫對媒體表示:“在過去一兩年間也有其他公司接洽過,但紫金礦業是惟一把標書放到桌上來的。”
三個月後,紫金礦業以1.6億美元的高溢價,正式收購了這家“世界級特大銅礦”89%的股份。
當然,也有人認為蒙特瑞科的礦藏“品位”相當一般,開採價值也不確定。因此,這場併購盡顯紫金的豪賭風格,但業內並不覺得驚訝。
自2001年中國啓動礦權管理改革以來,金礦採礦權、探礦權開始被允許市場轉讓,陳景河便帶領紫金開始了“國內黃金行業領先、國內礦業領先、進入國際礦業先進行列”的瘋狂三部曲。
2000-2002年,黃金價格走低,紫金率先展開低價收購策略,將貴州水銀洞金礦、新疆阿舍勒銅鋅礦、吉林琿春金銅礦、西玉龍銅礦等全部收入囊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5家金礦企業之一,“國內礦業領先”得以實現。
2003年12月23日,紫金礦業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首家境外上市的國內黃金生產企業,並先後在福建、新疆、青海、內蒙等省區投資建設了40多家下屬公司。
當戰旗插滿國內,陳景河開始帶領紫金衝出中國,奔向他的“第三步”,併為紫金的海外拓展路線定了兩個方向:
一是收購礦山自主開發;二是通過資本市場進行併購。
2005年,紫金礦業以參股併成為加拿大“頂峯礦業”第一大股東為標誌,實現海外投資零的突破。
此後,陳景河帶着紫金一路狂奔,先後進軍中亞塔吉克ZGC金礦和吉爾吉斯坦左岸金礦、俄羅斯鉛鋅礦、秘魯白河銅業、澳洲黃金公司、巴布亞新幾內亞黃金公司、剛果銅礦……實現了從黃金股到有色股的全新跨越。
到2007年年底,紫金礦業的銷售收入接近150億元,不到7年,陳景河再造了超過30個紫金——早就超過了曾經“10年10個紫金”的目標。
2008年4月25日,紫金礦業迴歸A股,雖以高達40倍的發行市盈率於弱市中上市,但以每股7.13元發行後,當日一度衝至22元。
此時,最大股東陳發樹當年幾千萬的投資已變成超百億財富,短短8年增長超過400倍。
截至2019年,紫金保有金資源儲量1886.67噸,佔國內總量14%;銅資源儲量5725.42萬噸,佔國內總量50%;皆為國內規模第一。
僅用20多年時間,從一個小型“棄礦”發展成為中國領先的金屬礦業公司,陳景河創造了“紫金現象”、“紫金速度”。
紫金的“造富效應”更是同業典範。持有原始股的紫金員工,手裏的股票增值六七百倍;陳景河的個人財富,也實現驚人的增長。
2020年7月,紫金礦業在《財富》中國500強中,由去年的第87位升至第77位。
【金王之道】
中國礦業進軍海外並非易事。有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中國礦企海外投資併購失敗率高達95%以上。
以在香港上市的中信泰富為例,其於2006年開始投資建設的中澳鐵礦項目,原計劃2009年實現鐵精礦粉裝船出口,結果比原計劃晚了4年,且超支80億美元。
事後中信分析,由於沒吃透澳洲的社會環境,人工成本高,配套設施不足,造成鉅額超支。
再看紫金,“這些年的海外擴張不能説沒有任何失敗,但總體是成功的。”陳景河對此十分自信,“近年來,紫金的經營淨現金流一直是利潤的三倍以上,礦產品毛利率最低也有34%。”
縱觀陳景河這些年來的海外擴張之路,他能獲得成功,不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大多數時候,在歐洲或者澳洲這樣成本可能相對較高的西方國家,陳景河擅長直接併購成熟項目,例如在產的,這樣增長最快;而在非洲、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陳景河則更傾向於通過內部勘探及外部收購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擴展。
第二,無論是剛開始從福建走向全國,還是2005年以後走向海外,陳景河都會注意在市場低迷期進入,逆週期收購。
就拿紫金在澳洲的兩個併購案來説:諾頓金田和澳大利亞鳳凰黃金公司,前者收購於2012年8月,後者收購於2015年6月。
兩次操作均處於全球礦業的寒冬期:從2012年底至2015年8月底,全球排名前40位的礦業公司總市值從超過1.2萬億美元,大幅下降到6000億美元以下,市值蒸發一半。所有人都在喊礦業的“黃金時代”結束了,陳景河卻趁此抄底。
與此同時,紫金的業績也像陳景河的操作一樣逆天。2014年,在亞馬納黃金、金羅斯、加拿大黃金、巴里克等全球知名礦企,均出現85億人民幣以上的鉅虧時,紫金卻逆勢上揚,實現歸母淨利潤23.46億、同比增長10.36%,位列全球第二。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告誡世人: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陳景河一直如此。
別人説紫金山上沒有礦,他就偏要上山找礦,一找就是十年;別人都説這個礦是個雞肋,沒有開採價值,他就把鐵飯碗扔了也要搞成高品位;別人都説礦業寒冬來了,趕快撤吧,他就偏要小步前進,加速擴張……
那些別人不看好、不想做,或是做不成的事,陳景河總不信邪,他始終相信自己的專業和判斷,大膽果決。
但陳景河從不認為自己多牛。“一個企業會倒台,就是被創始人害的。天天講他過去的歷史、過去的輝煌,這個企業以後就差不多了。”在紫金成立25週年之際,陳景河對全體員工直白道。
對於“黃金搭檔”方啓學給自己的評價——“傳奇”,陳景河只會擺擺手:“不存在傳奇的問題,我對自身還是非常清楚的。”
他總能像獵豹一樣保持機敏和警惕。在陳景河看來,金屬價格的回暖並不意味着礦業春天的到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基本金屬消費國,但目前的消費量已經到了接近頂部的階段。十九大之後我們的增長方式在轉變,繼續期待通過中國需求的大幅增長來拉動全球市場是不現實的。”
至於紫金礦業的未來,陳景河已將其鎖定在國際化進程,並且定下目標:
“至2022年,公司主要經濟指標在2017年的基礎上要努力實現大幅度增長,成為全球重要的金、銅、鋅礦產品生產商,資源儲量和礦產品產量力爭進入全球前列。”
參考資料:
1.《紫金礦業:王者歸來》中國投資 2008.2
2.《陳景河:黃金山上撰寫黃金人生》人物傳記網 2011.5
3.《紫金礦業量產富豪:陳發樹等三人10年賺65億元》時代週報 2010.7
4.《海外礦業併購醖釀“新規”:外企融資交易所前置》中國經營報 2014.5
5.《紫金礦業:把握好逆週期收購,最適合的就是最好創新》證券時報 2018.9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